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潘威 :中国历史地理学数字人文发展报告 ·  昨天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学者的2024】韩鼎:寻龙问古赞盛世 ·  16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朱元璋见一大臣常穿破旧衣服,直夸清官,刘伯温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千年难题:各定居文明是如何最终解决游牧部落威胁?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0-23 11:00

正文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米南德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5000字,大约需要13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公元前8世纪,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游牧民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的近3000年里,他们的徒子徒孙将活跃在整个欧亚内陆,纵横相隔甚远的东西两头。由此带来的不断融合,成为古代世界的必要交流媒介。


但不可避免的战争冲突,也给许多定居文明带去了巨大伤害,成为全球性的老大难问题。

直到公元18-19世纪,游牧族群的威胁才真正消退下去 。本文就将以最简介明了的线条,梳理各定居文明对这些难缠邻居的抗争历程。

01

斯基泰人的威胁

事实上, 最初的游牧文化源自今日的黑海到里海之间 ,而非后人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蒙古草原。那里的先民不仅首先驯化马匹,还长期在品种改良方面独占鳌头。


南西伯利亚的优质草场、乌克兰大平原的粮食和高加索山脉的金属矿藏,都是先民唾手可得的优质资源。

斯基泰游牧文化的分布区域 从匈牙利平原延伸至蒙古高原 图源于 网络


因此,从这里走出去的斯基泰人,就将自己的骑马文化不断扩散。最远可抵中欧的匈牙利平原和北亚的鄂尔多斯山。兵锋不仅震撼过古老的两河流域,也让部分支系前进到今日的云南。


许多先前就生活在沿途的族群也争相效仿,塑造出横跨欧亚大陆两地的游牧世界,进而孕育出匈奴、萨尔玛提亚、鲜卑、突厥和蒙古等众多后生晚辈。

很快,游牧世界的膨胀就引起许多定居文明警惕。如果说普通的噶尔小邦还能以贸易、上贡或臣服等方式谋得生机,那么幅员辽阔的军事帝国就不能对这些威胁视而不见。


每当有一代雄主想要建立其不世功勋, 就很容易将牧民列入自己的后期征伐名单 ,但结局却往往只是在自己的武功记上抹灰。

▲ 哈萨克斯坦电影《托米莉斯女王》中的居鲁士大帝 图源于网络


公元前530年,建立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挥师北伐,剑指属于斯基泰游牧文化的马萨格泰人。


但在初期的辉煌胜利过后, 他的军队还是被引诱至荒芜的哈萨克草原 ,随即遭蓄势待发的大股骑兵合围。


虽然有关其本人死于这场战争的说法并不确凿,但帝国的东部边界也就此停止了扩张。


▲ 哈萨克斯坦电影《托米莉斯女王》中的 托米莉斯女王 图源


17年后,继承居鲁士衣钵的大流士再度北伐,跨海追杀那些生活在黑海沿岸的斯基泰本部。 结果还是在对方的游而不击中被引到贫瘠内陆 ,最后只得抛弃辎重和伤病员才侥幸完成撤退。

波斯帝国的数次北伐 都被斯 基泰人巧妙化 源于网络

当然,作为初代王者的斯基泰人也在后来暴露出游牧集团的盛衰规律。


尤其当他们发现乌克兰的粮食产出非常丰厚,又习惯于向定居克里米亚半岛的古希腊人大量出口,就迅速的表现出定居倾向。


毕竟,游牧文明绝非不会建造城镇等长期设施,只是迫于放牧需要而进行周期性转移。所以,每当生产领域有了转机,就容易向着定居化方向迈进。


▲ 在中亚迎战斯基泰游牧部落的马其顿军队 图源 于网络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就率军迎战一批斯基泰入侵者。


但后者相比击败过波斯人的先辈,已经更乐于惯于耕作和畜牧。原本全部由骑马武士组成的部队,也大量充斥着来自平民阶层与属国提供的步兵。


结果自然是一战而败,这次战争也成为斯基泰族群走向衰落的起点。而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菲利普二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也在进军中亚时遇到不少游牧骑手抵抗。


但通过围攻定居点、建造控制水源和草场的要塞和联姻示好等手段,在几年内就逼迫对方向自己就犯。 虽然成果无法永恒,但也为后人揭示出打击游牧对手的基本法则。


02

古代中国如何解决游牧民族的威胁?

