专栏名称: 唧唧堂
唧唧堂学术管理分享平台,更好的学术阅读与写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能源观察  ·  看看你获奖了吗 | 新春能源知识赛答案公布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龙船风电网  ·  建设进度过半!这座海上风电场成本上涨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电价飙升后,挪威不想再对外送电了 ·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海博思创+亿纬锂能,三年50GWh! ·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海博思创+亿纬锂能,三年50GWh!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唧唧堂

唧唧堂:DP 发展心理学2024年5月论文摘要11篇

唧唧堂  · 公众号  ·  · 2024-07-07 23:42

正文

早期成年期的绝望性疾病:社会关系的复杂作用

“绝望性疾病”主要指抑郁和物质滥用问题,这些问题削弱了许多年轻人的前景,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轻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年轻人却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紧密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这一群体中风险和抗逆力的关键因素。为了检验这一前提,本研究探讨了在青少年时期潜在混杂因素之外的社会领域中的优势和压力与20岁出头和中期(20-25岁)绝望标志之间的联系。研究对象是一个加拿大样本,其中代表了大比例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N = 543,男性占52%,非白人占23%)。研究发现,拥有维持支持性关系的良好能力与较少的抑郁和物质滥用症状相关。此外,与父母和朋友关系中的支持和较少的压力与20岁出头和中期的较少抑郁症状相关,而在浪漫关系方面,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中期(25岁左右)变得更加一致和显著。因此,随着青年进入成年,浪漫关系中的支持和压力逐渐成为抑郁症状的决定因素。对于物质滥用问题,只有在友谊中出现的压力在20岁出头和中期均显示出显著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的多个方面对早期成年期绝望性疾病的发展构成风险或保护作用,并且其相对重要性取决于结果和发展时机。因此,促进有意义的社会联系并减少关系压力的普遍性和影响,可能有助于预防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青年中的绝望性疾病。

Dupéré, V., Dion, E., Pelletier-Dumas, M., Lacourse, E., Archambault, I., Cantin, S., & Ahn, J. S. (2024). Diseases of despair in early adulthood: The complex rol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791–808.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16


每日食物不安全与父母和儿童福祉之间的关联

食品不安全对儿童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但食品不安全影响儿童发展的机制却不太明确。具体来说,食品不安全可能通过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来影响儿童,但过去关于父母角色的研究主要是相关性研究,并且受制于遗漏变量偏差。使用一部分来自宾夕法尼亚州农村地区的低收入家庭样本(N = 272,90%为母亲,平均年龄为35岁)及其学龄儿童(年龄为4-11岁,50%为女性),并结合父母每日报告的食品不安全状况以及父母和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的每日测量数据,我们研究了食品不安全的每日变化如何预测父母和儿童福祉的每日变化,以及食品不安全通过父母对儿童产生影响的程度。这种方法不仅探讨了家庭在食品不安全中的日常生活体验,还改进了以往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食品不安全每日影响父母和儿童的福祉,但对父母的影响更强且持续时间更长。此外,父母的情绪和行为部分解释了食品不安全与儿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但食品不安全也独立于父母直接影响儿童福祉。这项研究首次探讨了食品不安全与父母和儿童福祉之间的每日关联,其对食品援助项目、政策及未来食品不安全研究的意义也在讨论中有所涉及。

Hines, C. T., Steimle, S., & Ryan, R. (2024). Associations between daily food insecurity and parent and child well-be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809–839.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667


