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接到一通好友电话,朋友极少在深夜来电,缘是她遇上了困扰。
前些天,同事想约她一起看电影,朋友心里不太想去,就找借口说晚上有事婉拒了。
朋友以为这事就这样过去了,谁知昨天同事又来找。
说是上次也没去看,想改天约了朋友再一起去,于是又询问朋友晚上是否有空。
朋友先是一愣,吞吞吐吐地说实在没时间。
说完,同事的表情有些凝重,朋友也自知尴尬。
为什么一件简单的小事,会演变成这样一种窘态?
说到底,就是拒绝的方式。
我们常常自认为情商很高,于是在拒绝他人时,总是想方设法地编织各种理由,以表示出自己确实想去但客观条件又无法去成的模样。
可是在你编织的蓝图里,无论有多少理由,只要最终拒绝了,最终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还是“不靠谱”。
其实,拒绝是不需要理由的,不想做、不合适就是最好的理由。
你解释的越多,就越容易给人造成错觉。
不要把拒绝当作僵化关系的催化剂,事实上,恰当坚定的拒绝更能赢得人们的尊敬。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内战后,蒙哥马利市仍是一个深受种族隔离之苦的地方。法律明确规定,公交汽车上该城市的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
一天,罗莎•帕克斯坐在公车上,被司机要求为一位白人男子让座。
罗莎•帕克斯沉静而又坚决地拒绝让出座位。她回忆说:“当司机看到我还坐在座位上时,他问我是否准备站起来,我回答说,‘不,我不准备让座’。”
当司机命令她离开座位时,帕克斯说:“我感到有一种决绝如同冬日晚上的被子一样,盖过了我的全身。”
那一声拒绝,几乎在顷刻之间集结起了推进民权运动的力量。
当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决定会激起一场波及全世界的运动。但是,她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她知道,即便是被捕,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在这样的屈辱中乘车。为了告别屈辱,哪怕冒着监禁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帕克斯坚决拒绝的举动改变了美国和整个世界。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因此说道:“帕克斯的一生充满尊严和优雅,她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改变了美国和整个世界。”
如今人们常常会推崇一个概念:精要主义。
《精要主义》一书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就将人们分为了两类:
非精要主义者:为了避免社交尴尬和压力而不说“不”,应承一切事情;
精要主义者:敢于坚定地、决绝地说“不”,只答应真正的要事。
精要主义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思维方式。精要的基本价值观,就是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
也就是说,精要主义者主张只做该做的事情,它让人们重新掌控自己的选择权,自主决定如何支配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再是许可他人替我们做出选择。
如果你也崇尚精要主义,你就会知道最高情商的拒绝,就是坚定决绝地说“不”。
作者:夏穆,新媒体工作者。
↓有问题,请查《成长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