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散户成长基地  ·  陈小群晒持仓票卖点、交割单,透露大游资都赚麻了! ·  21 小时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洪灝:人声鼎沸 ·  昨天  
信息时报  ·  涨幅超过黄金!网友:现在还适合入手吗? ·  3 天前  
信息时报  ·  涨幅超过黄金!网友:现在还适合入手吗? ·  3 天前  
海西晨报  ·  涨幅超过黄金!很多人都在买 ·  3 天前  
海西晨报  ·  涨幅超过黄金!很多人都在买 ·  3 天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生活不易,转移家庭风险后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月入十万的优衣库女孩:哪有什么消费降级,只是欲望在别处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20-01-01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我记得之前有位读者跟我说,她在某大城市的CBD工作,身边同事穿的衣服都是牌子货。所以她也会买一些名牌衣服,好让自己能够融入这里。
其实,在工作场合选择合适的衣服,对外彰显的也是你的职业形象。但还有一些人,即使不是在特定需要的场合,也会买很多的奢侈品,尽管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这些消费。
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 自信和气场不是靠名牌堆砌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沉淀出来的。
——就就

作者 | Maggie
来源 | LinkedIn( ID: LinkedIn-China)


01


去年双十一卖得最好的品牌是啥?答案是优衣库。
这个出身日本的平民品牌,如今在18个国家拥有总计超过2000个门店,俨然要掀起一股“优衣库男孩/女孩”的时尚旋风。



而他们占领的,也不再仅仅是“吃土学生”的衣柜:巴黎时装周的一份调查显示,74%的时尚界名流人士也青睐这个品牌。


模特Katie Schmid形容:“我想要又经典又现代的风格,每一件衣服都符合潮流,同时又能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以优衣库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偷偷崛起,为什么它不再等于土、穷,反而一跃成为一种生活宣言了呢?

02
这一届高收入人群
已经开始“贪小便宜”了

优衣库诞生伊始是为囊中羞涩的学生党和上班族出的一道送分题:基本款为主,便宜又好穿不挑人。
而渐渐地人们发现,除了精打细算的“月光女孩”,越来越多能负担得起高级时装的有钱人们也开始宠幸优衣库。
曾有网友分享,结账时遇到一个中年大叔,拎了满满一筐同款不同色的T恤,店员打出的账单长得拖到了地上,最后需要支付的数字完全比肩爱马仕。


网友评论: “要是能有那么多钱,谁还去优衣库啊?
但不得不说,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有人做了一个小游戏:“帮比尔·盖茨花光他的钱”。
你可以选择购买汉堡包、劳力士、游艇、甚至一只NBA球队,来试图耗光比尔盖茨900亿美元的资产。



然而哪怕是100个LV买下来,人家的资产都不会少个零。


我们常说:“等我有钱了,我要买最贵的衣服,住最豪华的酒店,吃最高级的米其林。”
然而现实中,“有钱人”往往让人意外地“清心寡欲”:
比尔·盖茨不会去买100个LV,身边的部门总管嫌弃上班堵车,卖了豪车每天挤地铁。
再回头看看我身边收入最高的那几个精英:


清北名校毕业前辈用毕生所学为相差不到200块的活动做满减功课,熬夜做项目月入15w的外所律师凌晨不忘抢一件打折的Muji……
这不免让人怀疑,人们的欲望是不是回流了?

03
哪有什么消费降级
只是欲望在别处


在学者大前研一的笔下,邻国日本正进入“低欲望社会”:
年轻人对于买车、买房几乎没有兴趣;一日三餐从简,宅文化盛行;不婚、不生、不买房,失去干劲。


不景气的经济迫使他们不敢有梦想——“是不是只要我的欲望少一点,就可以显得自己没那么loser?”


但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优衣库女孩”们,并不是 “生活所迫型极简主义者”。
曾认识一位学姐,提前修满学分,在校期间就拉投资创业。同龄人刚毕业四处面试的时候,她已经如愿创立了自己的女性内衣品牌了。
但熟悉她的朋友都说,每到假日,她就踩着帆布鞋穿着纯色T恤,和朋友打卡地图上标记的旅行地点。


或是穿着性冷淡的家居服,窝在家里沙发听订阅的网络课程。
“优衣库女孩”们不是失去了欲望,而是看清了自己的欲望不在此处。
200块的衣服和10000块的衣服,穿在身上除了虚荣心以外没有本质的不同。


何况她们希望出现在别人面前,被注意到的是能力、眼界,而不是衣服和包包上的铭牌。
所以说,哪有什么低欲望,只是大家的消费更理性了。
“优衣库女孩”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对消费欲望有自己的想法,不想投资太多资源在穿着打扮上,而更愿意去追求丰富的精神。
这或许意味着,我们终于步入了“第四消费社会”——
不再追求单调的数字上升,也不再追求和别人一样的、为大牌所代表的幸福感,而是去享受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幸福终于超越了物质,我们开始更深地了解自己,更理性地看待生活。

04
买了这么多年衣服
你可能还没学会和它们相处


日本“美学专家”松浦弥太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赴美国,看到流行的时尚杂志上,都是半新不旧的T恤配上简简单单的牛仔裤和帆布鞋。
而当时经济尚在发展的日本,却正在流行造型繁复的大牌时装。
松浦吐槽道:“原来穿特别华丽、特别扎眼的衣服,反而会给人一种‘发展中’的感觉。”
太过用力地想要用时装这个符号挤进“高端人士”,往往有弄巧成拙的危险。
而《第四消费时代》里,把那些轻松与自己相处,穿着简约克什米尔毛衫的优衣库女孩们划分为“金”阶层:
因为她体现出女性的自我主张。
“自我主张”正是我想强调的点,是在对自己的欲望有充分的了解、体认之后,做出符合“真需求”的选择。
而不是在广告和促销的轰炸下,做出无意识的购买行为。
18岁时的我是个不折不扣的“购物狂”。
那时我想拥有一部内存够大不用总是删照片的手机、一台能塞进我背包里的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一件在国贸橱窗里闪着亮片的小礼裙……
如果能够穿越回过去,我希望有人告诉我:别着急,这些东西以后都会有的,甚至,你在未来并不想要它们。
其实“优衣库女孩”只是年轻人欲望回流的一个缩影。


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对其他消费观的全盘否认——那些28岁能满足自己18岁梦想的人,自然有资格为自己感到骄傲。
它出现的真正意义,在于在看似“单行道”的生活理念上,给了我们另一个可行解:
奋斗满足欲望固然令人身心舒畅,但若是选择与自己膨胀的物欲和解,与自己轻松相处—— 不买“高贵符号”,不盲目追求档次,则更加难得。

正如董卿在最近央视主持人大赛中指出:
“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就可获得,高级的欲望通过自律方可获得,顶级的欲望通过煎熬才可获得。




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分享过一个自己童年时的故事:
七岁时,他不知情地用四倍的价格买下了自己非常想要的一个哨子。但在知道真相后,他沉浸在后悔和愤怒中,完全无法感受到哨子带来的快乐。
从此,每当他想要为不必要的事情付出过高的代价时,他就会问自己:为了这个“哨子”,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越来越多的优衣库男孩女孩们,其实就是在拒绝购买这些“昂贵的哨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