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30岁生日的前一天,我跟蔡康永聊了聊”:其实,你随时都能重活一把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20-01-01 21:00

正文


还有 7 天,第一批 90 后,真的要奔三了。


我很好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得到的答案却是:


焦虑。


「人家都说‘三十而立’,可我什么都没立,没车没房没事业」


「老家的同学,孩子都 3 岁了,我连女朋友都没有」


「我领导都已经是 92 年的小年轻了,我还混在基层」


「30 岁了还没嫁出去,万一孤独终老怎么办?」


......


总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30 岁的我,活得真失败」。


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 30 岁一定要什么都有,才叫「成功」?


我们每个人,总是无意识地,遵循一套外在标准:


30 岁要年薪百万,才算优秀;

30 岁要结婚生子,才叫圆满;

30 岁要有车有房,才叫成功。


在这种「金科玉律」之下,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都很高。


一旦没达到,就开始自我怀疑:「难道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是不是个 loser ?」。


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应不应该」、「符不符合」。


却很少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开心吗?」


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成长,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作为一个奔三的 90 后,当达不到社会的「成功」标准,除了焦虑,我还能怎么办?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我们应该活成什么样?


最近,蔡康永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我认为年轻人,没有‘该有的样子’」。







那是你的感受,

不是我的


心理咨询有种做法,当你出现某种情绪时,试着去寻找它出现的最早期,是在什么时候。


所以,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我们变成现在这般模样?


直到我在豆瓣的年度榜单上,看到评分最高的短片《驯兔记》。


7 岁的皮皮鲁,头一次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


那天,老师提了个问题:一只皮球掉进了深坑里,怎么办?


有人回答:「用网子捞」。


很明显,这不符合她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于是让她「想想再说」。


班长李小曼提出:「往坑里倒水,让球飘出来」。


老师很满意,微笑表扬:「正确」。


但,皮皮鲁不这么想:「如果坑很深,那就让我爸爸再买一个球吧」。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恼羞成怒。「你故意捣乱是吧!」。


皮皮鲁很委屈:「我没有。如果是个很深的坑,我们这么大的小孩去捡球,会不会不安全?要是发生意外怎么办?」。


可老师依然认为他跟自己作对,反问:「你的意思是我错了吗?」。


话刚说完,李小曼立马站起来:「同学们,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能跟老师顶嘴」。


嗯,真典型的「中国式乖小孩」。


以至于后来,她变成了一只温顺的「兔子」。


脑袋冒出两只长耳朵、眼睛变红、脸上长毛,嘴巴也变成了三瓣嘴。


全班人都吓坏了,只有老师,非常得意。


因为,她教出了全年级第一个「兔子学生」:听话、乖巧、不捣蛋。


这成了全校的典范, 90% 的学生,都争先抢后地想要成为「兔子」。



皮皮鲁呢?他不想。


他坚决不变成兔子,选择保持人的本来面目。


然而,他越是坚持,越被人指责是「怪物」。


爸爸也对他说:「我们希望你变成听话的好孩子:不调皮,不淘气」。


皮皮鲁惊呆了,我的亲爸妈居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兔子!


看到这里,我整个人都在发怵。


我无法想象,我们的感受被忽略,活着只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似乎,父母硬塞一套标准给你,说:「你就按照这样子活吧」。


却从来没人问你:「你开心吗?」


没有人尊重你的感受,关心你的情绪。


反而被教育,你不配跟我谈感受,你只要完成我的期待,达到我的标准,就可以。


就像皮皮鲁,他不想变成兔子,是因为做兔子一点也不开心。


他无法忍受「百依百顺」的生活。


他喜欢学校,是因为觉得知识很有趣,很好奇。让他绝对服从,不是比死更难受吗?


但在父母眼里,没有感受,只有一种「功利主义」。


他们只强调,成为好孩子会获得老师赞扬,找一份好工作能赚不少钱。


似乎,所有以功利为最终目的的准备,都是正确的。


最后,因为不想父母为难,满足他们的期待,皮皮鲁戴上头套,假装成为兔子。


不知情的父母欣喜若狂,他却从骨髓里害怕一辈子。


这意味着,长大后的皮皮鲁,会成为我们——


那个连崩溃都要默不作声的年轻人。


压抑。


可是,「那是你的感受,不是我的」。







我们这一代,

没有「该有」的样子


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是皮皮鲁。


从小不谈感受,只讲标准,长大后更习惯于讨好与顺从。


甚至还内化了功利主义。向往功利,不断讨好。


反之,如果你的感受被看见,那么你的人生选择,往往更容易忠于内心。


你应该知道谁是李子柒吧?


火爆全网的她,其实童年并不幸福。


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


后妈呢?对她很不好,隔三差五就拽着她的头发,死死地就往水沟里摁。


小小年纪的李子柒,经常被打得「半死不活」。


爸爸呢?在她 4 岁的时候,去世了。


谁来保护弱小的她呢?



毋庸置疑,是她的爷爷奶奶。


他们毅然决定将李子柒接回来,将她抚养长大。


虽然老人生活在农村,没多少文化,但至少他们知道,被后妈“虐待”的小孩,活得并不开心。


他们心疼她。


对于李子柒来说,爷爷奶奶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她也终于被「看见」。


所以,尽管 14 岁就辍学打工,当过服务员,也在夜店打过碟;


但她清楚知道,那只是为了生存。


当奶奶重病,她强烈地感受到,「我害怕后半辈子都活在愧疚和回忆里」。


她想要的,不是社会标榜的“精致生活”,而是陪着奶奶一起,相依为命。


就像 2016 年,她上过一档综艺节目,主持人问她:「你未来的梦想是什么?」


她说:「跟奶奶在乡下种好多果树,好多花,把今天的蔬菜采回来,一天都不出去」。


换作是你,可能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太宅了?」「我是不是应该出去社交?」。


但,李子柒从不怀疑,要回农村生活的信念。


这份坚决,跟当初爷爷奶奶将她带回来的那份坚持,一模一样。


现在,你甚至还可以从她的视频里,看到她的人生态度。


虽然摄影师会拍视频,可一旦角度、构图的搭配不对,李子柒还是坚持重拍。


她说: 「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她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让别人来定义她,「你应该是什么样子」。



然而,我们不是李子柒。


更多时候,我们被告知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


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所以宁愿讨好。因为,这样才会被看见,才有主动选择的权利。


但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完美,所以开始自我苛求。


可是,傻孩子啊,你本不必这么委屈自己。


只有你才明白,为什么要活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一刻,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蔡康永会说,「没有什么是你该有的样子」。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如果你认为这个应该有的样子,是能够刚好符合你对人生的向往,那你就这样活。可是,你不用把他贴标签说:‘大家都应该这样’」。







判断一个人 活得好不好

看他有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曾经觉得,活成自己的样子,不过是大而空的浪漫主义。


可是,当我看见蔡康永在《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中说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