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幕穿越者  ·  光线传媒市值增加超百亿 ... ·  15 小时前  
江西日报  ·  突然爆火!一上线就售罄 ·  2 天前  
江西日报  ·  突然爆火!一上线就售罄 ·  2 天前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 天前  
成都日报  ·  95.10亿!刷新双记录!成都全国第三 ·  2 天前  
新华网财经  ·  两个“哪吒”,顶峰相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6个关键词透视2016网生内容真相,如何在2017年杀出一条“血路”?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2-24 00:00

正文

来源|公众号“第一制片人”


2016年网生内容质量不断升级,影响力不断扩大,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近看了一份米都传媒发布的2016网生数据报告,从 用户属性、观看场景、付费行为、类型偏好 等维度对 网络综艺用户、网络剧用户、网络电影用户 进行横向比较,透视网生内容用户的细分属性和需求,从而在网生内容的制作、类型选择、营销渠道、盈利模式上进行有益指导。


第一:手机手机手机!




手机端用户超越了PC端用户,最高峰在12点睡觉前,其次是中午休息时间和晚上下班的路上。


那么这个场景应该是,中午吃饭拿着手机一边傻笑一边吃饭,晚上上地铁一边傻笑一边摇摆,晚上吃完晚饭洗完澡脱进被窝一边傻笑一边催眠,这三个地点你还不能笑的太出声,基本上就是抖着那身肉,颤呀颤的。然后同事,家人在这个时刻都像地铁里的路人。


这是一个我们集体跟着手机里那个虚拟世界过日子的时代。


第二:付费付费付费!




观众终于开始大规模地接受了付费讯息。


曾几何时,作为球迷的我,第一次听说英国人为了看英超需要付费到专属频道观看的时候,当时想,那里真的好万恶啊,看个电视还要钱?


后来当各大网络平台开始有收费风声的时候我也是不屑一顾的,觉得这是一件作死的事。


现如今,我会为了那该死的下一集乖乖扫码付费,而我只扫过一个月的付费项目,这符合数据的显示。



说明我们不是平台粉丝,我们是在在特定的时间段为特定的网生品买单。更多为网络大电影付费的用户高数据也解释了这个事实。


第三:内容内容内容!




不论是网综、网剧还是网大,主题、情节、故事都是占第一位的 。这要求创作团队需要有极高综合水平。


我们看一个产品大多通过两个途径,朋友圈的歪歪,我们打开一看,哎!挺热闹嘿!要不就是追完一部,自己瞎点平台推荐位,第一集,哎呦,不错呦,看着玩吧。


所以网生品开头一、二集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貌似点击数据完美的产品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悲剧的是这些产品的结尾几乎惨不忍睹。


第四:广告广告广告!


最出乎意料网生品出现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这真是不看数据还蒙在鼓里。 在网生品穿插广告我们已经接受,并成为吐槽一大利器。


但是衍生品的购买意愿以及价格区间让我为之震惊!我没有购买过,但是我回想了一下,我小的时候为选秀明星也没少花钱,现在也只是场景的转变。




第五:欢乐欢乐欢乐!




有钱难买我高兴,对于一看一乐的需求度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降低。


网络综艺数据最成熟说明人才兼顾或留向网络平台已经趋向稳定。


网剧和网大的需求和喜好度都是喜剧首当其冲 。即使法医秦明这样的暗黑系列,也要通过有的没的方式逗大家一乐,这对于从业者来说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对于用户来说只是一种需求。


从场景来看,好笑用户会笑,很不好笑很生硬的逼用户笑用户也会笑,因为用户学会了吐槽,学会了弹幕。


我甚至有时候认为,那么生硬的梗,是导演特意设置出来的为怪怪哒我们服务。殊不知,我们彼此隔着屏幕都会觉得对方怪怪哒。


我不是不提数据里特意点出来的有待开发的类型,因为我觉得平台暂时做不到,因为用户对非喜剧要求是偏高的,大环境可能也不允许。


第六:男的男的男的!




六成以上的女性用户我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不论网综、网剧还是网大,前几名的流量爆炸款,竟然出现的数据是男性居多或者是男女比例均衡的局面。


我说的是所有,所有,所有类型的前几名!


也就是说,中国网生品女性用户为基础用户,说白了就是一张脸上的粉底,男性用户才是添砖加瓦,拉开差距的口红、眉笔、眼线笔、阴影、腮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