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arine Sedimentology
从沉积学的视角认识海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知识产权局  ·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管理工作指引(暂行 ... ·  2 天前  
锦缎  ·  Deepseek的隐喻:GPU失其鹿,ASI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arine Sedimentology

【科研进展】Science Advances: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陆架地下水系统的演化

Marine Sedimentology  · 公众号  ·  · 2024-12-28 00:00

正文



Science    Advances

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陆架地下水系统的演化

文章信息

文章标题: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system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its adjacent shelf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期刊:Science Advances

作者:Chong Sheng等

单位:香港大学等

出版日期:2024 年 4 月 10 日

doi:10.1126/sciadv.adn3924

本文主要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陆架晚更新世以来地下水系统的演化。



摘要

我们广泛的实地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陆架的同一含水层系统中,内陆咸水地下水与近海淡化的地下水同时存在。这一违反直觉的现象挑战了通常认为陆上地下水为淡水、近海地下水为咸水的假设。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复杂的古水文地质模型研究,以探索内陆 - 陆架系统中地下水系统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近海淡化的地下水在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期形成,而陆上咸水地下水则是在全新世海侵期间由古海水入侵产生。这表明在地质时间尺度上,陆地和近海地下水系统发生了交替变化。地下水系统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性,滞后时间为 7 ~ 8 千年,这意味着古气候强迫对现今地下水系统仍有显著的残留影响。

研究背景

大河三角洲河口及其邻近大陆架是重要的海陆交互区域,淡水地下水对满足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带来的用水需求至关重要,但易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以往研究表明沿海三角洲受第四纪海侵和海退影响,陆地上存在咸水地下水,大陆架存在淡化的地下水,但对这种现象的综合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及邻近陆架的研究,揭示地下水系统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研究结果

1. 珠江三角洲-邻近陆架地下水盐度的空间分布


陆地地下水盐度分布: 从内陆三角洲平原到海岸线,地下水盐度逐渐增加。监测井数据显示,SD 井盐度小于 2g/L,MZ 井在海岸线附近盐度增加到 25g/L,且两井地下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咸水地下水(1~10g/L)延伸至内陆 75km,盐水地下水(>10g/L)主要位于海岸线 50km 以内。

近海地下水盐度分布: 近海中间区域(如 PR1,离岸 30km)地下 12.5mbsf 以下盐度为 4~5g/L,且盐度可能随离岸距离和沉积深度呈下降趋势,如 BH5 井最小盐度为 1g/L。在离岸 180km 的 MargS-001 井 39.4~106.7mbsf 深度也发现大量淡化的地下水(盐度≤10g/L)。

2. 珠江三角洲-邻近陆架地下水系统的演化


海平面变化与沉积过程: 重建了南海北部陆架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水深和海岸线,海平面在 4~10ka BP 逐渐上升并超过现今水平,导致珠江三角洲陆地部分被淹没;10~20ka BP 海平面快速下降,大陆架露出成为陆地环境。沉积中心主要位于现今珠江口外,受河流输沙影响。
地下水年龄、同位素组成与盐度模拟: 模拟结果显示,现今浅层低盐度地下水年龄为(0.21±0.02)~(2.2±0.2)ka BP,深层高盐度地下水年龄可达 (8.8±1.3)~(6.0±0.03)ka BP,表明上层陆地地下水受降雨入渗冲刷,高盐度地下水在全新世海侵时侵入基底含水层。模型推算出近海淡化的地下水年龄为 15 ~ 30ka BP,形成于末次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期。稳定同位素模拟结果与观测盐度分布相似,陆地浅层地下水同位素接近现代降雨,深层咸水受全新世海水入侵影响,近海淡化的地下水同位素变化大,受更新世大气降水同位素波动影响。

长期演化趋势: 假设气候条件不变,模拟结果显示陆地咸水-半咸水在 100ka 内逐渐变淡,近海淡化的地下水逐渐消失,这是由于上层低渗透性粘土层或粉砂层影响,导致过程缓慢。

3. 地下水系统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地下水体积变化与海平面波动关系:以 1g/L 和 10g/L 为阈值定义淡化和咸水地下水体积,其变化与海平面波动相关。淡化地下水体积随大陆架暴露面积增加而增加,但地下水系统响应滞后海平面变化 7 ~ 8ka。

“跷跷板” 模式:海平面变化、降水等因素影响下,陆地与近海地下水系统的转换类似 “跷跷板” 模式,海岸线为 “支点”,含水层系统中盐度变化周期约 100ka,受海平面波动驱动。


研究结论

现今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陆架地下水盐度的反常分布是地质时期内水文地层、海平面变化、沉积和侵蚀过程以及古降水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地下水系统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为该地区及其他类似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投稿、合作、获取文献请留言




【科研进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Water Research:地下水排放的季节性动态:揭示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复杂调控机制

【科研进展】Water Research | 从地下水到湖泊甲烷通量的季节动力学: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控制

【科研进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从全新世到人类世的三角洲可持续性及未来展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