从童年到青少年的逆境纵向模式:通过随机截距潜在转换分析考察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童年逆境对人的一生中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不利影响。逆境发生的时间、性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被认为解释了暴露于逆境的人在健康和发育结果上的许多差异。本研究旨在描述在个体、家庭和社区层面上,逆境随时间变化的异质性。这项研究的对象是一组以黑人儿童为主的队列(85%黑人和15%白人,女孩占46.2%,一年级时有67.2%享受免费或减价午餐),并研究了从六年级到26岁之间逆境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参与者在一年级时参加了一个随机的普遍预防干预试验,并通过前瞻性随访至成年早期。研究通过分别建模描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逆境异质性。利用随机截距潜在转换分析(RI-LTA)研究了逆境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与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杀行为)的关系。我们在早期童年、初中和高中阶段识别了三种类别的解决方案。通常,在每个时间点上都观察到较高和较低的多重逆境类别,以及由第三类特征化的不同性质的逆境。RI-LTA显示了个体内逆境暴露随时间的普遍变化以及与心理健康和自杀行为的不同关联。结果表明,将逆境暴露视为静态构造可能会限制描述随时间显著变化的能力。识别逆境体验的复杂性及其与健康和福祉的关系是开发和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以减轻其终生负面影响的关键。

Raghunathan, R. S., Johnson, S. B., Voegtline, K. M., Sosnowski, D. W., Kuehn, M., Ialongo, N. S., & Musci, R. J. (2024). Longitudinal patterns of adversit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Examining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through emerging adulthood using a random-intercept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840–857.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17


比较概念逆境模型和青少年女孩脑结构发育的多变量关系:注册报告

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利经历会带来多种负面长期后果的风险,但这些经历如何在神经生物学上嵌入的过程仍不清楚。青春期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些经历如何影响大脑快速变化结构的机会。目前关于逆境的概念化有两种主要模型:累积风险模型,将所有类型的经历结合起来以代表累积的压力;维度模型,某些经历特征(例如威胁或剥夺)对神经生理有独特的影响。在这份注册报告中,我们通过使用一种代表性相似性分析的方法,扩展了先前的研究,检查了逆境的维度模型和累积风险模型是否预测青春期前顶叶-顶叶和前颞叶网络的皮质变薄以及皮质下区域的体积变化。我们从美国俄勒冈州莱恩县的一个纵向样本中抽取了179名青春期女孩(在第一次数据收集时年龄为10-13岁),并进行了最多四次的后续数据收集。研究发现,通过威胁和剥夺的相似性来操作化逆境比通过整体逆境的相似性更能预测大脑发育。然而,这些维度并未表现出与假设的大脑变化的独特关联。结果强调了谨慎定义逆境的重要性,并考虑其对整个大脑的影响。

Barrett, A.-M. Y., Cheng, T. W., Flannery, J. E., Mills, K. L., Fisher, P. A., McCann, C. F., & Pfeifer, J. H. (2024). Comparing the multivariate relationships of conceptual adversity models and structural brain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 girls: A registered repor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858–877.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684


孩子对积极育儿的影响因社区机会而异

先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强调了积极育儿与家庭所在社区的社会经济特征之间的联系,但尚未阐明这一关联的病因来源。一种可能性是,Belsky(1984)所概述的各种育儿预测因素(例如,孩子的特征、父母的特征以及环境影响)在某些社区环境中可能比在其他社区环境中更重要。为了检验这一可能性,我们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双胞胎注册中心的儿童行为和情感发展双胞胎研究中,对1,030个双胞胎家庭(平均年龄8岁;51%为男性,49%为女性;种族构成:82%白人,10%黑人,1%亚洲人,1%土著人,6%多种族)进行了病因调节分析。社区和育儿通过多种信息提供者和评估策略(社区和家庭信息提供者、行政数据以及录像的亲子互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出强有力的病因调节证据,即在机会较少的社区中,孩子对积极母亲行为的影响显著,而在机会充足的社区中几乎为零。这些发现不仅重新定义了孩子对所接受育儿影响的大小是依赖于环境的,而且表明贫困社区的母亲可能比机会充足社区的母亲更能对孩子的特征做出反应。

Burt, S. A., Shewark, E. A., Shero, J., Pearson, A. L., Neiderhiser, J. M., Klump, K. L., & Lonstein, J. S. (2024). Child effects on positive parenting vary with neighborhood opportun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878–890.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38


