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字力场  ·  太多人准备好了给哪吒写悼词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首都文化科技集团招聘! ·  3 天前  
舰大官人  ·  正面硬刚她姥爷的trading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做个普通人,并不是更容易的人生选项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6-22 08:57

正文



和朋友在群里争论了两句,题目是:该不该期望孩子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这朋友是难得名副其实的才女,但她说期望孩子以后只做一个平凡普通人,我不赞同。

 

我理解她的意思。她是非常真诚地期望,孩子能够顺由本性自由生长。她作为妈妈,不给孩子太多压力,不会鸡血地把孩子搞得精疲力尽,不期望孩子做什么突破阶层的壮举。不论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她都给予全部的爱与支持。我非常敬佩这样的妈妈,但作为一个出身于普通市井家庭的人,我觉得,她把普通人的生活看得太容易了。

 

过平凡普通人的生活,并不是一个后备选项,一个对孩子而言不是更容易的选项。


从来都不是。



01

中国不止有北上广深。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更多不那么发达,甚至还很贫困落后的村庄城镇。

 

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父母都去城里打工,他们可能在祖父母辈的无力照看下,莫名其妙地长大,然后去城里找份工作。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只能找一线工人的活。在一个生产环境极其恶劣的小作坊,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一个月休息两三天。然而有活干就不错了,产业升级,中国要从世界工厂转型,以后或许都没有那么多一线工人的位置了。

 

普通人的生活,可能就意味着从小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教育,没有尊严的工作,乃至没有工作。是不是太悲惨了点?

 

好吧,我们是城里人,只说城里人的事,那就说说我熟悉的魔都吧。我是从一个上海普通市民家庭长大的,我妈妈以前在的是服装纺织行业,我爸爸以前呆的是无线电行业。他们都是普通工人,或者还不够普通,我妈还做过车间主任,我爸还被厂里送去念过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全国都在下岗潮,我爸妈也光荣下岗了。毕竟要响应国家号召,“咱们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他们是因为工作表现不好,懒惰,没效率,咎由自取么?至少在我父母那两个行业,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整个行业被淘汰了。这就是大时代里的小个体。

 

在我上大学以前,并不认为下岗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亲戚、朋友、邻居,身边每户人家都在下岗。下岗了怎么办?上海比东北好点,还有个“4050”工程,安排再就业。你可以当保安、做交通协管员、去超市当理货员、卖卖早点、当当保姆,等等。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上了大学后,我惊奇地发现,忽然下岗这件事看上去并不普遍。我的宿舍姐妹、我的同学朋友,他们的家长里并没什么下岗工人。他们的父母职业,有大学教授、中学老师、医生、政府干部、成功的商人、国企的领导,等等,统统都是不会下岗的职业。我不知道开头那位朋友的家境,但我猜,她家可能并没有过为了孩子的学费要到处跟人借钱的经历。



02

普通人是什么?普通人是最不能预判时代大潮,而当潮流改变后,只能死死抓住身边的碎木头,用尽全力才不让自己淹死的那拨人。

 

最近为了写剧本,在做90年代的下岗资料。年纪渐长,忽然对父母那辈充满了同情。我查的是纺织行业的资料,这个上海曾经的支柱产业,这个让上海成为工人运动发祥地而留在历史书里的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由55万多工人锐减到不到2万。

 

1996年9月,当申新九厂开完最后一个隆隆作响的机器,夜班结束的职工们在弄堂里席地而坐,车间主任为同事们开完最后一个会,工人们把更衣箱的衣服、茶碗等生活用品整理好,许多人是倒退着一步步走出厂门的,一个车间大约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岗。当时整个社会下岗的现象没有之后这么常见,职工们不理解。有职工即使是机器停下来,还是每天‘上班’去,坐在机器旁边,机器拆走了,就坐在空荡荡的厂房里,一直等到厂房拆除,仍有些职工给家里人说自己每天上班,实际上,他却整日地坐在苏州河边。

 

去产能、产业结构调整、外企大规模撤资、实体经济不景气、互联网都很难再圈到钱了、人工智能面前人心惶惶。普通人的无力并不只存在在历史里,在今时今日,当一个普通人,又容易么?


2016年,上海有70%的人年薪不到十万。而与此同时,上海的房价是多少?菜场里猪肉牛肉又是什么价格?



03

我上学期在旧金山的反租客迫迁中心做志愿者,简单来说,就是为被房东驱赶的租客提供法律援助。我微信群里的邻居朋友们都反感这个组织,因为华人们普遍比较有钱,房东多而租客少。

 

旧金山有八千个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他们为什么都会沦落到这步呢?这八千个人里,有三分之一是家暴受害者;有三分之一是精神疾病患者。

 

政府为什么不管?收容场所有限,即使规矩很严,很多人都要排十几年才能排到。那增加收容场所呢?可谁又愿意政府新开一个收容院在自家小区?房价会不会跌?犯罪率会不会升?

