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艾德生物有一款HRD检测试剂盒挂上了公示——人类同源重组修复缺陷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拿到“创新医疗器械”认定;并将在未来作为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这是艾德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HRD检测试剂盒,根据公开信息,其作为药企阿斯利康/默沙东联合开发的PARP抑制剂——利普卓®(奥拉帕利)的伴随诊断,用于“HRD阳性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在一线含铂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
[1]
产品能够通过创新审查,重要突破应该是其自主开发的ADx-GSS®算法
[1]
。艾德生物公告宣称:“该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HRD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状态进行系统评估,打破了美国Myriad公司的专利垄断。ADx-GSS®算法已于2021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通过了非侵权评估,解决了国外技术“卡脖子”问题,是真正的自主创新专利算法。”
[6]
回看艾德生物这家公司近两年的公告,获批上市的产品线可谓硕果累累:
纵观国内的肿瘤诊断产品线,无论从复杂度、丰富度、市场应用广泛程度,艾德生物都是另一个维度的存在。而即便如此,看到这款“创新医疗器械”的认证,还是令人震惊的。按说一个创新器械也就还好,产品也还没上市,为啥单单为它开书?因为细品它的布局,感觉此中有真意,随后大呼过瘾——
▌
创新医疗器械,意义何在?
虽说NGS技术的门槛看似早已被踏破,但是真正达到“国内首创,全球领先”的创新医疗器械法规要求,还需要足够的“硬菜”来支持:扎实的期刊发表、自主的发明专利、迫切的临床需求,以及优秀的药效绑定;能凑齐这几个条件的产品,在当下就会如旗舰一般,适合远洋航行。
第一个震撼,是其不破不立的算法创新。众所周知,当今全球广泛应用的HRD检测标准是Myriad myChoice® CDx,其算法核心逻辑已深入人心:通过体细胞拷贝数变异( somatic CNV)程度,片段化分析患者肿瘤样本的杂合性缺失(LOH)、端粒等位基因不平衡(TAI)以及大片段迁移(LST)分值,从而反映患者的HRD状态
[7]
。这套算法在全球积累了足够多的临床数据与认知,也建立了足够高的知识产权壁垒。
要打破这种知识垄断,无他,唯有根部创新:既要有生物信息学底层的计算逻辑区别,又要获得可类比的临床意义;就好比用两个黑箱计算1+1,你的黑箱里可能是猫在算,我的黑箱可能是狗在算,计算方法必须不一样,但又必须等于2。抛开技术难度不谈,能通过全球临床的人群验证,没有一例例患者的积累,一项项研究的投入,纯属痴人说梦。
仅仅这个壁垒,就限制了我国多少患者的康愈之路:奥拉帕利已于2022年在我国获批与贝伐单抗联合治疗HRD阳性卵巢癌患者的一线维持疗法,但时至今日,国内尚无获批上市的HRD检测产品,患者仍暴露于用药风险之中!虽说当下唯一的BRCA1/2伴随诊断试剂(同样出自艾德生物,2019年上市)已经在解决临床问题
[8]
,但卵巢癌中,HRD阳性患者是BRCA阳性的两倍(50% vs 22%),这意味着有1/4的卵巢癌患者,无法接受合规的诊断与标准治疗!这个需求紧急且重要。
我国患者可以尝试高高在上的海外产品,而大多数人知道了价格,心也就死了。国家医保目录中,所有PARP抑制剂均可谓高手
[8]
,而优秀的药物与患者获益之间,就是隔了一堵伴随诊断滞后的墙,这个合规隐患不打通,在中长期的卫健系统优化中,必然掉队。
而“创新医疗器械”的意义之一,就是国家在解决“临床急需且无同品种上市”的问题。好在壁垒已被打破,手握核心知识产权,这款国产HRD检测试剂盒将全面上市,惠及患者的同时,也能了却PARP抑制剂药物融入国家市场的“身后事”:补上伴随诊断 – 合规用药叙事中最后一块拼图。积跬步以致千里!
