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硅星人Pro 作者|周一笑
DeepSeek继续改变着过去几年形成的AI格局。
早在2024年5月,DeepSeek-V2就凭借GPT-4的百分之一的价格,被称作“价格屠夫”、“AI界的拼多多”,彼时,它带来的冲击还停留在底层模型竞争中的定价等具体动作。
而今,R1的横空出世,在将实际性价比实现了数量级提升之后,再次掀起了一场大模型圈的“零元购”狂欢,并且直接改变了最重金投入这场AI时代入场券争夺的玩家们的根本策略。
从云计算巨头到手机厂商,从车企到互联网平台,DeepSeek掀起的入驻潮令人眼花缭乱。
首先是微软、亚马逊、英伟达等国际巨头争先接入DeepSeek,然后,国内等云服务厂商也很快跟上,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火山引擎等等摩拳擦掌,还配上了免费Token作为见面礼,生怕用户错过这场狂欢。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众多厂商也在纷纷为自家产品接入DeepSeek。在性能和成本的双重诱惑下,与其纠结要不要自研、该选谁家,不如直接All in DeepSeek。
最魔幻的剧情还在后面。最新的让人有些惊讶的动作,来自大厂们。
最近几天,坚持自研大模型的厂商们,开始在自己的核心产品里接入DeepSeek,并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当文小言的更新日志赫然写着“接入DeepSeek-R1”时,这画面简直堪称国产AI发展史上的一记神转折。
腾讯元宝、知乎、科大讯飞等平台也都纷纷投入DeepSeek的怀抱,仿佛在演绎“打不过就加入”的经典剧本。
甚至OpenAI也坐不住了。就在昨天,奥特曼剧透:GPT-4.5/5即将发布,还要开启“零元购”,给免费用户无限畅聊特权。
当DeepSeek的身影开始变得无处不在,一个真正的全民AI时代似乎在加速到来。这场始于“零元购”的狂欢,会不会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转折点?
当文心一言和腾讯元宝的更新日志里出现“接入DeepSeek模型”的那一刻,Perplexity CEO Srinivas的那句“如果你的目标是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公司,就不要在训练自有模型上浪费时间”变得更有含金量了。
这些厂商们在自研大模型上投入了多少资源?数以百亿计的研发投入,数千人的AI研究团队,将自研大模型视为未来核心竞争力。然而,当一个开源模型用更低的成本在性能上完成对标,所谓的技术“护城河”顷刻崩塌。他们面临的就不仅仅是“要不要接入”的简单问题,而是整个战略布局是否需要重新思考。
如果说中小企业能轻装上阵,毫无包袱地拥抱开源模型,那么这些头部厂商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抉择:继续坚持自研路线,可能会在短期内在产品体验上落后;但轻易放弃自研,又意味着之前的巨额投入可能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失去在下一轮技术革命中的话语权。
在这种两难境地下,我们看到的对DeepSeek的“拥抱”和这些“零元购”,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在市场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这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当用户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服务时,没有忠诚可言。
在这个“模型颠覆一切”的时代,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技术突破会在何时出现,目前依然靠着互联网时代而手握大量用户的厂商们发现,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牢牢抓住这些用户基础和应用场景,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来确保用户留在自己的产品生态中。哪怕这意味着要承认自己曾经的判断失误,哪怕这意味着自己成为Perplexity口中的“AI Wraper”,但只要“你提供了如此多的价值,没人会在乎”。毕竟说到底,要留在牌桌上,才可能看到未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大厂的反应反而是前所未有的快的:它们的基础模型的研发仍在继续,但定位在发生改变,如字节Seed这样的定位会变得更主流,重新以研究为重心,毕竟AI的下一次底层大突破又再次变得开放了,有研究定力就可能有机会,预训练模型的作用终于不再是以一个赶鸭子上架的方式呈现,对这些厂商也是一种解脱;
同时,在产品层面,快速的“打不过就加入”其实体现了难得的灵活性,不再依赖单一模型,或许才是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更优解。
这些快速的战略调整背后,是这些厂商被DeepSeek刺激后对AI时代商业模式的重新理解。
DeepSeek R1的出现,让AI产业正在经历它的“蒸汽机时刻”。就像1765年詹姆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能够更高效地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大大提高了其效率,DeepSeek以1/10的成本达到了GPT o1级别的性能。
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改良蒸汽机问世后曾观察到:效率的提升非但没有减少煤炭消耗,反而因为使用门槛的降低,导致需求暴涨。这个“杰文斯悖论”似乎在AI领域重演。
Token成本的断崖式下跌,让AI渗透到此前无法想象的场景中。Token定价就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煤炭价格”,而现在,这个障碍正在土崩瓦解,DeepSeek大大加速了这个过程。
而当Token成本趋零,就像当年的电子邮箱服务从“按量收费”演变为基础设施,直接向用户收费的AI产品的商业模式,恐怕也将被重新定义。尤其是在消费者场景,直接收费的模式或许将逐渐被广告、增值服务等间接变现方式取代。
还是Perplexity创始人Srinivas,他曾经说“广告是过去50年最伟大的商业模式”。这句话在当下反而显得格外有先见之明。事实上,早在2024年4月,这家曾以“不受广告驱动模型影响”自居的公司,就已经开始探索将广告融入AI对话场景——以“推荐问题”的方式呈现广告。这一打脸般的转变,或许预示着AI商业模式的未来走向。
如我们在过去所见,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电力、广播、计算机、汽车、手机和搜索引擎。这些技术的创造者有着强烈的动机去降低价格,直到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这也是AI领域所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以低成本甚至免费使用最先进的生成式AI,而且这种情况将会持续下去。
但正如Marc Andreessen所说,这并非因为这些企业的愚蠢或慷慨,恰恰相反,因为他们想要最大化市场规模,从而最大化利润。在这种一切都在剧烈动荡的技术更迭期,紧紧护住自己在上个时代积累的资源,不怕“打脸”,趁着DeepSeek们还没想自己去争夺用户的档口,在免费和“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下,用产品去尽可能建立自己的用户生态,才是各家的最优策略。
DeepSeek终于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走Perplexity的路,并且承认它,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