童年和年轻成年期记忆可及性和精确性的短期和长期巩固

童年时期是记忆巩固和知识基础快速变化的阶段。本研究考察了通常发育的6到8岁儿童(n = 32)、9到11岁儿童(n = 33)和18到30岁年轻成人(n = 39)在短期(过夜)和长期(两周后)对与先前知识一致或不一致的新信息的巩固情况。我们测量了最初学得较好的物体-场景对的记忆可及性(提示回忆物体)和精确性(物体放置的精确度)。结果显示,过夜后,所有年龄组的记忆可及性都出现了类似的下降;年轻儿童(YC)的记忆精确性提高更多,而较大儿童(OC)的提高较少,年轻成人(YA)的精确性甚至下降。经过两周后,记忆的可及性和精确性都变得更差。具体来说,尽管各年龄组在记忆可及性方面表现出类似的下降,YC的精确性下降比OC和YA更少。与先前知识一致和不一致的信息的可及性和精确性在所有年龄组的巩固过程中变化相似。总的来说,结果表明,对于最初学得较好的信息,尽管YC的整体记忆表现不如OC和YA,但他们具有强大的记忆巩固能力,这对于在早期发展阶段积累稳定和精确的知识可能至关重要。

Schommartz, I., Kaindl, A. M., Buss, C., & Shing, Y. L. (2024). Short- and long-delay consolidation of memory accessibility and precision across childhood and young adultho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891–903.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691


主动学习对儿童记忆的不同影响

成功的主动学习通常通过信息搜索的效率或后续回忆的准确性来量化。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这样一个假设:儿童的记忆受他们实施的信息搜索策略类型的影响,这些策略可能会强调任务刺激的不同方面。结果,年龄较小的儿童众所周知的搜索效率低下可能反而是有利的,并导致他们在某些任务方面的记忆更好。在当前实验中,124名5至10岁的儿童玩了20个问题游戏(主动条件)或观察一个代理人玩游戏(被动条件),然后立即和一周后测试他们对游戏不同方面的记忆。结果显示,儿童在主动条件下的整体回忆有所改善。搜索效率与游戏解决方案的回忆呈正相关,但对其他记忆测试的表现没有显著影响。

Stanciu, O., Jones, A., Metzner, N., Fandakova, Y., & Ruggeri, A. (2024).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active learning on children’s memo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904–915.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14


全球气质项目:59个国家的父母报告婴儿、幼儿和儿童的气质

从59个国家收集的341个样本中,使用83,423份家长报告的数据,研究了婴儿、幼儿和儿童的气质(活跃性、消极情绪和调节能力)与文化、性别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之间的气质差异比类似的成人性格研究中获得的差异更大,最明显的是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的国家级模式在婴儿期、幼儿期和儿童期之间是一致的,调节能力的模式在婴儿期和幼儿期之间是一致的。先前在成人中报告高外向性、高尽责性和低神经质的国家在婴儿和儿童中表现出高活跃性,而报告低成人开放性和高成人神经质的国家则表现出高气质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在南亚、西亚和南美洲较高,在北欧和西欧较低。儿童被评为消极情绪较高的国家,其文化取向反映了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和短期取向。活跃性在东南亚、南亚和南欧较高,在以长期取向哲学为特征的东亚国家较低。低个人收入与高消极情绪相关。气质的性别差异在方向上与先前的研究大致一致,显示女性的调节能力高于男性,男性的活跃性高于女性,这些差异在后期年龄段更加明显。

Putnam, S. P., Sehic, E., French, B. F., Gartstein, M. A., Lira Luttges, B., & 486 Additional Partners in the Global Temperament Project. (2024). The Global Temperament Project: Parent-reported temperament in infants, toddlers, and children from 59 n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916–941.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32


