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阅文集团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阅文集团2019上半年实现总收入29.7亿元人民
币,同比增长30.1%;毛利为16.2亿元,同比增长35.5%,并且期间不乏良作诞生:在2019年6月公布的百度小说风云榜里,排名前20部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有17部出自阅文,占比85%。
这显然是一组留给人们很多思考的数字。早在两年前,2017年11月8日阅文集团在港交所上市时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也随之迎来大量的关注和疑问。
比如当时有说法表示,在线阅读业务的想象力十足有限,IP运营也是一个漫长而又线性的坑。然而随着《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将夜》、《扶摇》等文学IP在改编成影视作品后成为现象级爆款,以文字内容为主题的在线阅读业务,似乎又在以最硬核的方式在为自己的行业上限正名:
从创作者孵化到内容成长再到生态搭建,文学内容产业的想象空间远比想象的要大很多
。
繁荣的文学IP,难做的文学生态
文学
IP对于内容产业繁荣的推动作用是可以精准量化的。
有数据显示,
在所有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中,有大约42%改编自小说。
而如果将检索范围扩大到整个市场,改编类电影则占到了好莱坞电影总量的50%,其中纯小说类改编的电影就占到20%,并且数字还在连年上升。
无独有偶,繁荣的日本ACG产业也对“小说/文字改编”的创作方式情有独钟。
同样据资料显示,2005年之后日本动漫业每年会诞生超过20部的“轻小说改编动漫”,2013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5部,其中就包括《凉宫春日的忧郁》、《全金属狂潮》、《魔法禁书目录》等具有里程碑意义式的大作。
当然这个现象的背后逻辑并不复杂:
相比起原创剧本,或者漫画等其他形式的改编原作,文字类作品显然更具有逻辑性,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此外文字相比于图形、音频等内容载体,显然也赋予了读者更大的形象空间,也同步带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简单来说,
虽然如今内容创作的形式已经多种多样,但文字作品仍然有能力决定内容行业的上限
。
不过文字内容的重要性和市场潜力是一回事,如何量产优质的文字内容并以此形成内容生态又是另一回事。
以日本著名的轻小说企业
“电击文库”为例,为了源源不断地寻找到优质的文字内容,电击文库一方面设立了“电击大赏”等机制不断给予新人高额的创作回报,也同时也要求员工们以超高的工作负荷不断对接作者和消费者,以不断更新创作思路——每年最忙的时候甚至只能保证日均3小时的睡眠,秒杀一切996。
然而即便已经付出了几倍于同行业竞争者的努力,并成功孵化出了繁荣的
“轻小说IP宝库”,“电击文库”距离理想的“以文学IP为基础的内容生态”仍然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
2015年秋天举办的“电击文库,秋之祭典”中,当时为了应对读者们对“《魔法禁书目录第三季》”不断跳票的愤怒情绪,在确认无法在保证动画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制作周期后,担任总编辑的三木一马在新闻发布会上当众下跪向所有人道歉。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能够迫使总编辑
“当众下跪道歉”,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电击文库”的成功,毕竟能够让文学IP在读者心中拥有如此分量,已经是创作者们的究极梦想了。
但考虑到日本更加完善的内容产业体系、经过更长时间沉淀的内容市场氛围,以及与我国相似的文化底蕴,
“电击文库”的经历显然更像是一个经典的模型,集中暴露出了“文化IP”在形成“文化生态”过程中的许多痛点:
1、
首先创作是一个典型的感性行为,人们很难通过客观的工具或者方法来推动整个创作过程的完成
。
在这样的前提下,创作质量的好坏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从业者(也就是编辑们)最多也只能通过经验进行粗略的预判
——这不仅无形地抬高了从业者的从业门槛,也让整个产业都难以保证稳定的质量输出,只有通过不断地扩大从业规模来放大“感性创作”的几率——这显然又增加了行业的运行成本,进一步压缩红利空间,难以为生态提供稳定的基础设施。
2、
而即便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能够对创作进行充分的引导,
但同样难以改变的是,内容从创作到成型是一个漫长而又线性的过程,即从世界观体系的搭建、到人气的积累、再到最终完成出圈,都是需要时间来完成成长的
。
在这样的前提下,创作者实际上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创造价值,需要行业进行必要的“对赌式”投入,也从而给行业留下一个难题:
如何评估创作者在“IP成型”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以平衡创作者动力与生态运行之间的矛盾。
3、此外还有一个大环境的设定:
在信息越发过载的社交网络时代,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归根结底都将进入一个卖方市场
。
尤其是对于更强调沉浸式体验、情节延续性的文学内容来说,卖方市场所带来的困境将凸显得更加明显:
一方面文学IP需要去主动适应新传播环境下的传播路径,设法在过载的信息流中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记忆点;
另一方面,文学IP也需要考虑被新传播环境的改造程度,是否会导致其失去本身区别于其他内容载体的核心竞争力。
而这一点在好莱坞曾经引发巨大争议。
