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投资中国必看!(Must read for ... ·  14 小时前  
底线思维  ·  传前港督之子拟任英国驻华大使,你细品 ·  2 天前  
底线思维  ·  解决俄乌冲突,中国可发挥三重作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定了!职称制度改革,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1-09 16:24

正文

学术水平再高,不发表论文就评不上教授;明明工作跟外语不沾边,可过不了外语考试就评不上职称……近年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越来越成为我国职称制度被人诟病的焦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称为《意见》),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分为六个部分共18条。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至六部分是改革任务。最后,《意见》对抓好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查看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 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意见》明确,要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意见》要求,要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要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意见》强调,要加强职称评审监督,严肃评审纪律,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打击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要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人社部副部长汤涛

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答记者问


1、《意见》明确了哪些重点改革任务?


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意见》提出 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的对应关系,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


在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方面, 《意见》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 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强化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强调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强调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并向基层一线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


在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方面,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单独评价。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职称申报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严肃评审纪律,加强评审监督。


在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意见》明确提出 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同时,建立职称评价服务平台,探索跨区域职称互认。


2、《意见》在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举措?


《意见》围绕品德、能力和业绩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通过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二是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 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成果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三是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


四是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评价指标权重,注重考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五是向基层一线倾斜。 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3、《意见》在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方面有哪些措施?


为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意见》提出 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 。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和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职称评审要化繁为简,按照“于法周全、于事简便”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条件和程序, 减少交叉评价和“多头”评价 ,让专业技术人才少跑腿、少填表、少准备资料, 减轻人才“被评价”的负担。同时,要避免“一放就乱”,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4、《意见》在加强职称评审监管方面有哪些措施?


一是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


二是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


三是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


四是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


五是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


六是严禁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


5、请您谈谈对贯彻落实《意见》有什么具体部署?


按照《意见》要求,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力争3年内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5年内争取完成所有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任务。




做好放管结合,维护公平公正

让职称同人才相称、与时代同步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 超过70%的教师认为, “指标分配不合理”“评价过程不透明”“评价标准不科学” 这三项是当前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地方职称评定采取“退多补少”的政策,让老师们十分苦恼。“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学校100个老师中有15位是高级职称,按规定要求的比例却是10%,那么就不会再分指标了。”湖南怀化的一位校长说,曾有一段时间,连续5年学校都没有指标。


专家认为,门槛高、名额少、行政力量参与的职称评定制度,不单伤害某个老师,甚至对整个教师队伍都有冲击。“一来了指标,教师队伍就不团结了,为了得高分,有的老师不惜走极端。”


在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方面,《意见》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审; 在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意见》提出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专家认为, 这就更需要注重职称评定中的公平、公正、公开,讲求程序正义,要制定出符合职业特点、能够客观反映个人业绩的多维评定标尺。 在下放权限的同时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监管,做到放管结合,切实维护职称评审公平公正,严厉打击学术造假和腐败行为,维护职称评审的清朗空间。


总之,职称不应该成为限制人才的“绊马索”,而应该是推动人才发挥才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的“助力器”。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加快职称制度改革步伐,“不拘一格降人才”,让职称制度回归本来面目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一方面是要让职称制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需要,坚决抵制用同一个模子衡量、评价和培育人才;另一方面是要让职称制度真正实现政策、标准、程序和结果公开,避免职称评审权力寻租和行政化倾向,让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不用求人找关系就能享受到职称制度带来的福利。


尚贤者,政之本也。对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中央态度十分明确,《意见》的要求部署也非常具体,各地应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速推进落实,让改革举措早日落地,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助推器,让职称同人才相称、与时代同步。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你怎么看?




福利来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