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几个共识:
1、对于当前的监管,银行普遍感受为自查内耗严重(包括走授信流程),人人自危下新业务基本停摆,但并没有出现一刀切式去委外的现象;
2、未来的政策会兼顾市场稳定,不至于太过严格;
3、监管很可能对一对一专户委外影响大(尤其是同业表内),对非标及一对多的影响没那么大;
4、目前的核心是市场走势,去年银行大搞委外主要是出于风险收益比合适,在去年底债灾之后,市场对委外的风险重新评估,这时无论有没有监管,银行也会自发去委外;
5、当前正式的监管还没开始,后续有具体监管文件;
6、同业存单的高发来自于续资产的需求,后面如果同业存单被纳入同业负债,资产的抛压可能会相对严重;
7、当前的流动性偏好非常强,银行尽可能融入长资金,配置短资产;
8、银行的规模非常重要,所以导致目前有些业务亏钱也得做,但MPA考核今年的压力很大,银行的资产增速和同业扩张的速度可能会往下走;
9、大多数银行对短期的债券市场继续谨慎。
具体调研结论:
某股份制银行:
1、当前的监管与其说查委外,不如说查杠杆,只要资产穿透后没有过高杠杆风险,委外是可以继续做的,监管不至于严格到业务无法进展的程度;
2、但目前自查对银行的内耗很大,创新业务基本都停了;
3、表内的同业资金是委外监察重点,之前的同业存单高发来自于存续需求;
4、当前市场对委外的定义有分歧,现在是通道业务大,纯正的委外规模没有想象的多,5-6万亿委外的口径更靠谱;
5、委外目前没有出现一刀切式的异常,当前有一些赎回,但属于主动赎回,委外可以随时终止,是否续作的因素在于取决于资金方自己的意愿,预计很大程度是业绩不达预期的原因;
6、监管会贯穿一整年,监管的执行力度并不确定;
7、之前关于理财期限错配、资金池问题的监管,大家都没有做到,很难一一对应;
8、表外负债相对更稳定,因为理财需求较大,且资金进入表外可以规避计提拨备。
城商行A:
1、本身并无委外,监管压力不大;
2、之所以去年大量搞委外是因为委外风险低,而非委外收益高,如今委外普遍亏损,银行搞委外的动力明显下降,资产可能会往贷款转移;
3、监管会继续从严;
4、同业存单发得很多是因为监管从严预期下的储备性需求,即使有配资产的需求,也不会往债券方向去匹配,匹配贷款不存在成本压力;
5、本身同业负债(含同业存单)占总负债30%左右,即使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对自身压力也不大;
6、当前很多贷款来自于产能升级的需要,新建了一些钢厂,产生了一些贷款需求;
7、债券投资在年初已经减仓了大部分,目前已减无可减,对后市继续谨慎。
城商行B:
1、同业业务占总资产约近一半,大量配银行理财,当前对理财期限要求高,尽可能配期限偏短的产品;
2、风险内控很严,理财都要穿透;
3、对非银做业务很谨慎,非银业务要计提风险资产的100%;
4、当前代持很难做,对银行业务影响较大;
5、目前对风险资产和债券资产很空,策略并不激进。
城商行C:
1、同业资产约占总资产的一半,委外不太激进;
2、资产配置底层为定增、打新的结构化优先级产品以及少量货基,重点关注当地PPP项目;
3、目前不配债,主要配置为非标,当前并不缺资产;监管对非标收益的影响不大,非标收益主要取决于项目本身;
4、货币政策偏紧对同业压力大,很多同业理财加杠杆成本高,盈利压缩严重,甚至赔钱做;
5、目前的监管主要要求自查,高峰还没有来到,当前自查内容繁多,耗费人力物力;
6、在经济发生较大的减速时,监管会趋缓;
城商行D:
1、监管导致新增业务都停了,报表现在天天报,以前是按月或按旬度报;
2、监管对一对一的产品影响大,机构理财是监管重点,个人理财不需要监管。很多中小行没有投资能力或者没有资格,因此大部分资产业务做委外、集合产品,这本质上不是银行主动投资,而是由券商等投资,不属于纯通道业务;
3、自营资金搞委外目前没有禁止,但同业存单资金的影响更大;
4、同业存单如果纳入同业负债,同业负债依存度那个三分之一的红线除了四大行之外可能都超了;
5、现在银行负债都尽可能拉长期限,存单发行也偏向于长期限,一旦同业存单监管出来,至少资产能续上;
