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AI-Powered Podcast ... ·  22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马斯克寻求收购OpenAI,奥尔特曼回应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平安资管2025社会招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洪天峰:做领导没有任何诀窍,只有两个字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3-24 08:32

正文


  • / 洪天峰,华夏基石商学院客座教授,华为前副董事长、首席运营官、首任EMT轮值主席

  •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根据华夏基石“跟我学华为·大师塾”洪天峰老师授课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01

干部 要“走进下属的心”


在干部的履职过程中,必须要真正做到不断提升员工的生产力。


员工的生产力从哪来?其实包括两个方面:能力和意愿 。所以,主管的责任也包括两个方面:1.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2.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经验,帮助员工发展能力。很多调查认为,员工的侧重点和干部认为的员工的侧重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干部认为员工看重的是待遇,但员工并不见得是这么认为的。所以, 干部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走进下属的心” 。要想营造高绩效的氛围,建立高绩效的组织文化,就要求干部必须要走进下属的内心。


另外,还要提升员工的工作准备度。它要求干部把精力用于开展组织建设,帮助下属实现成长,并实现组织的整体提升上。很多人认为,奋斗的干部就是好干部。但是干部个人成为了奋斗者,却没有帮助下属实现转变,他就只是一个个人英雄,他就上升不到好干部这个层面。组织不能仅仅满足于干部是一个个人英雄。但是,假如干部是一个个人英雄,我们要批评甚至惩罚吗?也不行,这可能会导致干部的流失。所以,一方面,企业任命干部以后,不但要定位好,而且还要培养好,让他能够从个人英雄向组织英雄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对干部有明确的定位。干部主要要做什么?是为员工服务。华为对高层干部的考核,并不会偏重于直接的财务结果,但社会上大多数企业对高层干部的考核还是直接进入财务目标的,我们认为,这样的导向隐患很多。 我们对干部的定位应该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 进一步定义, 服务的本质就是将管理者的才能和知识进行转化。 才能和知识本身并不是成果,管理者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才能和知识转化为下一步的行动,要把人的才能和知识转化为下属的行动,从而实质性地影响组织的经营能力和绩效。


所以,我们讲,端茶倒水是不是服务?是。跟下属谈心是不是服务?是。那么,严厉地批评下属是不是服务?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不管什么样的服务,最终都要转化为下属的行动。干部要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为己任,而不是为自己。企业的企业家能够为企业加冕,每一个干部也要为他所以的组织和部门加冕,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是小团队的目标奋斗。要有内心之火和精神之光,点燃全体员工的信心,为员工思想提供导航,为员工成长提供航标。干部要成为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员工创造共识,以共识创造效益,以认同使管理有效。用兵狠,爱兵切,但不是高压式管理。真正创造能激发团队战斗力的环境,带领团队实现组织目标,并致力于把机会转化为业务结果。


从员工视角来看,遇到这样的领导,员工会从打工心态转变成追随者心态,真正把队伍打造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狼性团队。所以, 任正非说过,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关键,是他的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接班人和后备干部所确定。 CEO需要接班人,副总裁也需要接班人,总监也需要接班人,经理也需要接班人,因此,每一个层级都要有这样的能力。而企业的主管、干部要如何成就员工,如何帮助员工成长,如何实现组织的目标,就成为了干部思考的关键。

02

在历练中逐步完成角色转换


管理者需要实现角色转换。角色转换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要从一名非管理者转变成为管理者, 由自己做事变成由他人做事 。或者由基层管理者向中层管理者转变,从是以业务为主向以关系协调为主转变。所以,管理者要发挥技术操作能力,提高问题处理的能力,特别是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有从中层管理者向高层管理者转变,就要由关系的协调转变为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再向更高发展,就要 从管理者向领导者转变,从战略、文化的角度,由管理人事到管理人才,由侧重做事到侧重做人的事,做人的工作和自己做事。


我们要认识到,这样一些角色的转变, 首先是职责变化职能的转换,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转变;第二是贡献方式的转换,从个人方式向组织化方式转变;第三是工作技能的转变,从业务技能转向领导者技能;第四是控制方式的转变,以前是直接控制,现在是间接控制;第五是心理满足方式的转变,从被人喜欢变成受人尊敬;第六是自我评价方式的转变,注重个人绩效到关注组织绩效,关心下属绩效。 原来,我们亲自做事,做得很辛苦,但是乐在其中。现在是别人在做事,管理要在背后提供支持与服务。


要实现这样六个方面的转变,就要为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做好角色定位。也就是说,企业对他的期待是什么?对高层领导者,对中层,对一线员工的期待分别是什么?在战略、执行和人员管理三个方面,可以有不同的描述方式,包括我们对这三个业务层面去描述有哪些期待?我们会发现, 高层领导花费在战略方面的时间很多,更多的是管理执行过程中的体系建设,分配给执行的时间就相对较少 。从人员的角度,他们更加注重价值观和公司整体氛围的影响。而中层主管和一线主管更多会把精力用于人的管理。


从战略角度,我们提倡中层领导的适度参与,基层领导主要执行,各自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不同的。不同的企业对此有不同的期待,因此也应该有不同角度的描述。


在培养新的干部的成长方面,企业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比如导师制。导师制不只是针对新员工的,也可以针对新干部。因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提拔的行为都是基于员工的既往表现的,是在他把本职工作做到位以后,为他增加的担子。但是提到一个新的岗位上,并不意味着他依然胜任。所以管理学中非常知名的彼得原则认为,人总是倾向于被提拔到一个他不胜任的岗位。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帮助新的干部来胜任新的岗位,所以要帮助他成长。帮助干部成长最重要的内容是赋予他以新的技能,比如,一个原本掌握了技术技能的人,现在要让他形成概念性技能、分析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等等,从而形成整体的技能。当然,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对这几项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高层领导必须要掌握概念技能,基层领导则侧重于技术能力和业务技能,而人际技能是各层级领导都需要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