中国青少年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的发展:对社会和行为适应的影响

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代表了感知世界与自我关系的不同方式,与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多数现有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都是横断面的,提供了关于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如何发展的有限信息。这项为期三年的纵向研究考察了中国青少年的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的发展模式及其与适应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包括1,257名学生(648名男生,初始平均年龄为13.37岁,标准差为0.63岁)。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以及社会和行为适应的数据来自多种来源,包括自我报告、同伴提名和教师评定。结果显示,在青少年早期,自我导向增加,群体导向减少。此外,自我导向的增加(斜率)与后续的自信行为呈正相关,而群体导向减少较慢与后续的亲社会行为和同伴偏好呈正相关。自我导向的初始水平(截距)与后来的外化问题呈正相关,群体导向的初始水平与后来的内化问题呈负相关。男生的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截距高于女生。在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的斜率或截距和斜率与适应结果的关联方面,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的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对适应有不同的影响。

Zhao, S., Chen, X., Park, H., Li, D., Liu, J., & Cui, L. (2024).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and group orientations among Chinese young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942–953.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19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独处偏好:与社会、学校和心理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考察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独处偏好与社会行为、学业和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包括中国的3,417名四年级、六年级和八年级学生(1,714名男生,平均年龄分别为10岁、12岁和14岁)。独处偏好的数据来自学生的自我报告,适应数据来自多个来源。结果显示,虽然独处偏好在四年级时与社会能力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并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但在六年级时这些关联较弱或不显著。此外,在八年级时,独处偏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独处偏好总体上与心理适应呈负相关,但这种关联在高年级时较弱。结果表明,独处偏好的功能意义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家长、教师和专业人员应注意独处偏好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不同影响,并使用不同策略来支持表现出独处偏好的儿童和青少年。

Chen, X., Zhou, J., Li, D., Liu, J., & Cui, L. (2024). Affinity for solitude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lations with social, schoo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954–965.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699


青少年时期生活事件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一项双胞胎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评孤独感之间的关联。我们使用了来自挪威的基于人口的双胞胎样本数据,包括七个出生队列(N = 2,879,其中56%为女性)。参与者在青少年时期完成了三次自我报告问卷,每次间隔两年(即第一次调查时的年龄为12至18岁)。通过使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我们能够将测量构造中的稳定影响与每次测量时个体内部的变化分离开来。此外,使用双胞胎数据使我们能够检验生活事件与孤独感之间的关联在多大程度上是遗传和/或环境性质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孤独感和生活事件聚合得分具有中等的稳定性。生活事件根据其独立性(即是否依赖于个人行为的事件)和期望性(即正面或负面)被分配到不同的集群。在所有三个测量指标中(孤独感、依赖个人的正面和负面生活事件)的时间稳定的个体间差异几乎完全由遗传因素解释。然而,正如预期的那样,共享的环境因素也影响了独立于个人行为的生活事件。孤独感和生活事件中时间稳定的个体间差异之间的关联较小,并且几乎完全由于共享的遗传影响。此外,生活事件似乎不会预测孤独感的变化,反之亦然。总之,青少年时期自我报告的孤独感水平似乎与生活事件无关。

Skaug, E., Czajkowski, N. O., Waaktaar, T., & Torgersen, S. (2024).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loneliness in adolescence: A twin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5), 966–977.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692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


以下专栏及课程,安卓手机用户可通过下方小程序链接订阅,苹果手机用户请通过文末“阅读原文”链接访问唧唧堂学院H5页面订阅。


论文导读


**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导读会员(年度)

2024心理学论文导读600篇

心理学百篇热门论文导读专栏(2023年第2期)

心理学百篇热门论文导读专栏(2023年第1期)

心理学百篇热门论文导读专栏(2022年第2期)

心理学百篇热门论文导读专栏(2022年第1期)

人工智能主题论文导读专栏


更多心理学论文导读专栏请访问

唧唧堂学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南方能源观察  ·  电价飙升后,挪威不想再对外送电了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海博思创+亿纬锂能,三年50GWh!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海博思创+亿纬锂能,三年50GWh!
3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儿时最爱的稻香村炸串重出江湖!亲测!
8 年前
格上财富  ·  新零售的投资逻辑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