6、委外、集合产品等业务约占总资产的1/2-1/3;目前理财规模不大,维持高净值客户之用,不大起大落;
7、集合产品计划(一对多)/委外(一对一专户)期限一般在1年,一般不存在未到期主动赎回的情况;
8、对市场乐观,债券市场跌的空间有限,而涨的空间较大,现在已经明显拉长久期;
9、目前资本约束较强,股本和二级资本债等资金快用光了,资金主要用在资本节约型业务上。
城商行E:
1、同业理财因资金成本上升原因近来在压缩,相应加大零售个人理财的销售力度;
2、银行规模非常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缩表;
3、今年MPA考核的压力很大,因此今年在资产扩张上的增速预计收敛;
4、目前的监管仅仅是进场检查摸底,后面会有更严的政策;
5、因为监管原因,很多机构都在暂停委外。
农商行A:
1、自身有一些委外,但总量不大,委外和信托合作这一块最近减得相对明显;
2、今年明显感受MPA考核的压力,预计对银行持续有影响;
3、在严监管下,资产同业扩张的情况不可持续;
4、当前成本压力不大,虽然成本有上升,但资产收益也有上升,资产配置压力小;
5、目前贷款风险很大,能不做贷款就不做贷款;
6、目前在推净值型产品,可以更好进行风险隔离。
农商行B:
1、此番监管超预期,属于政治任务,在6月20日自查报告出来之前,各家机构抢时间自我调整,将能掩盖的问题消化掉,新增业务停摆;
2、这次监管相对笼统,按此标准很多模式都有问题,政策意图方向目前不清楚,后面肯定有正式文件;
3、目前对监管从严理解,清单的每一项资产都要走授信流程(但CLO较困难),操作难度加大,对委外打击大;
4、目前对监管的理解是不能脱实就虚,资金可以绕道,但不能理财投理财;
5、自身同业负债依存度较低(加上同业存单约20%),资产端的非标(目前不受监管影响)与待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各占一半;
6、本行投的同业理财到期不续作,原因:一是按监管要求来,二是要走授信流程,投资效率下降;
7、同业存单虽然利率较高,但如果降低风险要求,资产收益仍然可以覆盖;
8、在投债券时,会有贷款比价效应,但一般首先会跟随大势,比价效应的传导链条会很长;
9、二季度是委外到期高峰,达不到预期收益的可能会再续,委外都是成本计价,不是净值计价,如果市价不好,亏损太多不会主动抛,不会形成市场抛压;
10、监管也是有底线的,不会演化到系统性风险,委外不太可能强制平仓;
11、对短期市场谨慎,长期市场乐观,短期流动性结构恶化,长期的利率也不可能再高,实体经济承受不了。
我们上周(本文发布时间:2016-12-12)对北京地区八家银行总行的资产负债、信贷管理、金融市场、信用风险和资产管理等核心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包括4家大行、3家股份行和1家城商行,试图探究银行业经营格局变化趋势。
转暖的信号体现在银行基本面“量+价+风险”三维度:融资供需的结构调整,净息差的稳定趋势,风险暴露预期的暂时性缓和。
(1)融资供需的结构调整。尽管融资增速会出现收敛,但一方面收敛意味着债务可持续、另一方面意味着结构调整的空间;从调研情况看:基建项目类融资有望保持乐观、消费和经营贷加大力度、按揭回归常态、一般性企业贷款储备增加;
(2)净息差的稳定趋势。前11月经历降息重定价和营改增的影响,净息差大幅下降,4季度开始银行业净息差虽小幅下行但总体企稳,美联储利率政策和汇市约束国内降息空间,预计2017年银行净息差大概率保持稳定;
(3)风险暴露预期的暂时性缓和。2016年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制造业、批零业)在清收核销处置下步入后期,过剩产能行业风险暴露(煤炭、钢铁等)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而有所延缓,债转股等措施自上而下推进有助于缓和银行账面压力。预计2017年财务报表的风险指标数据保持平稳,但真实风险状况仍有待经济企稳进程的夯实。
02、资产负债配置逻辑:资产端强化配置策略,负债端重在核心存款