公元前200年,崭新的匈奴集团开始在蒙古高原上兴起。


相比传递其游牧习俗的斯基泰文化群体,农业与手工艺占他们经济收益的比重更低。但对此缺乏理解的汉高祖刘邦,还是决定冒险向其发起进攻,自己却险些在白登山的围困中提前驾崩。


汉朝和匈奴就此结下梁子,也将全面对抗游牧势力的战火彻底烧到东方。

▲刚刚成型的匈奴集团 对汉朝来说是全新的对手  图源于网络


在这场鏖战的初期,汉朝亦如当年的波斯一样无所适从。无论是效仿先秦诸侯的长城烽火台体系,还是数次大规模围剿或分头出击,都没有获得出发时所期望的理想效果。


但多年的试错还是在汉武帝当政时期获得了成效。 通过张骞的西域之旅,长安宫廷摸清了草原帝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基地位置,又依靠招降纳叛来的流亡者,熟悉了对方的季节性迁移规律。


于是同步对这两个方向实施重点打击,终于换来漠北决战的阶段性胜利。更多据点也从河西走廊开始,绵延到北疆的各绿洲城镇。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悠悠两汉-西汉》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访问微信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去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不过,重大胜利的背后也往往意味着高昂开支。汉朝为打击匈奴而不惜血本,很快在武帝当政的末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


面对濒临崩溃的财政压力, 后来的君主只能重新转回防御战略,并努力依靠扶持的代理人为自己冲锋陷阵。


结果,大兵压境所没有达到的效果,竟因为双方关系的缓和而意外实现。拿到好处的南匈奴和乌孙等部族,义无反顾的将矛头对准北方同袍,自己也因日益优渥的生活而逐渐失去攻击性。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汉末三国》音频专辑 ,更多知识专辑可以 访 微信小 程序 “循迹讲堂 ,或者 各大 应用 商店 循迹讲堂 A PP


然而,旧人的注定退场,很快为后来的鲜卑腾出生存空间。当汉朝因内部问题而转入三国争霸,这些草原的新主人也忙着收割北方的众多匈奴残部。


最后发展成左右十六国乱世的决定性力量,进而南下建立北魏帝国,并将影响力至少保持到隋唐两朝。


在这个充满紊乱的过程中, 许多当年南迁的匈奴后裔也发挥了阶段性作用,诞生出消灭西晋的刘聪,也有过建立霸业的赫连勃勃。


但他们的缓慢消亡过程中,从未被人与游牧势力的衰退相关联,这也侧面道出了定居文明的真正痛处。


毕竟,某个部落和联盟容易被击破, 但草原上的生态格局也很难有根本性的改观 。作为后起之秀的鲜卑也很快步匈奴后尘,将大片的草场让位于更加强大的突厥。

新崛起的鲜卑 成为北朝与隋唐帝国的支柱性力量 图源于网络

公元7世纪,原本为鲜卑皇帝打工的太原李氏崛起,成为以武力著称的唐朝统治者。利用自内地获得的大片资源, 不断收买和分化突厥王侯 ,进而等时机成熟后再大兵压境。


相比过去的两汉,这种模式少了折戟漠北的惨痛成本,又为己方军队增添更多弓马娴熟的骑手兵源。但支撑天可汗头衔的相当收入,同样来自这些化外马帮的商业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隋唐五代传》音频专辑 ,更多知识专辑可以 访 微信小 程序 “循迹讲堂 ,或者 各大 应用 商店 循迹讲堂 A PP


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已非常清楚, 消灭突厥王庭的结果就是助长薛延陀和回鹘等新势力蹿起 ,但联通欧亚的贸易同样能让自己获益匪浅。


于是,来自草原、中亚和波斯的大批商贾落户内地,到长安、洛阳、太原、幽州和扬州等地建立番坊。帝国军队也充斥着突厥、回鹘、契丹、西域和粟特的武士。

南下的沙陀突厥 成为左右晚唐和五代 格局的精英集团 源于网络


尽管传统史家经常对李唐的政策多有指责,却无法从事实上抹除柔性手段的意义和价值。起初随李世民远征高句丽的军中,就不乏大量刚刚来投的突厥骑兵。


高仙芝的步兵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帝国鏖战,也少不了突厥和葛逻禄人的辅助。当心怀不臣之心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又是于阗、突厥和回鹘等派系的援军在为大唐续命。 即便面对蜂拥而起的黄巢起义 ,各地 督抚也不忘上述求皇 帝增派沙陀精英。


作为其反面的宋朝则是矫枉过正,为眼前的利益而自废武功,将可争取的力量都推到对立面。


先是逼反了西夏,随后又为女真灭辽助攻,最后还在蒙古南下的初期感到欣慰。不仅塑造出自己积贫积弱的尴尬形象,也为自己的两次覆亡夯实了格局基础。

03

古代欧洲人如何解决游牧部落威胁?

