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张姗姗:戏曲化妆的演变 ·  4 天前  
艺术荐  ·  每日一画丨Edgar Degas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行知相成,教学相长——中央戏剧学院刘杏林教授访谈 ·  1 周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企业风采丨中国照明学会舞台电影电视照明专业委 ... ·  1 周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建筑丨北京艺术中心:当代运河边的“文化粮仓”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张姗姗:戏曲化妆的演变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09-15 10: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国戏舞台美术




EXHIBIT

“戏曲服装化妆传承创新高级人才研修班”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戏曲学院主办、舞台美术系承办。此次研修班旨在培养一批富有传承文脉和创新精神,服务戏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戏曲服装化妆艺术人才。



张姗姗


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主要设计作品:话剧《少年少年》获第五届大学生戏剧节最佳人物造型奖。京剧《浮生六记》、《靺鞨春秋》、《卢沟晓月》、《赵一曼》等剧目获得中国戏剧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剧目奖等奖项。京剧《倾国》、《一旦三梦》、《谁共白头吟》等剧目参加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展演。舞剧《夕照》、京剧《许云峰》、京剧《闻鸡起舞》、《嬴驷与商鞅》等剧目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两次获得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讲座内容



EXHIBIT

要点

01  戏曲化妆的演变历程

02  戏曲化妆为什么会出现变化

03  戏曲化妆如何进行改变

04  思考:戏曲化妆的走向




戏曲化妆的演变历


唐宋元:脸谱为标志的“涂面”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早期的脸谱大都比较单纯,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眉眼上。宋、元杂剧时期的演出化妆出现了丑角的“豆腐块形象”,一些演员演出时会佩戴髯口。



明清:明清时期的戏曲化妆基本延续了明朝的化妆风格。主要以生旦的“俊扮”与“净丑”的涂面为主。早期的生、旦化妆都较清淡,只用花粉(白)、胭脂(红)、油烟灰(黑)三种粉末状的颜料。


晚清:晚清时期戏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戏曲化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每个行当的扮相得到丰富,“勾脸”、“贴片子”,等化妆、梳妆技术在戏曲化妆中得到充分地运用。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画像,是少数可以给人们直观感受戏曲妆容的画面。



民国时期:京剧进入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以四大名旦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们不断对京剧的妆容、发饰、服装进行改良。面容化妆摒弃了传统化妆只在上下唇点三个红点的方式,改为涂抹口红勾勒唇形,使唇部更加丰润自然。同时还加重黑彩描画眉眼,并在眼部晕染红色的油彩,再加上勒头吊眉,使人物更加妩媚精神。另外,在适当的部位贴片子,修饰脸型,使男演员较为硬朗的脸部轮廓变得柔和、秀气,更加符合旦角女性的身份。



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在这个时期许多剧目得以焕然一新的新面貌,地方戏曲得到较大的发展。戏曲化妆借鉴了话剧的化妆方法,化妆样式更加适合大型剧场的演出要求,传统的戏曲化妆方法得到确立。在这个时期还推出了大量的“样板戏”,确立了现代戏化妆的基调。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艺术呈多样化发展,各种艺术逐渐融合。



戏曲化妆为什么会出现变化?

一、多样化的演出场所


二、人们审美的改变



三、新编剧目的历史还原


四、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五、文化自信使传统戏曲迸发新的生命力,适于现代审美的化妆造型产生



戏曲化妆如何进行改变?

保留戏曲的本体。

●吸纳各个艺术形式的优秀元素。

●运用新材料、新技法。

●建立开放的理念,随时代的改变而调整。


戏曲的本体

符合传统戏曲化妆的艺术特征:程式性、装饰性、象征性(变形取神)。

最后,戏曲化妆的走向如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图片:舞美系团总支宣传部

图文排版:曾鹏丹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