▌
创新医疗器械,关卡何在?
产品在首次上市注册申请之前,即可先行申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一旦审查通过,“创新”被认定,监管部门会尽快介入,并指派专人全程负责;在“标准不降低,程序不减少“的前提下,优先办理,并加强与申请人的沟通交流
[2]
。
可以说,创新器械的申报,虽然代表了产品上市冲关的决心,但绝对算不上坦途——一旦走“创新“路径申报上市,将被全程“特别关照”,这既是荣誉,亦是考验:此后经年的审批进程中,会被优先考虑,也会被抓取典型;特事特办有之,无限审视亦有之。想做创新器械,勇气要够,底气要足。
能够通过“特别审查”被认定为“创新医疗器械”的产品,长什么样子?根据国家局2018年12月生效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申报产品需具备几条“显著特征”:
3. 产品主要工作原理或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产品性能或安全性相比同类产品有根本性改进,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
而对于“创新”的核心阐述,国家局要求至少应当包括:
看到没,不光问你哪里好,关键还要你自证哪里别人比不了。
实际提交的数据虽未公开,但艾德生物这款产品既往的研究已经广泛支持了其“创新”的属性:
1. 在阿斯利康、默沙东、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发起,委托欧洲第三方CRO机构承办的横向技术测评中,对比Myriad myChoice® CDx和FoundationFocus CDx BRCA LOH两种方法:艾德生物HRD检测试剂盒与标准方法(Myriad myChoice® CDx)的一致率高,且显著高于FoundationOne CDx
[3]
。
2. 欧洲肿瘤研究所IEO、意大利国家科研型医疗研究机构IRCCS等单位发起的卵巢癌临床落地适配研究中,艾德生物HRD检测试剂盒与myChoice®的一致率为87.8%,而临床检测周期(TAT)缩短至1/3(5~9天 vs 17~25天)
[4]
。
3.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日内瓦大学、法兰克福大学附属医院、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等欧洲知名机构的性能评估结果表明,艾德生物HRD检测试剂盒与myChoice®的相关系数高达0.86,并且与WGS(全基因组测序)评估方法性能相当,相关数据已在《Oncology》期刊上发表
[5]
。
对比国际已上市产品,艾德生物HRD检测试剂盒具有自主创新专利技术,检测性能优越,直面并解决深层次临床问题,伴随诊断预期用途明确;这就合理了,艾德生物可谓是一五一十,娓娓道来,将“创新医疗器械”所倡导的全部要素安排了个明明白白。
▌
创新医疗器械,未来何在?
药品、医疗器械申报上市,目的是在全国市场销售。在诊断指导用药的模式之下,伴随诊断产品无论是法规政策、市场氛围、医保覆盖、临床接受度,都和药物的销售、推广布局息息相关。作为创新器械,未来如何入院?NGS医保给不给报?国内生态的前景又如何?
