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让开心成为一种习惯 ·  昨天  
新街派 生活报  ·  王宝强,突发! ·  昨天  
人民日报  ·  国家烟草专卖局一原副局长被“双开”! ·  2 天前  
新华社  ·  今晚,国足再战日本! ·  3 天前  
都市时报  ·  江苏一高校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致8死17伤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不少法学专家反对公安部这一措施,有道理吗?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18 11:24

正文

公安部日前公布《治安管理处罚法(征求意见稿)》,将行政拘留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至14周岁,引发一些争议。不少法学专家反对这一措施,甚至武断地认为“没有任何严谨研究”支持其必要性,这显然有失偏颇。



首先我们应正视一个现实——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低龄化近年日趋明显,尤其在15岁以下的年龄段。例如,2016年某省公安机关处理的18岁以下未成年人虽只占全部违法行为人总数的2%,但在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却占到总数的11.4%。相比几十年前,我国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和智力水平都非昔日可比,加上大众传媒、互联网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低龄犯罪屡见不鲜。


我国刑法规定,14到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则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很显然,对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罪犯,存在着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衔接的空档:只要其违法还没达到刑法规定的严重犯罪程度,就不能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连行政拘留都不行,而一旦达到,就已铸成大错,中间连个过渡处罚手段都没有。



新规定试图填补这个空档,却招致一些人反对。而反对的理由,无非是认为降低行拘执行年龄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太严厉,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会起反作用。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素来强调对未成年违法犯罪者的保护,从其立法本意而言是否应该更侧重对未成年人受害者的保护?比如保护校园霸凌中的未成年受害人,限制媒体对未成年人受害者采访报道的同时,是否应考虑在被侵害对象是未成年人时加重处罚?降低未成年人行政拘留年龄与否,如果只考虑对未成年违法者的保护,那对未成年受害者的权利岂不是二次伤害?


当然,笔者也不赞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未成年人违法,“一关了之”同样毫无作用。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可适用于行政拘留,不代表着一律使用,应综合考虑严重程度及危害性,本着惩罚和教育结合的原则区别对待。被行政拘留的未成年人,也应跟成年人分开关押,避免不良影响。必要时,可以先进行学校或社区矫正,如不履行义务再处以行政拘留。
       


现在对未成年人违法者,不是行拘措施太重,而是实际作用太小,加上记录封存制度有隔靴搔痒之感,难起惩戒作用。可考虑行政拘留跟社会征信挂钩,让行为人真正对自己负责。


(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号:HQSBWX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