资产端强调配置策略。总体而言:(1)信贷资产:增速放缓、结构调整;(2)投资资产:债券资产强化配置作用、弱化短时波动影响、引入交易策略;应收账款类非标资产策略不一,中小行态度保持积极;(3)同业资产:继续压缩收益率较低的同业业务。
负债端依托核心负债:在央行紧平衡和资金面波动下,银行更加重视负债稳定性,做大核心负债(存款等)将成为2017年负债工作重点。商业银行普遍预期春节前资金面存在波动的可能,因此均提前做好流动性管理工作来积极应对:(1)收缩流动性资产,比如赎回货币基金等;(2)增加流动性负债,比如加大同业存单和拆解安排。不过,从收益率曲线期限倒挂来看,商业银行目前对3个月以上的流动性格局仍保持稳定预期。
03、信贷规模和投向前瞻:预计增速小幅放缓,投向回归常态
2017年信贷扩张速度或将放缓:大银行个位数增长,股份行10%以上、城商行15%以上。信贷结构上有保有压,对公端项目融资仍属重点、民间企业项目储备增加,零售端按揭回归常态、做大消费类和经营类信贷。
1、对公贷款:(1)项目融资仍是重点领域:行业分布上仍以基建+交通项目等为主,区域分布上将会从发达地区和城市向中西部地区、二线城市和重点三线城市转移,预计项目融资需求有望持续到2017年上半年;(2)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力度:高科技、环保、高端制造等行业受到多家银行表态支持;(3)民间企业持币观望投资情形有所增加,银行加快非项目类企业的融资项目储备。
2、零售贷款,多数银行都提出将向大零售转型、扩展多元化的居民融资需求策略:(1)住房按揭贷款回归常态,预计2017年增量有所收缩;(2)拓展消费信贷和经营贷款,不同银行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小微型企业业务等。
04、财富管理:监管有望强化,理财增速或将放缓,配置策略更加灵活
理财资产投向现状:以标准化债权为主,非标差异显著,权益类资产策略多样化。从调研情况来看,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中:(1)标准化债权占比都在50%以上;(2)非标占比则差异明显,比如北京银行占比约35%、预计明年非标仍是重点方向;工行则仅为18%、预计明年将保持这一结构;(3)权益类策略多元化,预计占理财余额10%附近,类型包括配资、股权质押、打新、量化、定增、员工持股等都有涉及。
预计2017年银行理财余额同比增长速度或将显著放缓:(1)理财新规的监管强化,前期传闻的理财新规无论最终操作细则如何变化,监管思路是加强通道管理、防范监管套利和真空风险,加强白名单管理;(2)MPA的约束,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中小行理财增长将形成一定压力。
2017年理财配置策略前瞻:“固收+”策略推进。(1)固收类:继续保持对债券等标准化债权资产配置,会适当增加交易策略;(2)“+”的内容:主要是权益类资产,除2016年几大策略外,未来会加大并购重组和投贷联动策略;(3)委外投资:强化主动管理策略,深化与受托机构合作,同时保持MOM和FOF策略。
05、净息差:预计2017年将趋于稳定,收入端表现好于今年
负面因素已充分反映,预计明年净息差趋于稳定:今年由于受到降息重定价以及营改增的影响,每家银行的净息差都出现了大幅下降;截至到目前重定价已基本结束、营改增对明年的负面影响也将减弱。息差反映到收入端上,将表现为2017年净利息收入增速好于今年:尽管在资产规模上明年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但息差仅下降几个BP甚至企稳,则利息净收入的增速将与今年相比将有所恢复,对稳定收入端的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
动态来看,息差变化也将取决于利率政策和流动性环境的变化。
06、资产质量风险:民企不良发生步入中后期,国企不良积极化解中
