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玉衡艺术中心于9月16日举办了展览“空 远——沈勤的空间”。展览由冀少峰担任学术主持,展出了艺术家的绘画及摄影作品共计30余件。沈
勤在“’85新
潮”时就
被誉为水墨革新的代表,其旧作直到今天仍令人赞叹。几十年来,远离艺术圈、隐居生活和创作的他,用自己独特的水墨艺术不断描绘出新的境界。
一首空远的水墨诗
沈勤先生的水墨,变幻而统一,鲜润而透亮,层次分明而不单调。如此的墨法需要极为平静的心气,像参禅一样。看这样的画,能令浮躁的心从浮华俗世一下拽回到平静的时空,这就是沈勤的水墨世界。
沈勤《仿宋山水》,纸本水墨,92
×
179cm,2017年
“’85新
潮”时期,
艺术家沈勤
因其绘画创作的突出表现,被誉为水墨革新的代表之一。如今,
他的作品受到海内外众多专业收藏家的青睐,被美国布鲁克林美术馆、德国汉堡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竞相收藏。
沈勤,1958年生于南京。
而这位
地地道道的南京人,却
早已远离了南京的艺术环境以及新文人画的同
道们。31年
前,沈勤带着江南的记忆,和妻子来到石家庄这个在当代艺术上平淡无奇,甚至枯燥乏味的城市。对于江南的那份记忆,安慰着他多年以来远离故土以及向往艺术的心灵。
沈勤《村》,纸本水墨,151×398cm,2016年
沈勤是个不喜与人打交道的人,在石家庄的十几年里,他没有酒肉朋友,也不与同城画画的圈子来往。他自己调侃称“这些年一直在吃软饭、带孩子,顺便画些有的没的”。但实际上,
沈勤在石家庄的这些年里,除了画画,别无眷恋。
从作品中足以见得,他全身心地体会沉静,把记忆中的江南酿造成沁人心脾的水墨景致。
沈勤《田》,纸本水墨,33
×
178cm,2017年
沈勤《村001》,纸本水墨,46
×
61cm,2015年
上世纪80年代,沈勤在水墨上做出了罕有的创新。直到今天,当年的早期作品依然令观者眼前一亮。沈勤的水墨人物《师徒对话》,
就属于“’85新潮”
超现实主义风潮的佳作。观者从中能够窥探到来自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与艺术家对中国水墨发展的深度思考。
沈勤《师徒对话》,纸本设色,124×151.5cm,1985年
今天的沈勤再回忆起80年代的那些作品时,认为那是自己不可复刻的创作年代。早年间,江苏省国画院藏有很多进口西方艺术画册,而沈勤是当时极少的热衷阅读此类画册的青年艺术家。当时,他在那些外来的图书资源中看到了许多新鲜的艺术理念,被西方超现实主义深深地吸引着。
沈勤《浮》,纸本设色,127×187.5cm,1985年
实际上,超现实主义对当时中国艺术家们的影响极为广泛。沈勤现在回想更觉得当时那种影响也许更多来自于误读,但却无比重要。当年准备“89大展
”
的时候,栗宪庭(中国当代艺术教父)在中国各地访问艺术家,希望看到属于中国的新艺术思路,沈勤的水墨让他眼前一亮。
沈勤《地平线·椅子》,纸本设色,145×100cm,1985年
1989年和1993年,
栗宪庭曾
选择了沈勤的抽象水墨画参加他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水墨展
”
和“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
”,这两次展览对于当时已经常住石家庄的沈勤来说意义深远。
沈勤《黑白·山》,纸本设色,176×280cm,1985年
栗宪庭曾这样评价沈勤的水墨艺术:“
借西方抽象艺术之技法,却不落入西方艺术之窠臼;转换中国传统之境界,却不因袭中国传统笔墨之程式,我以为这是沈勤这批抽象水墨画的价值所在。
”
沈勤《仿倪云林画意》,纸本水墨,139×272cm,2015年
参加完“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
”之后,沈勤从此隐居石家庄。直到
2006年前后,艺术市场最火爆的那几年,沈勤才与
新北京画廊
签约。曾
经“’85新潮”中
水墨革新的代表艺术家,终于重新以一位“
新人”的身份再次登场。
沈勤《山水》,纸本设色,40
×
143cm,2017年
虽然在
签约三年后画廊就关闭了,但沈勤依旧继续着自己的创作。这些作品后来参加了吕澎策展的“改造历史”大展,也就是又到了2010年,沈勤才开始再一次正式参加展览,这是属于他的慢时代。
然而性格独特的沈勤却觉得,最好玩儿的还是80年代。他回忆道,“作品不卖,有时送给朋友。
大家互相欣赏,因欣赏而交流艺术,相比后来金钱参与到艺术中要好玩多了。
”
沈勤《仿宋山水》,纸本水墨,175×86cm,2017年
这样不羁又平和的性格也一直滋养着他的艺术,在沈勤的视觉表达中,有一种空灵的诗性空间和出世之感。
东方的审美、镜头感的构图以及虚薄的明暗效果,都能令观者醉于其中。并且这般东方艺术语境背后,实际还带有与西方超现实主义的深度对话,这也是一直以来沈勤的水墨革新的脉络所在。
沈勤《村004》,纸本水墨,138×27cm,2015年
隐居多年的沈勤赋予了喧闹都市一份难得的空远静谧,用悠然的心境创作和生活,也通过艺术将观者也带入到他的空寂之境。这是多年以来艺术家精神的升华,一种自我的心灵体验和视觉经验的融合。上海玉衡艺术中心创始人王刚坦言,沈勤是他挖到的一块宝,
“无论是技艺还是品行,沈勤都堪称典范”。
“空 远 沈勤的空间”展览现场
艺术家沈勤
与《时尚芭莎》艺术部倾情分享,讲述隐居多年的心境,以及关于水墨的人生思考。
沈勤摄影作品
芭莎:
你曾在石家庄隐居多年,这期间的创作状态如何?在石家庄时你的画卖得好吗?
