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导体行业联盟
半导体行业联盟(icunion)属半导体产业链俱乐部, 分享半导体行业资讯动态,半导体企业名录,半导体行业协会报告,半导体行业论坛研究报告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Fweek维科网  ·  CEO换帅!又一光伏龙头重大人事变动 ·  昨天  
低维 昂维  ·  Nat. ... ·  2 天前  
低维 昂维  ·  Nat. ... ·  2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特朗普!史上最强硬投资政策! ·  2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任正非告诉总书记:缺芯少魂已减弱 ·  2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国资委发声!事关AI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导体行业联盟

中国AI江湖:「清华系VS浙大系」!恩怨情仇、终极对决?

半导体行业联盟  · 公众号  · 半导体  · 2025-02-24 19:40

正文

在当下AI蓬勃发展的时代,清华和浙大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清华凭借“姚班”“智班”在通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突破,浙大致力于“学科交叉+场景驱动”,推动AI在垂直领域落地。


清华系和浙大系的AI创业公司在市场上成绩斐然,这不禁让人思考:中国AI竞争,是否就是“清华系VS浙大系”?


2月22日出版的《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发文关注浙大创新创业造就创新人才。 文章发问:为什么是浙大?创新人才需要什么?创新生态需要什么?同样引发广泛关注。

image.png

一、AI浪潮:清华与浙大势力
在当下的AI浪潮中,清华和浙大的校友表现格外亮眼。从创业公司来看,2024年国内AI创业公司历经“百模大战”后形成“6+2”的头部格局,其中月之暗面杨植麟、智谱AI张鹏、百川智能王小川毕业于清华,面壁智能创始人刘知远是清华副教授;而“杭州六小龙”大多与浙大有紧密联系,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本硕都是浙大,群核科技黄晓煌、陈航出自浙大竺院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和李超也毕业于浙大。
从学术研究角度,在2024全球生成式AI专利数据分布图中,新增专利数最多的学术机构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紧随中国科学院之后。在各类AI相关的高校排名榜单中,清华和浙大也总是名列前茅。这一系列现象,让清华系和浙大系在AI竞争中成为引人注目的两大力量。

2024年浙大和清华的新增生成式AI专利数居高校前列

二、清华与浙大在AI领域的独特优势
清华模式依托“姚班”“智班”等顶级实验室,聚焦通用人工智能(AGI)底层技术突破。计算机系、自动化系、交叉信息研究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大语言模型、强化学习、芯片架构等领域成果显著。清华学生本就是“高考优选”,姚班学生更是“清华严选”,能进入姚班的学生,国内国际奥赛金牌几乎是标配,含状元量极高。他们在大二大三时可能就已加入新一代AI芯片研究的国家课题,为底层技术的突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浙大则以竺可桢实验班为核心,强调“学科交叉+场景驱动”。计算机学院联合医学院、管理学院,推动AI在医疗影像、金融科技等垂直领域快速落地。浙大对人才成长环境建设十分看重,从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支撑保障三个方面构建起创新引领的创业教育体系。超过80%的本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研究,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的机器人之旅,就源于本科期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这种创新实践教育不断传承。

三、清华系与浙大系在AI领域的竞争
在学术研究方面,清华系和浙大系的AI创业者在一些关键技术点上展开竞争。如梁文锋和杨植麟论文“撞车”,前者发论文关注原生稀疏注意力(NSA),后者提出块注意力混合(MoBA)新方法,二者都直指算法优化,引发业内热议。在模型发布上,DeepSeek跟月之暗面几乎同步(前后相隔仅2小时)发布了比肩OpenAI o1的新模型,分别是DeepSeek-R1和Kimi k1.5 ,展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
在市场竞争上,不同系的AI创业公司在产品和服务上各展身手。例如在智能语音市场、图像识别市场等细分领域,来自清华系和浙大系的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以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来吸引客户,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四、清华系与浙大系在AI领域的合作可能
虽然清华系和浙大系在AI领域存在竞争,但合作的空间也十分广阔。在技术研发上,双方可以共享资源。比如在数据资源方面,双方可以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不同系的研究团队可以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获取所需数据,加速研究进程;在算力资源上,共同投资建设算力中心,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算力的利用效率。
在人才培养上,双方可以开展交流活动。举办联合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AI领域的顶尖学者,清华和浙大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组织学生交换项目,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中锻炼,拓宽视野,培养更全面的AI人才。

五、对中国AI竞争格局的未来展望
清华系和浙大系在AI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着中国AI产业的发展。但中国AI竞争不应仅仅局限于“清华系VS浙大系”,中国还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
AI领域发力。北大走出了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小冰公司CEO李笛等AI企业掌舵者;上海交大、中科大、南大等高校在AI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上也有出色表现。

网友整理出的「计算机四大王牌班」
未来,中国AI产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需要整合各方力量。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政府也应出台更多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的AI产业发展环境。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中国AI产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六、对中国AI公司:清华系VS浙大系


清华系AI公司
1. 无问芯穹:由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发起,团队生根于清华nics-efc实验室 。成立1年零4个月已累计融资近10亿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致力于成为大模型时代的算力运营商,提出“芯片算力×优化系数(软硬协同)×集群规模(多元异构)=AI模型算力”公式,在软硬件联合优化和多元异构算力适配方面成果显著。
2. 智谱AI:公司掌舵者毕业于清华,在AI领域头部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大语言模型等方面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毕业于清华,发布的Kimi k1.5模型在长思考模式下,是全球唯一在OpenAI之外实现O1级别多模态推理性能的模型,在学术研究和模型开发上成绩突出,与其他AI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展开竞争。
4. 百川智能:王小川毕业于清华并创立百川智能,在大模型赛道积极布局,致力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AI产品,推动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