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地下,各类管线交错纵横,总长超过3000公里。”在金州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进场协调会上,城建部门给出一组数据。“在这样的地下空间施工,比走‘华容道’还难!”项目经理方国刚不由感叹道。
二航局投资建设的金州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是大连市规模最大的城市排水改造工程,施工任务是对有1000多年历史的金州古城改扩建和新建约120公里地下管网,使原本“同流合污”的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实现达标排放。
为了保障重力流管线安全高效穿越地下“管线丛林”,项目部结合物探地勘情况,决定采用“地面开挖下管和地下挖孔穿管”的多元施工方法。然而,老城区紧邻渤海,地下水位高、潮汐活动频繁,且大部分区域填海而建,地质复杂,是管道敷设的险峻“关隘”。
按照设计要求,新建管线埋深在1.5米至6米之间。方国刚在进行现场踏查时发现,多个地面开挖工段仅挖深50厘米左右时便有地下水渗出,导致周边土石遇水塌陷。做好地下既有管线支护工作是当务之急。
“可以在管线下方放置槽钢进行支护。”在技术研讨会上有人提议。“这不适用于交通干线、人群密集的工段。”项目总工程师刘传勇补充说道,“可否借鉴修车用的液压千斤顶原理,利用压强和面积差增大力量顶起重物,制作一套在较小空间下便于操作的支撑装置。”与会人员一致赞同。
按照这一思路,项目部组建攻坚小组全力展开研发。最终,一种“移动式液压管线支撑保护装置”应运而生。其形酷似带轮子的衣帽架,由边长1.5米的方形底板、高1米的脚踏增压杆和4根支撑钢架组成。使用时,仅需将装置吊至挖好的地基上,通过调节增压杆,将负责承重的支撑钢架升至既有管线下方,实现对管线的稳定支护。
经过应用,该装置适用于1米以下各类管径,每个作业面仅需2台便可满足需求。考虑到海水侵蚀影响和检修维护需要,刘传勇通过镀硬铬处理、更换可拆卸结构等举措,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复杂多变的地下环境给地下挖孔的精度带来巨大挑战。“孔径超出限差5厘米,暂停施工。”工程部部长张以诺在解放路的水平定向钻挖孔施工现场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报。项目部闻讯迅速展开现场复勘等工作,及时找到症结所在。原来,该工段处于不均匀岩层,钻头“欺软怕硬”,在遇到岩石后偏离了预定路径。
项目共有30多处同类工段,只有找到“万全之策”,才能保证进度和质量。“可以分段钻进,便于控制精度。”张以诺提议逐段击破。“针对中硬质岩层、软弱岩层不同需求,要注意调节泥浆配比和稠度。”方国刚补充道。根据现场试验,一套“提高不均匀岩层定向钻施工精度”的作业指导书在各工段应用,对路径选取、泥浆配比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细化升级。“应用后,地下挖孔工段标高误差由25厘米降至13厘米以下,累计节省施工费用600余万元。”方国刚自豪地说道。
10月17日,经过4年多建设,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建成投用。如今,金州古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雨污水,在崭新管线的包裹中快速穿越“华容道”,分流而下,净水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