人们曾经发现许多优秀的“小说改编电影”实际上往往是那些“并不尊重原著”的作品,比如比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就将《黑暗之心》那些涉及殖民主义的场景,移植到时空完全错位的越战来体现。
所以听起来很疯狂,但其实如今有不少好莱坞电影人相信
“失败的改编都失败在谦卑,失败在对文学这座高坛紧张的服从”——当然这也引发了文学界的巨大抗议。
总之这三个来自于
“文学作品”本身的天然难点,无论是在产业已经充分发展的好莱坞、日本ACG,还是初现繁荣的国内市场,都长时间地羁绊着从业者们对于“生态”建设的角度,也迫切地需要行业拿出一套解决方案来完成破局。
做加法的内容生态,有边界的生态思维
生态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不同的产业需求显然有不同的成长路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些已经形成的成熟生态,内部都是有着清晰的“边界”
。
比如安卓生态。
肉眼可见的是,虽然搭建了安卓的技术架构并完成了系统的开发,但谷歌实际并没有选择将自己的边界继续延伸,而是更多以手机厂商、软件开发者们以合作的形式,补全了整个生态所需要的必要环节。
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则是一个经典的反例。
作为需要弯道超车的后来者,微软面对安卓生态的压力选择了独立完成整个生态环节的搭建,囊括了系统开发、硬件生产、销售渠道等等。
到后期UWP阶段,微软甚至主动承担了一部分第三方开发者的职能,主动帮助许多产品开发适配wm系统的移动应用——但直到wm系统正式被微软放弃,整个计划仍然没有形成一份让人满意的雏形。
总而言之:
人们在试图建立一个生态之前,必须承认的是任何产业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并且这层能力边界来自于产业诞生的天然属性(比如谷歌微软的开发者属性,决定了他们在硬件上存在天然的短板),很难独立地形成完美的解决方案
。
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当创作周期、创作方式和发展方式等先天局属性越来越桎梏整个产业的发展上限,也就越来越许多产业去主动寻求协作,通过加减法的方式重构生态成型的基础——这也是阅文集团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最核心的逻辑所在:
加法方面,阅文集团在优质内容基础之上引入了“社区机制”,试图能够让用户与作家近距离交互,并能让其参与到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一种交互式创作氛围。
而从数据上看,这种“文学+社区”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阅文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为例,粉丝参与创建的角色9万余个,产生高互动量累计3000余万次,产生平台级别兴趣圈361个,直接提高了有效的提高了作家创作效率、及作品在创作时即带粉丝效应。
除此而外,传统的文学作品传播路径也得到了重构,比如对“算法”的利用。
阅文内容体系内作家、用户、粉丝之间已经形成的良性流转、生态进化为典型的互动型生态效益,这有助于基于“兴趣“的算法推荐系统学习,让“用户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让作品找到适合的读者、让读者找到喜欢的作家、让作家找到当下群体用户”的内容消费观之间的紧密程度更进一步。
具体到数据层面,这种“兴趣链接“已经覆盖了1110万部作品、780万作家和数亿用户,让庞大的数字之间能够形成真正的有效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开放式的生态协作还在进一步放大,例如对
MCN机制及外部合作伙伴的引入。
在阅文生态的设定中,在线阅读业务本身能够给文学
IP创作者们提供的出路有限,从而容易导致价值潜力很难被完整兑现,也无形延长了上文提到的“从世界观体系的搭建、到人气的积累、再到最终完成出圈”的周期,创作者自己价值认知和平台发展很难进行调和。
因此,阅文生态有必要为创作者规划更丰富的成长路径,更主动地去接近实现价值的诉求地。
而截至到目前为止,阅文已经与超过200位内容改编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
今年7月,阅文还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青年工作委员会(下称“青工委”)达成战略合作,其中阅文不仅是素材库的角色,还能够提供一种健康的甄选机制,青工委则利用行业协会的独有渠道,促进阅文IP与影视市场的合作。
结语
健康生态的定义是什么,显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
“行业里的人有饭吃”。
更重要的是当人们进入这个生态后会发现:
生态的上游下游不仅是完整的,并且还拥有了工业化、规范化的上下游成长路径,从而使先来者能够持续繁荣,后来者能够获得希望,整个生态获得源源不断地生命力。
而阅文集团深耕的文学生态显然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另一方面,随着《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们的爆红以及随之创造的现象级文学热潮
,
“文学生态”似乎也已经不足以概括“阅文生态”的能够实现可能性,当阅文集团
以网文为核心,在动漫、游戏及影视剧等领域,展示出不同文创环境
“讲故事”的高超能力
,阅文集团展现出来
的
更像是一次带有
“工业化色彩”的产业进化:
从文学到
IP到生态,阅文正在试图兑现所有内容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专注于互联网文化、营销、产品。
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
文内所用图片来自相关媒体报道截图,为非商业用途。
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
melodyfu
营销千货
《被标签化的创业者们需要甩掉哪些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