在此分享一些阅读笔记,拼凑一点政策沿革,不求见微知著,但求与君共读:
政策10年成长,创新开枝散叶:
自从FDA于2011年发布创新医疗器械审批路径,到我国药监开启创新审批通道,仅用了3年时间;2014,我国创新通道开启的当年,国家局受理了首个创新医疗器械申报——一款国产基因测序仪;天字第一号创新申报,属于基因检测类器械
[9]
,到现在整整10年。
2023年,国家局共收到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466项,其中69项获准进入特别审查程序。这一年中,61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其中包含2款基因检测试剂盒,创新器械批准数量再创新高
[10]
。
落地政策正明朗,物价医保在路上:
国家医保局在2022年重申:“要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受理审核进度,旗帜鲜明支持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对
优化重大疾病诊疗方案
或填补诊疗空白的重大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以
新设备新耗材
成本为主、价格预期较高的价格项目,做好创新性、经济性评价”
[11]
。同时,正式着手将创新医用耗材纳入医保支付途径
[12]
。
新增价格项目,一直是政策创新重点所在。创新产品能上市只是开始,清晰落实各地区配套物价、尽快应用才是市场与临床的急需。国家政策发力,打通创新医疗器械入医保,这个趋势愈发明朗。
随即,各地医保快速发布了协同政策,进一步明确创新医疗器械的落地思路,并在试点工作中探索建立DRG付费的新模式,以
支持创新医疗技术
。国家迅速做出回应,对相关机制表示点名支持
[13]
。各个环节都在努力,让医生“敢用、能用”创新医疗器械。
2022年,北京首次提出了一项DRG除外支付办法并试行,明确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服务项目可以不按DRG方式支付,单独据实支付
[
14
]
;同年,上海、浙江等省份均对创新医疗器械(耗材)颁布落地政策,倡导
取消医院不合理限制,
加大对创新药械医保支付和挂网支持,在支付方式改革方面对创新药械予以倾斜
[15]
;甚至开通类似“绿色通道”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
创新医药技
纳入医保支付
激励范围
并提高DRG
激励总额
,使得有创新性、但价格高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消除医院引入和使用的障碍
[16]
。
截至2023年底,国家医保局在总结各地政策颁布与落地的进度后,进一步明确:“鼓励将新技术、新药品、
新器械
纳入保障范围,激发药品企业创新研发动力。在 DRG/DIP 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
充分考虑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
的应用”
[17]
。
至此,创新医疗器械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已经喷薄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
基因检测——竞相创新,奈何创新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现在就摆出高歌猛进的预期,未免太早。
对于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市场探索的脚步从未放缓。人们也许下意识认为,既然国家应用已经涵盖PCR、IHC、FISH等技术实践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那么“下一代”的NGS技术也理应纳入国家体系。
可喜的是,这个趋势是明确的;可惜的是,国家应用的进度,没赶上一些公司讲故事的速度。
目前已有北京、福建等省份,基于“安全有效、费用适宜且收费标准明确”原则,将EGFR、ALK、ROS1等特定的成熟基因检测项目纳入地方医保,诊断指导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治疗。这个趋势,还是会“螺旋上升”一段时间:
2024年8月,国家卫健委会商国家医保局,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9005号建议的答复》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较低…立足于“保基本”的功能定位…
对于基因检测
项目,由于临床应用时间较短以及检测价格较高、技术尚不成熟、基因检测行业有待进一步规范等原因,
全面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条件尚不成熟。
”
[18]
这就是NGS,技术好,费用高,但万金油式的应用使得场景难以聚焦,纳入大市场显然“条件尚不成熟”。奈何?我想任何技术路线,找准核心的临床定位才是关键;一味扎进“技术创新”只能越陷越深,最后开始怀疑市场、怀疑政策;用好“制度创新”而顺应市场趋势,恰恰是长久发展的基石。
▌
等闲若得东风顾,“创新器械”为先锋
以“艾德生物HRD检测试剂盒”为例,作为“创新医疗器械”上市的NGS产品,解决“重大且急需”的临床问题,并确保安全有效;将全球一致的检测性能归还给我国卵巢癌患者,保障患者获得受国家法规保护的治疗获益。
这样的产品叙事,是国家在过去10年对“创新医疗器械”的真正期许,也将是未来10年国家探索制度创新、平衡支付与需求的优先抓手。
日本恰好有先例可依——国家医保遵循类似DRG的“医药械服务评点”原则,基于生物学逻辑、临床场景的独特性,为“
HRD伴随诊断”产品开通了单独的支付条目。
这意味着,卵巢癌患者的HRD检测与用药,会跳出常规的“基因检测”计费逻辑,而拥有独立的医保定价,这个定价显著高于常规的基因检测
[
19
]
。这种细分政策的落实,疏通了医生的处方通道,也保障了商业平衡,无疑可以实现“医保支付——临床可及”的健康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