沈勤:
我在石家庄的生活很平静,每天差不多就是钓鱼、做饭和画画。水墨特别需要量,有了量才会出现各种微妙的水墨变化,不是一两张能达到的。但
在石家庄,有19年我差不多一张画也没卖,有些藏家无趣的要求我很难苟同,所以就直接拒绝。
沈勤《田》,纸本设色,174×47cm,2016年
我这个人特别怕受辱,饿死事小,受辱事大。虽然石家庄缺少艺术市场,但我一直在画画,所以
这一时期是不可或缺的。中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最火爆的阶段,发展状态存在畸形。离热闹远一点,未必不是好事。
“空 远 沈勤的空间”展览现场
芭莎:
多年来不靠作品,凭借什么
谋生呢?
沈勤:
在创作之余,
我做过广告策划。
嘉士伯啤酒广告是我做的最后一个广告,当时陈凯歌出了一个创意,我出了一个,最后嘉士伯用了我的。钱够生活就好,就能继续创作。除此之外,我也做过平面设计和电影美工,这些经历对后来的创作都影响很大。
沈勤摄影作品
芭莎:
从事电影美工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沈勤:
在拍电影的经历中,我认识到光线的重要性。从几次电影的拍摄中,我明白电影的画面就是依靠光线来统一,现场所有东西再混乱都没关系,只要光线一进来就都能统一在一起。我从中明白了很多,也逐渐运用到了自己的水墨创作中。
沈勤摄影作品
芭莎:
在你的诸多作品中,许多层次透出一种神圣感,你对此有何思考?
沈勤:
绘画在失去绝对的宗教作用以后,就成为了表达和抒发个人的途径。
艺术家不过是要通过艺术来修行的人,这种神圣感是伴随始终的。
比如在一个
漆黑的展览空间,作品周围透出光,像教堂一样。观者被光所吸引,从而接近我的作品,这种感觉是很好的。
沈勤《村》,纸本水墨,41×136cm,2015年
芭莎:
你的水墨仿佛照见着“米氏云山”,宋代山水吸引你的特质是什么?
沈勤:
宋代的山水画,去除了唐代的色彩,因为重彩对于宋的凄婉情调太不和谐。而西域传入的晕染画法,在丝织的绢上可以轻易地营造出一个诗的空间,一个单色的、灵魂可以自由出入的世界。这是中国绘画在精神上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只有宋的山水画可以通过你的双眼直入你的心灵,而不用转换成文学的诗词。这是中国美术史上惟一通过绘画而洞见画家精神的时代。
沈勤《高山流水003》,纸本设色,179
×
98cm,2017年
芭莎:
将高纯度的色彩置于水墨中,视觉得到极大满足之余,背后的探索更多在于哪方面?
沈勤:
我一般会将颜色与墨色分开创作。因为在生宣上,色彩往往只能减分,不可能加分;而在油画布上,色彩会表现得很完美。实际上我也在找寻更多的可能性,画水墨烦了我就会画纯色的。我喜欢用透明度高、饱和性强的色彩,目前我常用的几种色:朱红、
石绿、石青,也都是
宋代的颜色。
沈勤《高山流水001》,纸本设色,179×97cm,2017年
芭莎:
你携传统材料进入当代艺术时,有哪些发现?
沈勤:
早期我在熟宣上创作,发现其实熟宣很接近西方蛋彩画的绘画质感。今年,我去
佛罗伦萨
的博物馆参观时还感叹那的作品像极了咱们的新工笔。拉斐尔以及更早的画作都用的是勾线染色,基本与工笔差不多。
沈勤《园004》,纸本水墨,138×68cm,2015年
芭莎:
从
早年“’85新潮”水墨革
新的代表之一到今天,你对水墨有何感悟?
沈勤:
水墨的创作纯粹是经验性的。首先创作要有量,有了量的基础才会有变化,如果一年就画十张,怎么都不可能出好作品。
水墨是要把性子压得、磨得光光的,一点火气都没有。一有火气,水墨中带有的灵性就会受影响,会浮躁。
沈勤《园》,纸本水墨,138
×
68cm,2015年
我越发感受到水墨会选择在生活中真正沉淀下来的人,仿佛要是45岁以后的人才更能体会到水墨的真谛,水墨也更需要一颗沉静洗练过的心来传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