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预约理财师
来 源 | 牛基投资设(
ID
:FundResearch)
上周四,基长的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了屏:
根据媒体报道,近日基金发行热度降至“冰点”,不仅新基金募集期限大幅拉长,而且权益类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也创下去年以来新低。
这则报道最后一句话比较耐人寻味:基金发行遭遇“倒春寒”,或许是市场配置价值逐渐显现的信号。
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时候还是得靠数据说话。
历史就是一个轮回。
虽然公募基金的历史不算长,但是“基金发行降至‘冰点’”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我们
以某一段时间内基金发行规模出现明显下降作为指标,寻找发行“冰点”期。
从过去10年公募基金发行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发现,
2015年2月以后,基金发行规模有了明显的提升,跟之前明显不是一个量级的。
所以我们分为两段看,
一个是2015年2月以前,另一个是2015年2月以后。
2015年2月以前
,基金发行规模出现明显下降有三个时间点,分别是2011年9月、2012年9月和2013年9月。
为了简化计算,同一个年份有多个月份的基金发行都较为低迷的情况下,我们只选取基金发行份额最少的月份作为发行“冰点”期。
2015年2月以后,基金发行规模出现明显下降有四个时间点,分别是
2015年8月、2016年6月、2017年1月和2018年7月。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找到了
过去10年共7个基金发行“冰点”期
,发行情况如下
接下来,我们来测算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如果是在这些时点入场,收益情况如何?
以
普通股票型基金
指数为测算指标,
在历史7个基金发行“冰点”期买入并持有一定时间的收益如下
从测算结果上看,
在7个基金发行“冰点”期买入并持有一年时间,有5个时期能够取得正收益;
如果持有3年的时间,那7个时期全都能够取得正收益。
最关键的是,在7个时期买入并持有至今的
年化收益率均超过13%。
从绝对值上看,
在基金发行“冰点”期选择入场布局,并选择长期持有,最终的确能得到不错的结果。
但是,想要证明
基金发行“冰点”期是更好的入场时点
,还需要统计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在
基金发行“火热”期入场的收益情况。
按照同样的规则,我们选出了
8个基金发行“火热”期。
其中,因为2021年1月距离现在的时间太短,不纳入统计。最终计算结果如下:
其实这样看,好像在基金“火热期”入场的结果也不算太差,
持有至今也都为正收益,年化收益也都超过10%。
但如果我们
将在同一个年份基金发行火热期与冰点期入场的收益情况进行对比
,哪个更好就一目了然了。
在基金发行冰点期入场,整体的收益情况要明显好于在基金发行火热期入场。
当然,现在2021年才过去了近4个月,
4月份到底是不是2021年的基金发行“冰点”期,现在还没办法下一个明确的定论。
但大概率可以确定的是
,4月份不会是2021年的基金发行火热期
(截至4月23日,4月份的基金发行规模与1月份相差超过5000亿)。
根据今天测算的结论,
在基金发行低迷的时点入场,长期持有的收益情况要好于同年基金发行火热时入场的。
如果你也做好长期投资的打算,现在的确可以对基金更有信心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