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专注大趋势,不负好时代。
回来了。
暂停了一周没有发文章。市场还算不错,全周沪深300指数上涨1.71%,创业板指数上涨4.27%。上周日奶爸请大家对指数不用担心,看来没有放空炮。
同时,也应了我以前说过的一句话:
市场不用盯那么紧没关系的。
昨天,奇哥在北京路演介绍我们的基金产品,我作陪。他在会场内站着讲,我在会场外和个别溜达出来的投资人朋友聊天,单独交流。
我说,
投资这个事,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对方向的选择,或者说对趋势的判断。
我们很多人的财富积累,当然与个人努力紧密相关,但更多却可能是时代赋予的,或者被动获得的。
比如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也很勤奋,还比我们更节俭,但积累财富就没我们容易。而我们的一些同龄人,2000年前后大学毕业的那一批,如果进入互联网、IT相关行业,赚钱就总体上比其他行业容易。
过去20年,拉开人们财富差距的有个大东西,就是房子。最大的分水岭,是有没有买房。至于买得早点晚点、大点小点,以及贷款比例高点低点等等,无非最后赚多赚少的区别。
但是,如果买或者没买,是可能带来阶层区别的。因为一线城市的正常工薪家庭,过去15年能积蓄150-200万元已经很好,可这个金额,远不如一套普通住宅上涨的钱。你不能说他这些年不努力、不节俭,但他却距离拥有自己的房子反而越来越远。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你说那些买了房子的人一定远见很多、聪明很多吗?也不见得。有时候就是结婚成家、工作变动等刚好需要了,或者仅仅一念之差的事情,然后被动拥有了一大笔资产。
那么,
接下来10年、20年,我们最应该提防的是,股市会不会成为拉开人们财富差距的那个大东西。
这是很有可能的。
美国人,很多家庭资产都配置在股市里。他们不是自己亲自去炒股票,而是借道基金等工具。
然后,自2008年底以来,美股标普500指数从900点涨到3600点,12年间翻了4倍,复合年化收益大约12%。这个过程中,没有余钱进行投资的家庭,与有钱人的差距,被进一步大幅拉开。
我自己有一次被触动的切身经历。
去年初,奇哥要求我们几位合伙人,大比例跟投公司基金产品,意思是卖给别人的产品,必须自己先买。
今年6月,我因为要买学区房,赎回了其中300万。因为是分批跟投的,进入时间有先后,平均投资时间大约一年左右,然后赚了大概60万多一点,折合年化收益率刚好20%差不多。
去年和今年这样的股市年份,年赚20%非常普通。但是,赚了60万这个绝对金额,还是让我愣了很久。
你想啊,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一般人工作8年、10年,薪水不断上涨,年收入可能30万已经很不错。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职场上年收入30万和100万是两道重要的坎,前者需要是部门负责人或者元老骨干,后者基本需要到大中型公司副总级别。
而我呢?几乎什么都没做,也完全不是什么很夸张的收益,就一年赚了普通精英两年的钱。相当于,这一年家里多了两个30岁左右的“985”在给我做打工人……
“资产增值”和“工作赚钱”,有时真不能并在一起比较。假设本金少点100万、收益低点每年10%,这样每年也有10万元硬梆梆到手,上班存这个钱也要费不少力气和时间。
中国股市接下来,有长期走牛的可能性。原因以前分析过:一是利率不断下行,会让企业发展资金成本降低,并让更多资金因为不满足银行存款和国债利率的收入而流到投资领域来;二是国家经济总量不断增大,那么股市体量跟随同步发展也很正常;三是上面不断推出改革开放措施,严管上市公司,推行注册制,引入外资等,只要是这种真正的改革开放,大概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市变更好……
另外,从技术角度看。2016年初以来,上证50指数其实就一路震荡往上,将近5年,前不久还超越了2015年大牛市的重要高点;2018年底以来,创业板指数等小指数一路反弹,至今也两年没有出现过新低。这很清晰说明,A股已经正处于一轮大周期的上涨趋势中。我比较敏锐发现了这一点,去年年中就坚定鼓励大家:要有信心,上证指数2440点可能再也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