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颗青杏
这里是青杏官方公众号1号。手把手带你了解身体、探索欲望、打开新世界大门,教你做一个污而不黄的老司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前端早读课  ·  【第3451期】前端 TypeError ... ·  18 小时前  
江苏司法行政在线  ·  宿迁司法行政人、江苏监狱戒毒民警,给您拜年啦! ·  2 天前  
江苏司法行政在线  ·  宿迁司法行政人、江苏监狱戒毒民警,给您拜年啦!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颗青杏

减肥曾是我人生永远的课题,让我片刻不得喘息

一颗青杏  · 公众号  ·  · 2017-11-01 21:00

正文


文 / 呆萌


前两天和一朋友见面,两个人每天必说的是:

啊,你看我腰上的肉,就像是米其林一样;

我的大腿简直就是灾难,那么粗,那么壮,还不直;

天哪,我的胸部好难看,又小,又不对称,又不集中;

妈呀,我的胯真是大,真是一点都不好看;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只要和妹子们在一起闲聊,说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减肥”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抱怨。


多芬公司近期发布了一项关于女性对自我满意度的调查(《女性的美丽与自信:多芬中国报告》),报告采访了中国31个地区的500名成年女性和300名年轻女孩,结果显示: 70%的女性表示会为了“更好看”的外表而节食;60%的成年女性认为,她们必须达到特定的美丽标准,才能生活幸福。



单一“美丽”对我们的伤害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就有了一种“身材好”的意识。从小学开始,女生好像就从各种偶像剧和明星画报中意识到“好身材”是纤瘦的,最好还要前凸后翘;到中学后,女生间经常互相传阅的像《女刊》那样的少女时尚杂志,从杂志和各种媒体里看到“拜拜肉”、“大象腿”....而这样的身材是糟糕的,难看的。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是和“瘦”绝缘的,小学六年级时我已经长到100斤,因为胖被取外号、被公开嘲笑是常有的事情。因此,从童年到青春期我一直试图用oversize的衣服来遮掩自己正在发育,不断变胖的身体,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把自己“变”成一个男生,似乎这样就可以避免他人对我肥胖的身材的眼光。一直到大学,这种对自己身体的遮掩及厌恶都没消除。我几乎不穿裙子,甚至短裤,就是怕遭遇别人“嫌弃”的目光或“大象腿”的玩笑。也不喜欢逛街,因为经常性地会收到售货员:“这衣服只有S码”的回复。


20多年来作为一个胖子,因为身材而自卑,遭受各种明里暗里的羞辱,还有消费社会的各种隐性地歧视,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前年,我的体重飙升到了137斤。说实话,当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直到各种亲朋好友明示暗示地向我表明,“你现在太胖了”、“你最好少吃一点”。我觉得这是我的错,我不应该这么胖,我变得焦虑,非常厌恶自己的身体。于是开始了疯狂的减肥,终于从137斤减到了112斤,于是很多人都和我说:“你变好看了。”


那段时间,我几乎以为我不会再为身材而焦虑,但是显然,和网络上各种“好女不过百“、“锁骨挑战”、“A4 腰挑战”的标准相比,我仍然是个大胖子,所以我依旧焦虑着。而这种焦虑甚至一直伴随在我的亲密关系中。在上一段亲密关系里,我一直认为只有我足够漂亮,足够瘦才能让对方一直喜欢我,虽然对方反复强调并不觉得我”胖“,但我依旧焦虑,依旧对自己不自信、依旧厌恶自己的身体。


这么多年,减肥就像是我的红舞鞋,我被这双鞋驱动着旋转没有停歇的时候,它伤害着我的肉体和精神,而我对此从不怀疑。


谁塑造了美的“标准"?


大二的时候我接触了性别理论,这帮助我了解并重新审视了“美”并重建我的自信。


在追溯自己是何时形成了“瘦即是美”的意识时,我发现,从童年开始,媒体、广告、时尚杂志已经在鼓励像我这样的女生去关注自己的身体。这些塑造了我们的审美——纤瘦身材、肌如凝脂、前凸后翘、大眼睛、V字脸。


教育者 Jean Kilbourne在《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演讲中说:“在受众是十二岁女孩的少女杂志里,他们对十二岁的女孩说,你的胸部怎么都不够好。如今,我们的姑娘们从这么小的年纪就接触到这样的信息,说她们必须得非常苗条、美丽、热辣、性感。然而她们又必然不可能达标,因为她们无法与广告中被PS过的、不可能的完美形象媲美。这当然会影响到她们的自尊和自信,在美国,女孩的自尊通常在进入青春期时一落千丈。”


而直到今天,我们电视、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上的当红花旦和“网红”们,几乎展示的都是同一种美丽,而像“锁骨挑战”、“反手摸肚脐”等攀比行为也是在营造一种不健康的文化氛围。狭隘和单一的美丽观在中国成为主流。


“我觉得对于在人们眼中什么是美,这个社会关心过头了”


记得某一堂Marketing的专业课上,老师说:“卖出产品的核心是制造恐慌。”出于商业利益,无数的商家和广告都在给女性制造焦虑—— 我们越是厌恶自己的身体、越是对自己不满、越是担心自己变胖变丑,我们就越舍得花钱买产品。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女性产品的广告其背后的逻辑无非是:一,你的身体需要改变,看看你的大象腿、妊娠纹、蝴蝶袖是如此丑陋;二,看我们广告里的模特多美,只要你用了我们的产品你就可以变成这样。


消费主义的叫嚣,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都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单一的审美。我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关于美的“认知”,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将这种习得内化,最终用它来规训我们自己、评判他人。


而作为女性的我们,鲜少能看清媒体、商业所塑造的单一审美观对我们无形的伤害。


“完美的‘身体’”


社会对我说,你的 “问题” 是:个子不高、腿不细也不直、皮肤不光滑、胸不够大、脸不够小不够尖,你这样会没有男人爱。但后来我才知道, 我的自卑、焦虑、不安不是来自“不够美”,而是因为缺乏定义自我的权利。



找出属于你的美的意义


当然,我们需要美,追求美无可指摘。


在我接触性别理论之后,我依旧一度对自己的长相和身材感到焦虑,依旧感受到来自传统审美的压力,甚至怀疑如果我化妆我减肥我是不是就是在迎合父权?


用性别视角去看待社会问题并不是让我去和整个社会对抗,不是让我否定那个依旧焦虑的自己,更不是从一种单一的审美进入另一种单一的主义。在减肥健身广告四处充斥着的环境下,相比鸡汤地鼓励自己要自信、健康,我更接受那个嘲笑单一审美,又偶尔会为了凸起的肚子饿上两天的真实的自己。


虽然大环境依旧是追求“瘦白秀”,但我已经不再因为身材而自卑。我会花很多时间买一盒好看的眼影,也会偷懒素面朝天的出门,我会一整个夏天都穿着牛仔裤,也会穿各种看好的裙子,我会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喝,也会疯狂地运动。我对媒体、广告和商家保持清醒和警惕,而不是将自我肯定寄托其中。我知道,减肥不能给我带来洒脱的生活,不能让我精神充实;我也知道,我有免于在海滩穿比基尼被嘲笑的权利,我有定义什么是美的自由,有免于恐惧变胖的自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