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管家
文:甲鱼
编辑:水金
想想最近有些神秘,常常在嘴里重复念叨着一串号码,好像是在记什么东西。
边走边记的想想引起了好朋友大甲鱼的注意:
“想想,你在干嘛呢?
神神秘秘的。
”
想想又重复了一遍号码,说道:
“我在记师傅的电话号码呢!
最近球赛比较多,师傅怕我走丢了,就让我背会她的联系方式。
”
“你这样可不一定能记得很好呢。
”甲鱼想了想,给想想讲了一个她刚看过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希望帮助想想记得更好。
过去的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了
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
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于长时记忆的影响效果。集中学习,就是指在较长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反复学习;分散学习(又称间隔学习、分布学习),指具有时间间隔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分散学习的记忆效果高于集中学习。
有人认为,在分散学习的情况下,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所以他们的学习效果更高;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分散学习的条件下,人们在回忆和提取信息时更加困难,所以这使他们在分散学习中付出了更多的认知资源,从而建立了更加牢固的记忆。当然,俗话说得好,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这个结论只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的一般性结论,最后的总效果还是受到了学习能力、材料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和研究结果恰恰相反,对于成人来说,他们总是认为集中学习的记忆效果是更好的。这样的想法被称作一种
“集中偏见”
。有一种双加工理论认为这样的偏见似乎有两种发展的来源,一是基于过去经验的学习判断,倾向于将学习过程中的流畅性作为条件判断学习效果;另一种则是基于人们自身建构的关于学习的理论,比如因为一些集中学习而导致的成功事件,让人们形成了这样的“集中偏见”。而这些关于学习和记忆的判断,也算是“元记忆”的一部分。(所谓元记忆就是指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而这次,科学家们想知道,对小朋友们来说,他们会不会也有这种“集中偏见”呢?
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这种“集中偏见”是否和“元记忆”的发展水平有关呢?
研究者们分别邀请了
学龄前的小
朋友
、
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
和
成年人
来参加这个实验。在实验中,他们首先学习了“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含义,然后接受关于记忆任务的训练。之后通过既有集中学习又有分散学习的方式,学习12组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案,每组都包含了成对的两个图案。在三分钟的间隙之后(在此期间没有任何学习任务),研究者测试了他们关于这次学习的成果。即在一张有四个物品的图中,实验者指出一个学习过的物品图案,要求被试指认出刚刚学习过的成对出现的另一个图案。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会分别在
测试前
、
学习图案后
和
完成测试后
三个阶段询问被试关于学习方式的看法,让他们在“集中学习”、“分散学习”和“两者都一样”中选择他们认为哪个选项的学习效果更好。
对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科学家们还测量了他们的元记忆水平,也就是他们关于“记忆受哪些因素影响”的看法,同时也测量了孩子们区别“记忆”和“遗忘”的能力。
就记忆效果而言,因为实验是以儿童的知识水平设计的,所以孩子们在任务上的确表现表现出了“分散学习效果更好”的现象。
但对成人而言,因为任务过于简单,所以两种学习方式下结果并没有太大差异。
就 “集中偏见”的发展情况而言,学龄前的儿童普遍的观点是两种学习方式对结果的影响没有差异。但研究者们发现了年龄与“集中偏见”观点数的显著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加,
年龄越大的孩子越倾向于保有“集中偏见”的看法
。同时,对于6-10岁的孩子,他们的“集中偏见”显著地高于其他年龄更小的孩子。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了与前人理论不同的一点,那便是元记忆的水平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种偏见的发展。
也就是说,孩子们并没有形成自己关于“集中学习的记忆效果更好”的一套理念,他们也没有过去的成功学习经验证实这个观点。
研究者们推测,儿童在进入小学教育之后,可能是在成年人(父母或老师等)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这个观念的。
比如,他们会看到大人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记号码;
或者是准备一个考试前,听到老师和家长说集中学习的效果更好,慢慢地,他们自己也就这样以为了。
听完甲鱼的讲述后,想想似乎还是有些糊涂,若有所思的样子,但是停止了自己的重复背号码行为,转身找小伙伴们看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