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诺亚研究工作是诺亚集团的核心专业版块,以研究引领投资,为集团的产品研发、筛选、风控等环节保驾护航;研究范围覆盖国内外宏观策略、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类固定收益、房地产等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寒意从早到晚!省内最高温仅零上1℃ ·  22 小时前  
新北方  ·  立功了!它才1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五一假期海外市场的五大动向及中国居民消费新特征

诺亚配置策略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5-08 14:50

正文

欢迎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并 设为星标★ 。文末多多点击“在看”,我们就会经常出现你的订阅列表里了,谢谢。


五一假期期间,海外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总结下来共有哪些动向?疫情后居民消费出现了新的特征和变化,都有哪些表现?从宏观层面看,今年出口链仍强劲,明年能否延续?谁可以接棒出口链?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家券商对以上问题的解读和看法。



01

平安证券: 五一假期海外市场的五大动向



一、美联储5月会议偏鸽。 美联储5月会议宣布放缓缩表,鲍威尔讲话称不太可能再加息,市场感受偏鸽派。我们认为,尽管鲍威尔讲话受到市场欢迎,但美国通胀粘性的风险客观存在,后续市场降息预期可能“易冷难热”。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其他官员讲话彰显内部分歧。例如,鲍曼对通胀的判断更加谨慎,同时没有排除再加息的选项。


二、美国就业适度降温。 美国4月新增非农为近半年新低,失业率反弹,时薪增速下降,就业市场整体出现“可喜”降温。我们强调,美国就业市场仍有韧性,不排除后续就业数据回暖,并引发降息预期的反复。17.5万的新增非农不算弱;3.9%的失业率也并不高;职位空缺数与失业人数比值(1.32)与疫情前(2019年均值为1.19)仍有距离。总的来看,美国就业市场走向平衡的节奏更可能是渐进而缓慢的。


三、“降息交易”暂时重启。 美国降息预期在连续降温一个月后回升,9月降息概率由60%上升至67%,全年降息次数预期由1.4次增加至1.8次。在此背景下,“降息交易”暂时重启,美国股债双牛、美元走弱。降息预期回升的主要有三方面线索:美联储会议偏鸽、就业数据降温、ISM PMI走弱。不过,目前美国经济和就业仅出现初步降温信号,而且经济走弱未必与通胀降温划等号(因通胀还受供给因素扰动)。我们维持美联储将于四季度降息1次的基准判断。


四、境外“中国资产”走强。 近一周美股中概股和港股大涨,离岸人民币汇率回暖。近期“中国资产”走强有多方面背景:1)近一周美联储降息预期回升;2)“中国资产”前期调整后,估值具有吸引力、出现技术性反弹。3)近期海外AI概念股和日本股市回调,中国资产受对冲需求驱动。4)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提振市场信心;5)中国企业(尤其科技和新能源)的盈利前景改善;6)外资对于配置“中国资产”的情绪持续改善。往后看,“中国资产”的上涨速度可能减缓,但中国企业盈利能力、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热情修复等因素,有望继续支撑“中国资产”取得不俗表现。


五、日元汇率强势反弹。 近一周日元汇率大涨,市场猜测日本政府实施了外汇干预,但日本当局拒绝评论。此外,美国降息预期回升、油价大跌(日元汇率与国际油价高度相关)、对冲基金平仓、以及假期流动性清淡等,均是可能的驱动。我们认为,日本外汇干预是可选项,这可能限制日元过度贬值,但未必帮助日元顺利升值。



02

天风证券: 中国居民消费新特征



特征一:消费倾向高于2020-22年,低于2017-19年


2020年下半年-2021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速和消费支出增速的中枢从2019年的8.8%、8.5%下降至7.1%、6.5%,受预期影响,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于疫情前3.3个百分点。2023年,居民收入增速和消费支出增速的中枢回落至5.8%、6.1%,消费支出增速重新高于收入增速。2024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和消费增速回升至6.2%、8.3%,居民消费意愿回暖,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疫情前的差距从3.3个百分点收窄至1.8个百分点。


从海外经验看,疫情后居民消费倾向出现回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比如,2023年日本居民平均消费倾向68.9%,低于2019年4.8个百分点。2023年德国和平均消费倾向与疫情前几乎持平,略低于2019年0.4个百分点。2023年法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19年2.6个百分点。2023年韩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19年1.7个百分点。


而2023年美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91.8%,高于2019年2.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2019年3.5个百分点。对比来看,德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2018年1.6个百分点。日本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疫情前6个百分点。


特征二:服务消费更强劲


2023年居民服务消费支出两年复合增速为6.7%,高于5.4%的居民消费支出,服务消费占比回升至45%;服务零售累计同比增速20%,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14.2个百分点。


