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乡土
新乡土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主要推送华中村治研究团队的原创作品,致力于介绍最前沿的三农问题,发布独具视角的三农政策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会  ·  《哪吒2》登顶全球影史前9!外国人坐不住了: ... ·  11 小时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情绪疲惫的你》:觉察自我是一场精神的归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乡土

洪武雅 | 社会志愿组织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的成效研究

新乡土  · 公众号  ·  · 2025-02-15 08:47

正文

洪武雅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我国脱贫事业迈上新的台阶,绝对贫困的问题已经解决,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长,《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指出,贫困大学生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25%。(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20-05-21(07).)国家发展需要人才,而贫困大学生是人才补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贫困大学生主要通过三个维度获得资助:国家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的资助,如农村造福工程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学校资助系统发放的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社会志愿组织对贫困生的资助,爱心人士募集资金进行帮助,以及家人朋友等的第三方帮助。根据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社会团体等资助资金高达16.68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1.15%。社会志愿组织在对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次回乡我向4名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对象同时满足统一标准:来自贫困和低收入家庭,户籍在南通市,目前正在接受当地社会志愿组织资助,在校并且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出于研究伦理,笔者均以代称命名受访者。其中,小敏处于大二,小星来自大三,小亮和小迪都是大四学生。他们来自南通市不同的县,户籍都在农村。当地社会志愿组织针对每位贫困大学生安排了相应的资助团队,目前此组织已经资助了200余名贫困生。其中,小敏、小星和小亮自小学开始资助,小迪自高中开始资助。此外,小迪和小亮都来自单亲家庭,且抚养人收入较低,家中还有年迈的长辈;小星也来自单亲家庭,抚养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小敏因幼年失去双亲而寄住在亲戚家,且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家中无收入来源。在当地的社会资助下,生活得到相对改善,并且成绩优异,全部考入当地较好的高中。
受访者接受了政府和社会志愿组织的资助,政府每年对当地贫困家庭提供约五千元的资助,社会志愿组织每月提供一千元及以上的资助,并且帮助解决受访者的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物资等。受访者因学校、专业不同,学费和住宿费也有所不同,主要分布在每年六千元至一万元之间。
(一)社会志愿组织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
1. 促进入学机会平等
第一,社会志愿组织有利于贫困生获得上大学的平等权利,对特困生尤其如此。对于贫困和低收入家庭,社会资助作为国家扶贫的一种补充,能够更好得惠及受教育机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更多学业上发展上的选择自由,而不是迫于经济压力放弃入学资格,过早地进入劳动市场。“志愿团队帮我缴纳学费,还给我提供了上大学的生活物资,我真的很高兴,可以继续我的学业了。”小敏说道。
第二,社会资助提高了家庭、贫困生的价值观上的支持。除了经济压力外,家庭、朋友、本人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学业发展。当地的社会志愿组织十分重视贫困大学生的上学意愿,鼓励其学业发展。在此之下,社会资助不仅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也带动了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经过访谈发现,受访对象的家庭与资助团队都给予了他们价值观上的支持,认为读书是解决家庭贫困的重要途径。
第三,贫困大学生选择专业上有了更多的自由。“我从高二开始就对法学感兴趣,之后的学习也是在为法学做铺垫。”小亮说道。在社会志愿组织的帮助下,贫困大学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而不是受经济压力违背自己的意愿。
2. 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当前社会资助能够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少在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中的负面情绪,提高其心理水平。并且,承担着来自家庭、志愿团队的期许,贫困大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要求。目前,受访的四位对象皆就读于211高校,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根据访谈得知,小亮获得了校二等奖学金,获评要求为年级前15%,小敏和小星获得专项奖学金,小迪成绩处于年级中上游。在社会志愿组织和奖学金资助的帮助下,贫困大学生可以减少兼职工作,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这也进一步帮助他们实现学业目标。“获得奖学金对我来说一方面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肯定吧,以后也能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小亮谈到。
3. 主动参加课外活动
在接受了社会志愿组织的帮助之后,贫困大学生更愿意参加志愿活动。“因为我被帮助过,也想自己出一份力去帮助别人。”小星说道。受访对象对于学校社团组织、志愿活动等表现出了热情,经访谈得知,他们都参加过校内活动,如迎新、艺术节、社团等,培养自己的各种技能。
不仅如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贫困大学生能自主将校外勤工助学作为社会资助渠道的拓宽途径,通过兼职、勤工来获得额外收入,减轻经济压力。而他们勤工俭学的主要方式为作家教、整理资料、参与社会志愿工作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个人办事能力,为未来发展积累经验。
4. 对未来发展较积极
在社会志愿组织的帮助下,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减少,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课外活动的参加也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对于未来学业发展,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能有机会进一步深造。小迪作为大四的学生,她在访谈中表示她倾向于学术深造,并且期待能出国留学。对于未来发展,受访对象整体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希望通过学业发展实现阶层流动,以此解决经济困难。
(二)社会志愿组织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影响有限
1. 入学支持仍不充足
第一,社会志愿组织无法解决原有家庭背景造成的机会缺失。尽管接受了各方的资助,但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满足贫困大学生学业上的需求。例如像美术、计算机等专业,学业的发展需要耗费相对较多的投资,而贫困家庭难以承担,贫困大学生对于电脑等学习设备缺少接触,对未来学业成绩和表现感到担忧,因此很少选择此类专业,错失了挖掘潜在兴趣与能力的机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