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的困惑
以政治学的思维,看待困惑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DeepSeek成了“老中医”?AI能看病但 ... ·  昨天  
求是网  ·  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 ·  昨天  
CHINADAILY  ·  跑鞋,是越贵越好吗? ·  2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方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阶 ... ·  3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双语】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 MFA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的困惑

什么是战略缓冲区? ——以国家中心主义为视角 | 你身边的政治学Siri

政治学的困惑  · 公众号  ·  · 2024-06-08 20:06

正文

春秋战国,纵横捭阖,唇亡齿寒的虞国与虢国互为依赖抵御着晋国的威胁,晋国以酒色迷惑虞国国君,借道虞国攻打虢国,但没想到晋国的军队反过头来把虞国也接着拿下,这就是“唇亡齿寒”的成语由来。



概念:大国博弈的筹码之争

缓冲区(buffer zone)的概念来源于地缘政治学,指在保障该地名义上政治自治或独立的前提条件下,两国之间以第三国或其中一国的一定区域,作为缓和两国之间发生摩擦的区域。 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保持其真正独立性。而进一步延伸的战略缓冲区(strategic buffer zone)是根据对国家的重要性程度而区分的。 建立战略缓冲区行为的本质是一种战略行为而非策略行为,战略缓冲区强烈地影响一国安全以及其战略的制定,因此绝不能牺牲,只能将其纳入本国领土或进入己方阵营。


以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建立战略缓冲区是大国对自身国家安全感的空间保障,同时也间接或直接造成小国在其间夹缝求生的生存现状。尽管军事科技手段已迅速发展,现代战争能迅速即时的对目标进行多维度的广泛打击,高度自动化武器装备能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迅速入侵,战略缓冲区在迅速立体的现代战争技术推进之下似乎失去其过去“缓冲”的原本意义, 但究其本质而言,只要国际关系中大小强弱国家权力的对比依然存在,以我者与他者建构起来的国家中心主义必定会仍然延续建立战略缓冲区的国家战略。


这其中,大国出于自身安全空间需要将小国的国土面积作为防线,导致小国的利益被大国裹挟。以现实主义和权力政治学为出发点, 国家权力的大小永远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大国与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塑造着地缘政治,也昭示了战略缓冲区的必然存在,为国际关系的博弈提供着筹码与舞台。



事例:二战波兰的历史教训

以在二战中被德苏视为战略缓冲区的波兰为例。 1939年波兰战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波苏三国关系的拉扯牵动着波兰战局的行进。波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成为民族国家,西面与德国有“走廊地区”割地纠葛,东面因德苏关系有《拉巴洛条约》为友好关系而互不信任,因受德国与苏联从一战与内战恢复的强权威胁,遂寻求英法两国协助保障其安全。希特勒上台后打响了意识形态之战,纳粹主义向东方扩张的“生存空间”理念的好战倾向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使三国开始剧烈博弈,波兰受到纳粹威胁后先是偏向苏联,后在纳粹吸纳下亲德,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再因拒绝接受军事联盟让渡主权的前提条件而被希特勒入侵,最终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之下被德苏瓜分。


可以看到,波兰作为苏德之间的缓冲地带,成为二战交战主要三方博弈的场地。最终波兰战役展现给我们的是德苏瓜分波兰这个东欧最大国作为缓冲区和跳板,双方都想要争取更多的中间地带以迎接接下来整个世界都被卷入战场的世界大战。波兰请求过英法的帮助,但除外交方面的支持之外无任何实质性行为。英法本意将东欧国家作为缓冲地带隔开德国和苏联,企图“祸水东引”以保护西欧,但因其对小国的利益采取绥靖政策,闪击波兰间接导致法国沦陷,企图落空。 综上可以看出,波兰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分别充当了纳粹德国、苏联,以及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战略缓冲区。


波兰战役的历史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出战略缓冲区对于大国的制衡尤为重要,一方面因其政治保有一定独立性而参与博弈成为外交斗争的砝码,另一方面因其地理空间又可以作为军事斗争的缓冲地带。



结语:战略缓冲区在当代

的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