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面对舆论围观 地方政府“听劝”模式的B面思考 ·  17 小时前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中国主动“免签”打开国门,或许正在收获奇效 ·  23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网信部门严厉打击整治网络水军问题、工信部人工 ... ·  2 天前  
华商网  ·  嘀嗒出行回应:涉事司机被永久封禁 ·  4 天前  
华商网  ·  嘀嗒出行回应:涉事司机被永久封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嘀嗒出行顺风车高速甩客暴露的多重矛盾与行业生态反思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5-01-07 16:27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近日,一起涉及嘀嗒出行顺风车的司乘纠纷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名19岁在校女大学生爆料称,2024年12月30日,她在乘坐嘀嗒出行顺风车前往天津滨海国际机场途中,因拒绝司机绕路,被司机在高速路上强行赶下车,导致脚踝受伤,并因此未能赶上航班。





平台回应

1月5日,嘀嗒出行发布官方情况说明,梳理行程相关信息,表示平台在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确认乘客安全,并立即跟进核实,目前该车主账号已封禁,乘客已报警,平台正协助相关部门积极处理中。嘀嗒出行通报信息显示,该乘客“副业是直播,流水每日400元至500元”,有存在“迟到”,与司机沟通“高速费分摊”的情况。




当事乘客再次回应

事发后,该乘客对嘀嗒出行平台的处理态度表示不满,认为这份情况说明并不客观,存在刻意误导问题,致使自己遭受网暴。在评论区里,“赚钱女主播”“迟到30分钟”“砍价不满意”成为网暴者的主要话题,网民在给该乘客的私信留言内容里主要指责其上车迟到,赶飞机不应选择顺风车等。当事乘客呼吁平台加强管理,切实保障乘客安全,同时希望公众理性看待事件。




事后补救显仓促 制度完善敲警钟


嘀嗒出行在事件发生后,迅速采取措施,包括封禁涉事司机账号、退还相关费用、联系警方提供证据等。这些举措表明平台在事件发生后并未推卸责任,而是积极配合调查,试图通过快速行动保障乘客的权益。然而,这些措施略显仓促,缺乏全面性和深思熟虑。相关措施显示出平台一定的责任意识,但在具体操作和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未能完全起到平息争议、维护用户权益的效果。


首先,封禁司机账号的依据不明。平台在封禁司机账号的同时,未能明确说明封禁的依据和具体原因。考虑单一个案可能产生的示范效应,平台仍需对处罚结果进一步说明。其次,对乘客赔偿诉求的态度模糊。平台在退还费用的同时,并未对乘客提出的赔偿诉求作出明确表态。乘客要求的就医费用、精神损失费以及因行程延误导致的后续损失等问题,平台并未正面回应。这种模糊的态度容易被外界解读为平台试图规避自身责任。此外,对司机行为的评价不够明确。嘀嗒出行在回应中提到司机情绪激动、未与乘客充分沟通,但并未明确对司机推搡乘客的行为作出评价。对于可能涉及人身安全的行为,平台应当有更明确的立场和态度,以展现对用户安全的重视。


另外,嘀嗒出行在此次事件中的信息披露问题同样引发了广泛争议,尤其是对乘客个人信息的公开描述,如乘客“副业是主播,日薪400元-500元”,以及乘客“存在迟到、高速费分摊”的情况。一方面,平台对乘客职业收入的披露毫无必要。这种信息的公开不仅与事件无关,还可能被解读为对乘客形象的暗示,引导公众将焦点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对乘客的个人评价上。


另一方面,平台在说明中提到乘客迟到和高速费分摊的问题,易被解读为试图为司机的不当行为寻找合理性。正如当事乘客后续回应所言,这种表述忽视了事件的核心矛盾,即司机未提前告知取物安排、行程中途变更计划以及推搡乘客的不当行为。通报中避重就轻的表述方式,不仅无法平息舆论,反而加剧了公众对乘客的负面评价甚至攻击,导致事态进一步发酵。


而针对乘客指出司机车牌与平台显示不一致的问题,嘀嗒出行却未在说明中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到平台管理的合规性以及用户安全保障,理应成为平台回应的重点之一。然而,平台对此只字未提,显然有失公允。


警方通报

最终,公安机关的通报厘清了事件的责任归属,涉事司机受到行政处罚。通报称,公安机关已对涉事司机李某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依法作出罚款并予以记分;对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通报给此次顺风车司乘纠纷暂时画下一个句号。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的平台管理短板与应对不力,仍为嘀嗒出行等网约车平台敲响了警钟。作为公众信赖的平台,嘀嗒出行不仅应在事后采取补救措施,更需在制度完善与责任落实上深思改进,以真正实现对用户安全和权益的保障。





行业生态失衡 网约车司机承压


在此次事件中,司机的不当行为固然应受到谴责与处罚,但也应看到,司机不当行为的发生与行业生态的现状密切相关。此次纠纷事件中,也存在从人文关怀角度为违法司机“叫屈”的声音。


网约车行业的服务模式中,司机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方面,乘客对司机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收入与接单机会,使得司机在服务过程中不得不承受额外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平台在处理纠纷时,通常更倾向于将乘客权益置于首位,而对司机的权益保护不足。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使得司机在面对冲突时更容易产生对抗情绪,从而导致矛盾升级。



首先,司机群体普遍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但收入却难以匹配其付出。




再加上平台抽成比例较高、油价上涨、车辆维护成本增加等因素,司机的实际收入进一步被压缩。在此次事件中,涉事司机因家人病情需要中途取物,却未能与乘客有效沟通,最终引发冲突。这一行为的背后,或许正反映了司机对时间与成本的高度敏感,以及在多重压力下情绪管理的失控。平台若仅通过高压管理手段约束司机行为,忽视其生活需求与心理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服务质量,也无法真正保障乘客的安全与满意度。



其次,社会舆论对司机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近年来,部分网约车司机因安全事件或卫生环境问题被贴上了“不可靠”“不洁净”等标签,且公众对司机群体的个人素质等也存在一定偏见。这种舆论环境不仅影响了司机的职业认同感,也加剧了其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工作中的矛盾时更容易产生过激反应。在此次事件中,公众舆论同时出现了对乘客网暴和对司机“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呼吁,这种两极化的讨论背后,折射出社会对司机群体的复杂态度。如何消除偏见、建立相互理解与尊重,是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平台角度来看

应当通过合理的抽成比例、完善的福利保障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手段,缓解司机的经济压力与心理负担。同时,平台在处理纠纷时需要更加公平透明,兼顾司乘双方的合法权益。


从社会角度来看

公众需要摒弃对司机群体的偏见,更多关注其生存现状与心理健康。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也应更加客观,避免以偏概全或过度渲染,导致舆论对司机群体的污名化。


从政府角度来看

应加强对网约车行业的监管,推动制定更合理的行业规范,保障司机与乘客的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平台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司机提供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支持,帮助提升职业素养与心理韧性。





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司机与乘客两端的平衡与和谐。作为行业的重要一环,司机群体的生存状况不仅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更关系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事件也提醒广大乘客,在追求便利与效率的同时,也应关注服务提供者的权益与尊严。唯有通过多方协作,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友好的行业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网约车行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武汉人民在线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衍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