风险暴露节奏趋稳,风险指标(包括不良、逾期、关注等)企稳。具体而言:(1)民营行业信用风险暴露步入后期: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仍是问题资产集中行业,自2011年4季度以来经历5年的化解和处置,目前步入风险暴露中后期,暂未看到大规模向其他行业蔓延;(2)区域风险存在积极信号:今年以来主要的风险集中在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区,珠三角地区虽然仍在暴露但形势有所控制,长三角地区有稳定迹象;(3)过剩产能行业风险有所延缓但银行策略仍然谨慎,主要归因于而近期煤炭等资源品价格上涨,部分“不良”转为“重组”类,但银行上述行业信贷政策未变、依旧保持谨慎态度。
预计2017年风险指标保持稳定,但经济才是风险的决定因子。尽管商业银行风险数据指标有所稳定,但潜在信用风险压力仍有赖于:(1)自上而下的缓释政策(比如不良债务的确认和重组策略),(2)实体经济和企业的运行改善,因此银行普遍仍保持了较为谨慎的风险政策,2017年如下领域是风险管理工作重点:(1)大户风险排查,由于大企业往往信贷金额占比较大并且多集中在传统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因此需加强对大户的风险预警和排查;(2)国有企业风险管理,过剩产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属中长期方向,2017年风险压力仍然存在,不过依托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2017年是长期风险变化方向的重要观察年。
债转股:操作层面“转股”容易,“转股”后需强化实务管理。国务院10月份下发债转股文件后,银行方面已开始积极准备,包括储备项目、成立子公司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1)银行具有较大自主权,在转股标的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具有周期性、长期成长性、与经济增长有很大关联性的企业;(2)转股后的后续操作才是重点和难点,包括管理层激励、新进投资者选择、经营策略调整以及退出机制等,最关键是如何在后续过程中激发企业活力。
近期银行股上涨,外在逻辑是基于策略视角的风格选择,内在逻辑是经济预期改善下的估值修复:(1)外在逻辑,即基于策略视角的行业选择:一方面是资本市场新增资金性质主要是保险资金、银行委外等长期资金,风格偏好低估值、高分红、低波动板块;另一方面是年底资金流动性格局趋紧、市场热点行情走弱、资金安全性偏好增加;(2)内在逻辑,即基于经济预期改善带来的行业基本面预期改善,一方面是宏观数据出现局部积极信号,包括PMI、CPI和资源品价格上行,另一方面是银行2017年经营业绩在低基数下出现反弹,预计上市银行2017年净利润增长5%左右,其中大银行增3.74%、股份行增8.51%、城商行增13.09%,低估值和弱势市场支撑估值稳步修复。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银行股在春节前仍将体现相对价值,2017年有望表现绝对收益:(1)相对价值来自于市场面要素的继续强化,包括险资举牌风波、年底汇市波动、金融市场流动性格局变化、以及市场热点不明朗背景下,银行股投资的稳定收益;(2)绝对价值来自于经济和企业经营恢复格局的夯实,尤其是宏观变量数据将对银行的资产质量预期产生影响,这是银行股估值继续上行的核心推动力。
选股思路:相对收益关注稳定性和估值,绝对收益关注成长性和弹性
上市银行间分化将加大,资产负债表结构、利润贡献要素和经营能力的差异开始体现。我们选股思路如下:(1)相对收益关注稳定性和估值,前期涨幅小、估值低的公司在短期内更具进攻性,包括兴业、华夏、光大和交行;(2)绝对收益关注成长性和弹性:成长性乐观,即财务表现优异、管理策略清晰积极、资产负债表联动能力强;弹性强,即经济预期改善带来的风险缓释和盈利增长弹性大,包括招行、北京、兴业、民生、浦发和建行等。此外也建议积极关注港股的招商银行H、建设银行H和光大银行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