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浮士德
白日放歌须纵酒,诗书作伴好还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群学书院  ·  41岁,他靠一本哲学书实现财富自由 ·  昨天  
玄鸟书屋  ·  《道德经》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  2 天前  
视觉志  ·  年底,跟这几个省的人聚餐,要当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浮士德

读书嘛,读得开心就好

浮士德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23 20:44

正文

在这个气氛浓厚的节日,不谈一谈读书,就好像这一年都没读过书似的。

 

近几年来,在读书这件事情被捧上神坛之后,大多数人谈到读书的第一反应是——推荐书,开书单,以保证在浩瀚书海中优中选优。

 

很多人还会设定科学合理的读书计划,比如在什么时候读书,每天读书多久,几天读完一本书之类。有的还会加入读书小组,每天打打卡,互相监督。

 

此外,专门培训读书方法的经验贴也越来越多。比如很多人在开启阅读生涯之前,都要被推荐去学一学方法论的圣经《如何阅读一本书》。

 

然而,给自己划下了这么多的条条框框,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在这些条条框框里,真正有意义的,又有多少呢?

 

——读多少本书,重要么?

 

中华书局版的《三国志》,八百多页,一百万字,算一本书;随便一本线下实体出版的修真小说,也是几十上百万字,算一本书。爱读金庸的人知道,《雪山飞狐》算是一本书,《天龙八部》也算是一本书,但读起来可不是一回事。纠结读了多少本书,有什么意义?

 

——读书快慢,重要么?

 

有的人读书极快,囫囵吞枣啃完一本立马奔向下一本,读到最后只能有个模糊印象,记得个大概。有的人读书慢,一个细节都慢慢咂摸揣摩,无论是故事人物还是论证构思都如数家珍。谁更好?恐怕不好说。

 

——读书的方法,重要么?

 

同样是看小说,有的人沉迷于剧情的跌宕起伏,愿意沉浸在其中,感受新奇快感和人生体验。有的人翻开书就习惯于分析小说的写作技法,人物的性格塑造,主线支线情节的走向。谁对谁错?恐怕很难说。

 

读书这件事情,本来就存在多种驱动源。

 

其中一种是兴趣驱动。比如在《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火了之后,很多人开始读周梅森的小说《人民的名义》,顺带也读了周梅森之前的几本官场小说。我相信,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此之前已经很久都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了。

 

另一种是需求驱动。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最初的专业领域是国际关系,后来转行做了科技类媒体。为了在跟大咖们对话的时候能够谈笑风生,开始逼着自己看原来打死都不会碰的《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并开始学习编程语言(虽然最后《数学之美》变成了催眠枕边书)。

 

当然,需求与兴趣双驱动的情况也存在,尤其是对于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而言,读书既是提高专业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能够满足智识挑战的享受。

 

这几种读书方式之间,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事实上,对于并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绝大部分人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怎么样让自己的阅读更有条理、更有深度、更有体系,而是怎么样借着自己的一点好奇心或者说一点兴趣真正拿起一本书,翻开它并且读下去。

 

所以,别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给自己设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少去担心什么我读书的方法不对了,我读的这本书不够深刻了之类。放松心情,由着性子,慢慢建立起阅读习惯,才是读书的第一步。

 

生活本就不易,读书的功效之一,就是在这个浮躁不堪又俗不可耐的世界里,给自己划一块自我隔离的净土。别再把它变成一件苦差事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