 

还有剩下三分之一,很多就是被房东用各种理由赶出去的,其中不付房租的最多。不付房租被赶,听上去是很正当的,我也不觉得房东做得有不对,但如果深究到为什么不付房租,有时就会有点无奈。

 

我遇到过一个三十来岁的白人男青年,受过高等教育,有份工作,闲暇还去公益组织做志愿者。有一天忽然被车撞了,几次手术之后,还是留下了后遗症,嗜睡、精神恍惚,所以没法工作了,也就没有了收入。申请福利,但不知道为什么没申下来,女朋友又离开了他。尝试过自杀,被救回来,回家后面对的就是房东的驱逐通知。

 

实习最后一天,遇到一个美国退伍的老兵。说话很风趣,有那种美国人典型的爽朗自信。退伍后曾经有份很体面的工作,后来做生意都赔了。退休之后,只能靠每月一千多块的福利过活。照理说,一千多的福利,够交五百多的房租,钱都到哪里去了?

 

他闪烁其词,我一再逼问,最后他承认,自己花完了。我一开始有点气愤,觉得这种人自己都不为自己打算,但后来想想,又有点凄凉。他不过是每个月多花了三四百块钱而已;他不过是体面了一辈子,不习惯晚景那么凄凉而已。他上过战场,立过勋功,晚年的时候偶尔下个馆子不想天天吃超市的打折面包,真的算得上很过分的要求么?

 

我对这两个人印象最深,是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谁都有可能落入那个境地。一次意外的车祸,一次生意的赔本,就可能落到那个境地。而每次最无奈的,就是问:你如果失去住房,有没有亲戚朋友家可以去?所有人都回答,没有。



04

好了,似乎又扯远了,我们要说的是普通人,感觉又变成悲惨人士诉苦大会了。但事实是,所谓低收入领福利的悲惨人士,和普通人并没有差得很远。


哪怕是在旧金山硅谷,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年薪十几万刀的。美国平均家庭年收入也就五万,一个普通人,不在热门行业,年薪三四万是非常正常的。而旧金山的房价是多少呢?一间独立一居室,在旧金山的月租金,是三千多美金。那些年薪三四万的人想要留在旧金山,就是过着国内所说的蚁居生活。

 

更让人感叹的是,穷人,是有公益组织帮助的,而你脱离了穷人的范围,找到了一份工作,变成了“中间阶层”,所有的援助都离你远去了。

 

我接待过一个拿着6万年薪替花旗做活动的时尚行业人士,她很嚣张很难搞,所有援助律师都不喜欢她。但她有句话问得很对:有钱人有那种动不动收费几千的大律师帮忙,穷人有你们这种援助律师,那我们这种有普通工作的人怎么办?活该被房东随便找个理由就赶走么?



05

心怀挚爱、名校毕业的爸妈们,或许非常真诚地认为: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认识到自己渺小当然是好的,但客观事实上,不是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毕业演讲,是去年复旦经院毕业典礼上,姜纬教授的演讲。她说:在座复旦的毕业生,你们是优渥群体(privileged),你们手中有很多特权,是普通人不具备的。

 

第一,你们有一份可以计划的事业而不仅仅是梦想;第二,世界上的消费品制造商和服务商都在追逐迎合以及引导你们的意愿;第三,你们在很大程度上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因为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倾听你们的呼声,如果你们中的一员遭遇不幸,尤其是如果涉及可能不公对待的话,这会在一夜之间成为重大新闻。

 

所以,相对应的,没有特权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事业仅仅是梦想;没人关心因为你的需求,你的痛点只是个没法让企业赚钱的假需求;不能选择生活,除了没能力外,你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还有其它生活方式的存在;社会也无视你的遭遇,哪怕是再不公的遭遇。

 

做母亲的都偏心自己的孩子。普通人的生活那么艰辛,我真心不希望她们以后成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希望她们能拥有优渥群体的特权,我也希望我和我老公能努力为她们创造这种特权。

 

如果有幸成为优渥群体,也要明白,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并不是仅仅因为她们努力过得到特权就是理所当然的。大时代里的小个体能到达的高度,除了10%自己的努力,剩下的,完全是运气和时代大势决定的。天命给了你特权,也会附加给你更大的责任,不要害怕去承担责任。



06

然而,统计学告诉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成为平凡的普通人。永远有人会被时代淘汰,永远有人只能做时代里的小沙粒。

 

每个人活在世界上,上天都安排好了给他的挑战,没有一种选择是容易的。小确幸的背后,是在大时代沉浮的无力把握。


如果我的孩子以后只能成为普通人,我希望她们做好心理准备,要勇敢,要坚韧,要保持生命的力量。遇到再大的风浪,也能死死抱住身边的碎木板不要沉下去。

 

普通人的人生,不是贪图安逸的后备选项,而是一场勇气对决的刻苦战斗。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




作者虎皮妈,作者/法律博士在读/编剧。写小说、鸡汤、剧本、法学院笔记。为贪嗔痴爱欲苦执迷。微信公号:虎皮妈的夜航船(hupima)。


群学书院今日荐书


《特权》

西莫斯.可汗  著

蔡寒韫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美国社会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赖特·米尔斯奖(C. Wright Mills Award)2011年度图书。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 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