2024年一季度,服务零售同比增长10%,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4.7%;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增长13.4%,高于8.3%的总消费支出增速。


服务消费复苏更强 ,一是服务消费的占比长期趋势向上,二是服务消费受收入预期和财富效应的影响低于商品消费。


自2013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服务消费维持在11%左右的较高增速,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13年的40%提高至2019年的46%。但依然显著低于美国的67%,日本的56%。虽然疫情暂时打断了服务消费占比提升的趋势,2022年服务消费占比回落至43%,但2023年服务消费占比再度回升至45%。


随着收入预期和财富效应的转变,居民更倾向于通过短期集中式的消费来获得即时满足的快乐,服务消费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比如重视体验和情绪价值的演唱会、淄博烧烤等消费形态更受青睐,表征节假日消费的高频数据不断攀升,但社零消费表现相对平淡。


90年代时的日本,服务消费也表现出了比商品消费更强的韧性。日本1990-1994年经历了持续的经济下行,但日本居民的服务消费复合增速却高达6.1%,而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的复合增速分别为2.8%、-2%。


从海外经验看,服务消费的疫后复苏韧性也更持久。比如,美国2020年下半年的商品消费增速已经超过了2019年水平,之后消费复苏从商品转向服务,2023年美国服务消费同比增速7.5%,既高于2019年的3.9%,也高于3.2%的商品消费增速。


特征三:出行类消费品表现突出


商品消费中表现最好的是出行类商品,也是服务消费的延伸。今年一季度,出行消费同比增长7.5%,其中户外用品市场规模在2022年和2023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3%。


汽车也具有出行消费的特征。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4.3%,拉动乘用车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了79.7%。15万以下车型销量的同比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1%上行至今年一季度的11%。


目前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已经超过35%,但是新能源车保有量渗透率仅6.1%。将燃油车置换成新能源车的更新需求将持续支撑新能源车销量,目前燃油车置换新能源车的比重已经从2020年的3.9%快速升至2023年1-5月的22.2%。


特征四:消费去地产化


低基数下,地产消费的同比增速从去年的-0.4%上行至一季度的5%,两年复合增速从-2.6%上行至1.9%,但受地产竣工周期逐渐结束、居民购房需求明显回落的影响,地产后周期消费在年内或依然维持偏弱状态。

往后看,消费去地产化的趋势将会延续。日本家具消费在90年代初快速回落,此后持续处于低增长水平。


总的来看,今年消费复苏依然是去年逻辑的延续——先修复消费意愿,后修复消费能力。服务消费维持较高景气度,商品消费继续去地产化,出行消费维持韧性是较明显的几条主线。



03

招商证券: 谁来接棒出口链?




宏观层面:今年出口链仍强劲,明年或转弱。1) 全球价值链重塑的背景下,全球资本开支周期带动库存周期,美国以及全球主动补库存将贯穿全年,外需向好。 2) 今年Q1出口量同比增速超越实际GDP增速,是经济重要亮点。 3) 往后看今年Q2-Q4,出口价格中枢大概率上移,全球资本开支周期和主动补库持续,此外明年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导致今年抢出口。 4) 但明年海外部分行业或将进入资本开支周期的收尾阶段,全球库存周期亦将转入被动补库再到主动去库,我国外需大概率将转差。


中美经济的核心矛盾或将切换。 过去4年国内政策的核心矛盾是就业,房地产投资放缓和服务业受疫情遏制,基于稳定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的诉求国内政策向制造业倾斜。此间,美国的核心矛盾是通胀。中美处于互补状态:外需拉动中国制造业、中国出口美国利好降温通胀。但到大选之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可能出现变化,外需转弱后,就业压力就需要通过内需缓解。


中国进入汇率敏感时代:中国实际增速降至5%附近,汇率波动对美元计价人均GDP的影响权重显著高于疫前。 预计美国大选,美联储降息并确认美国经济放缓,美元有望贬值并利好人民币计价资产表现,这种情形下内需的意义仅仅是稳就业。但若明年美元仍超预期强势,提振内需将兼具稳汇率、提振美元计价人均GDP增长的意义。


谁能接棒出口链?消费正在改善但斜率缓,地产企稳方能实现对外需转弱的有效对冲。 国内消费改善的确定性很强、但斜率偏缓且不同年龄/收入/职业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目前内需中最大的拖累项是地产投资,而地产投资对政策的敏感度显著高于消费,从体量和弹性看,唯有地产企稳才能接棒出口来抵御经济与就业转差的压力,这或是政治局会议首提消化存量房产的重要背景。预计外需转弱信号渐明后,内需特别是地产政策也将更为积极。当然,实质性政策变化或在下半年。






(本文结束)


往期推荐

中性策略分化加大,解码大浪淘沙背后的原因

走出误区系列:“保房价”和“保汇率”,真的不可兼得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