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商业评论
《21世纪商业评论》敏感于一切商业新知、商业产品、商业模式和商业英雄,敏感于新公司的新玩意、老公司的新改造、旧话题的新表达、老商业的新颠覆,为您提供最新鲜实用的商业养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居洞察  ·  大股东出手!美凯龙或获建发6亿元租金收入 ·  20 小时前  
大家居洞察  ·  大股东出手!美凯龙或获建发6亿元租金收入 ·  20 小时前  
郁言债市日常跟踪  ·  一二线城市二手房回暖 ·  22 小时前  
郁言债市日常跟踪  ·  一二线城市二手房回暖 ·  22 小时前  
FT中文网  ·  “海拔1049”:阿尔卑斯山深处的艺术能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商业评论

送钱送户口送房租,毕业季这些城市“开价抢人”!

21世纪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7-07-02 17:32

正文



2017应届毕业生签约“新一线”城市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高达37.5%,高于一线城市的29.9%。


来 源: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

记 者:周慧、王古锋


“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回成都了。”211高校的四川籍实习生小陈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来短信,在北京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的几个月后,他最终选择了回去二线。


6月毕业季,今年将有750万大学毕业生,一线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户口指标收紧,二线城市以武汉、西安和长沙为代表,则提出了留住百万大学生或者吸引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计划。


最近一周,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


有人才的城市才有未来,二线城市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二线城市政府政策制定者、重点大学就业办和毕业生发现,吸引人才核心还是产业,没有产业也留不住人才,二线城市人才逆流回到一线城市的也不在少数。二线城市优势产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毫不费力,比如长沙的娱乐产业,但在互联网、金融、科技产业,二线城市仍待补课。




送户口送钱送房租


750万大学毕业生去哪儿?城市的抢人政策陆续发布。


在武汉发布“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政策后,长沙即发布新政,未来五年,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在长沙就业创业。


今年以来武汉、西安等地均打出史上最低省会城市落户门槛。最新的长沙落户政策,除了零门槛,还有奖励。


长沙除了对毕业生的落户零门槛,还有租房补贴。 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户口、房子和现金补贴,都是重头戏。 户口方面,二线城市对本科毕业生落户几乎零门槛,不少城市比如长沙对落户还有租房补贴,西安和武汉都放宽了对专科生的落户门槛。


在住房方面,南京市则发布《人才安居办法》,提出力保16万人才安居乐业,主要面向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和园区内新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六类人才,可以分别享受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购房补贴和租赁补贴五种待遇。


资金补助也是重头戏,杭州推出“房补+车补”;福州市财政则给予应届博士研究生每人安置补助费15万元,用人单位帮助协调解决住房困难。


除了对毕业生,重点人才补助方面,更是不惜重金,杭州、南京以及无锡,对于顶尖人才和团队的自主更是高达亿元。



北上落户持续收紧


二线城市抢人,其大背景是一线城市落户逐渐收紧和新一线城市的崛起。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早于2014年表示,进京指标不会突破1万人,以后会呈逐步趋紧态势。2015年北京市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引进指标不超过9000人,“2016年只减不增”。


虽然2017年进京名额尚未公布,北京官方最新表态,北京将坚持“两严控一支持”引进毕业生,即按照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对落户指标实施“总量封顶”。今年外地生源进京落户指标将不超过9000人。


上海也在严控人口,自2015年起,上海的流入人口持续转负。而今年外地流入、无户籍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3万人。


一线城市中,唯深圳在大举吸纳人才。自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出台81条“人才新政”后,深圳十区也紧跟着出台落地政策,按照宝安区的方案,最高端的杰出人才可以获得市和区各600万元共1200万元的奖励补贴;基础型的人才也可获得博士6万元、硕士5万元、本科3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


相对北上深的高房价来说, 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也即舆论提到的“新一线”,一般包括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等城市,也是应届大学毕业的首选地。


根据智联猎聘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 2017应届毕业生签约“新一线”城市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高达37.5%,高于一线城市的29.9%。 从流入数据来看,一些“新一线”城市更是不逊一线,杭州人才流入率高达11.78%成为“领跑者”。




二线城市能留住大学生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的一份资料显示,近三年(2014-2016)的学生就业城市排名, 前四的城市始终是兰州、北京、深圳、西安,广州与上海则在5、6位变动;除了因为地理因素而就近选择的兰州和西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直是兰大人就业的首选。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在2016年的就业选择中排名有了很大的提升,都成为兰大人前十的就业选择,武汉也超越此前一直排在前面的成都、杭州和天津。这也说明武汉成为新一线城市中的相对有吸引力的区域。


武汉有大学之城之称,这是武汉官员在招商接待和城市推介中,最爱提及的一句话,即武汉有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但大学生转化为建设武汉的人才了吗?这是武汉很多区域学者的一句反问。


来自武汉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留在武汉的大学生为10.4万人, 2016年为15万人,人数明显增加。


长沙市政府的一位政策参与制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几年长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明显增加,其留人的核心还是产业。


比如长沙的优势产业传媒娱乐产业,大学生就业收入高,以湖南卫视为例,收入绝不低于一线城市的电视媒体收入,对优秀人才吸引力大。


二线城市是否能留住人才,至今还待观察。“在北京一直做互联网运营岗位,回武汉进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发不出来工资。”回二线两个月后,王方(化名)开始迷茫了,又想着回北京。“在二线找工作,优质民营企业少,大互联网公司少,坑儿太多。”他总结。


最近两年二线城市拿出了最大魄力吸引人才,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有二线城市逆流到北京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互联网、传媒和金融行业,在二线城市比较难找到位置。


对于优秀人才来说,房子、户口和几万块钱的补贴都不是关键,他们更期待的是发展空间。北大金融硕士毕业的王君(化名),刚从北京搬去了深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