回看大陆另一侧的欧洲,同样在1000年里面临游牧势力的长期侵袭。尚处巅峰期的罗马帝国,就需要在多瑙河畔迎击萨尔玛提亚骑兵。


他们的败家子孙也必须面对阿提拉的匈人军队,甚至在都城君士坦丁堡的门口迎接阿瓦尔和保加尔这样的当世强权。最后还有马扎尔骑兵的突如其来,继续将匈牙利盆地据为己有。


每一次的旧威胁解除,都可能是新一波灾害的起点,强度和烈度较之东方是丝毫不让。

为了不断忍受游牧势力的侵害,欧洲人同样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摸索出许多较为有效的反制措施。


古罗马后期的君主,就有意识的在北方沿线开辟马场, 发展起不弱草原和中亚的骑兵队伍 。堪称其中翘楚的名将埃提乌斯,更是借力打力的外交能手, 联合大量同为受害者的日耳曼部落 抵抗阿提拉。


中世纪前期的查理曼,也用发展骑士阶层的办法, 构建起封建式的都防御和动员体系 。当他的骑马大军向东开进,便将落脚在今日巴尔干半岛西部的阿瓦尔人连根拔起。


▲ 击退马扎尔游牧集团的 东法兰克骑士  图源于网络

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奥托,更是以 大量兴修的城堡压缩草场活动空间 ,最后在决战中将马扎尔人彻底击败。

更为讽刺的是,原为游牧体系的奥斯曼人,在建立土耳其帝国的同时日益倾向于定居生活。


当他们成功登陆东南欧,不断压缩基督教欧洲的地盘,本身站在了抵抗草原世界的前排位置。位于更北方的东欧腹地,则有德意志人的波罗的海十字军、斯拉夫人的波兰王国和维京海盗草创的俄罗斯城邦。


虽然彼此间争斗不休, 但都将扩充地盘的方向对准了东方游牧部落 。与之毗邻的众突厥化汗国,经常在他们的冲击下节节败退。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横扫欧亚-蒙古帝国西征史》音频专辑 ,更多知识专辑可以 访 微信小 程序 “循迹讲堂 ,或者 各大 应用 商店 循迹讲堂 A PP


若非有蒙古西征带来的珍贵缓冲期,对中亚各地的殖民恐怕不会被拖延到18-19世纪。何况即便看似不可阻挡的蒙古帝国,也在扩张的潮水过后就迅速扎根于各占领区,用不到百年时间就将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定居化的奥斯曼土耳其 也成为反抗游牧势力的重要力量 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大航海时代的悄悄开启为正不断刷新着欧洲人的世界观。尤其当达伽马的船队绕过好望角,义无反顾的一头扎入亚洲。


由他们开启的新经济模式,也在最大程度上削弱着维系草原世界的旧丝绸之路 。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个欧亚大陆的游牧文化体系,遭遇釜底抽薪式的重创。

但作为火焰熄灭前的最后余晖,还是有来自中亚的蒙兀儿突厥和东北亚的后金,分头朝着距自己最近的定居区域突围。


在相隔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他们将化身为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和远东的大清帝国。至于被取而代之的德里苏丹与明朝皇帝,都是长期不能应付边境危机的弱主。


但决定战争成败的技术性因素, 已是来自奥斯曼土耳其或欧洲的火炮 ,军事技术的进步也预示着游牧世界在军事领域的必然落后。

南下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靠土耳其火器稳定次大陆 图源于网络

此外,挣脱蒙古桎梏的俄罗斯人,正以另一种方式挤压着传统的游牧世界。


当退往克里米亚半岛的蒙古后裔,需要土耳其帝国从海上提供支援,那些呆在喀山、高加索和西伯利亚的文化远亲也就逐步为全新的枪炮所折服。 乃至入主印度的莫卧儿人和问鼎中原的满人,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向北方边境展开二次逆推。

由于欧洲人建立的近代海洋体系已初露端倪,以上三大帝国也就不担心自己的军队会领不到贸易税工资,或是买不到最新的武器。


唯独困守大陆中央的末代牧民,在日益贫困化的环境下,坚守自己的最后一亩三分地。

▲ 依靠西洋火器入主中原的满清 图源 于网络

当然, 游牧世界的最后末日,还要等到19世纪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旧时的帝国无论如何霸道,都有不愿涉足的穷乡僻壤,也就给跌落神坛的部族以部分保留区。


但在19世纪的后期,产业升级又催生出一批胃口远超先前的工业化帝国。其中的俄罗斯人因地域偏远而无法参与对黑非洲的瓜分狂潮,自然只能将一腔怒火发泄到内陆的中亚和蒙古各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