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09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至2020年要实现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今年9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中,上海首次进入前三甲,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两大老牌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科技是重要引擎。今年年初,上海出台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标志着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
近期,第一财经陆家嘴采访曦域资本创始人黄晓黎,请这位专业投资人谈一谈她眼中金融科技与金融中心建设之间的关系。
曦域资本创始人黄晓黎
曦域资本2015年成立于上海,聚焦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投资机会
。
曦域资本的投资案例中,有相当大比
例是扎根上海本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驱动金融产业发展的企业
。
在黄晓黎看来,市场化的投资机构是大型金融机构和创业团队之间“最有效的连接器”,有助于构建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创新生态;有助于打破金融“
信任壁垒
”,提高整体经济运营效率;有助于促进中国金融行业自身的“
开辟式创新
”,使得行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进而推动国际化金融中心建设建成。
凭借良好的金融与科技生态,上海已经集聚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金融科技公司,正逐步成为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策源地。
外汇交易中心下属的中汇信息技术公司,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外资金融机构瑞银、摩根士丹利、盛宝银行等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银联、华软科技、万得资讯等金融科技公司都是在这片肥沃土壤中生长出的创新机构。
良好金融创新生态的构建,不可缺少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的加入;但在目前阶段,初创企业在金融科技行业的探索却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在曦域资本黄晓黎看来,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经济系统中“极高的信任成本”。正因为受制于信任成本,所以
金融资源会出现“错配”,
不一定总是流向最具有效率的企业,而是流向最被信任的企业。
黄晓黎分析认为,传统的金融环境中,抵押和背书是较常见的增信手段,企业一旦跨过了信任门槛后,就可以获得极低的成本资金,拿到“便宜的钱”。因为资金成本低,导致一些企业坐拥大量资金,光靠资本优势就能生存,甚至催生出一些大而不强的“虚胖”企业。与之相反,创业企业由于缺乏信任基础,很难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
此时,资本本身成为了一种壁垒,保护了效率低、粗放式经营的“受信企业”;把效率高、精细化经营的创业企业排除在外。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这是是一种效益损失。
“创业企业为什么大多愿意选择互联网和消费领域呢?因为它们只要把产品做好了,客户愿意买单,商业行为就完成了。”黄晓黎说,“但是在其他领域不一定,有时候你产品做得再好也没用,首先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这一点就很难。特别是那些追求长期价值、需要长时期验证的创业企业,它们在早期恰恰得不到支持。”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规划特别强调,要运用金融科技提升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
“这一发展规划完全把握住了下一阶段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命脉。”黄晓黎认为。
她判断,技术发展与经营方式的变革,将会对各个金融子行业都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伴随着大量投资机会。如果社会经济体系能够用新技术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社会整体的信任成本就会降低,经济的运转效率就会提高。
具体而言,曦域资本愿意投资那些通过技术创新,产生真实的、可以验证的商业价值的项目。例如,基于大数据进行业务精细化管理的项目;用分布式系统替代中心化系统的项目;私有化部署和云部署结合的项目;通过运筹学优化传统的商业信息系统的项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决非结构化数据转化的项目;利用流程自动化技术提高中台效率的项目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曦域资本始终未投资任何P2P和个人数据敏感类项目,也是源于对金融本质及监管的深度理解。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新书《繁荣的悖论》一书中,提出了持续式创新、效率式创新和开辟式创新三种不同的创新概念。
该书认为,历史上,多个国家的兴起都是因为抓住了开辟式创新的机会。开辟式创新支持了他们随后数十年的经济繁荣。创新者应该转变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