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赵俊曈对地理的热爱,通过努力考入南京大学经济管理试验班,最终通过二次选拔进入大气科学拔尖班的故事。文章涵盖了他对地理的热爱、追梦过程中的曲折、对梦想的坚定以及未来的展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赵俊曈的地理热爱与南大结缘
赵俊曈因对地理的热爱与南大结缘,受到高中地理老师的激励,将南京大学的大气专业作为目标。他对极端天气现象感兴趣,希望未来从事灾害性天气研究与监测预报事业。
关键观点2: 追梦过程中的曲折
赵俊曈在高三时遇到挫折,但通过图书馆自习、网上答疑等方式努力提升成绩。他对答题准确度要求提高,做题状态和效率也有明显提升。
关键观点3: 赵俊曈的二次选拔与圆梦
赵俊曈通过二次选拔进入大气科学拔尖班,离梦想又近了一步。他在高考中的表现优秀,达到了南大和其他几所学校的分数线,最终选择南大并可能通过转专业实现自己的大气科学研究梦想。
关键观点4: 对未来的展望
赵俊曈对未来在南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期待,并坚定自己从事大气科学研究与监测预报事业的信念。他将在南大的土壤里努力让自己的理想开花结果,成为未来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正文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英才辈出,汇聚南雍
2024级小蓝鲸即将向南而至
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怀揣对一切未知的好奇与向往
他们心怀“ai”,奔赴未来
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奋进路上
推开通往新旅程的大门
让我们共同倾听——
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录取于经济管理试验班
通过二次选拔
进入
大气科学拔尖班
的小蓝鲸
赵俊曈
的“新声”
与南大的结缘,是因为我的高中地理老师。她曾说:“地理学习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应付考试。
当你在某个瞬间观察到的地理现象与曾经学过的知识‘一拍即合’时,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地理人可以说是对我们这个星球了解最多的群体,
我们也因学习地理更加热爱我们的星球。
”2023年6月底,北京连续3天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打破了历史记录。每当出现我感兴趣的地理现象时,我总会和她展开热烈的讨论。而这一次当我向她询问极端天气背后的原理时,
她鼓励我未来自己去探寻——
从2021年的“7·20”郑州特大暴雨,到2022年长江流域百年难遇的大旱,再到去年我的家乡北京遭遇罕见的洪水袭击,极端天气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袭击着我们的家园。这或许不是偶然,而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的某种必然。从小对各种地理现象感兴趣的我,眼看着变化无常的大气与无数人们因自然灾害遭受的苦难,
萌生了未来从事灾害性天气研究与监测预报事业的想法。
有了地理老师的激励,我便
将南京大学的大气专业作为我高中奋斗的目标。
或许你会疑问,为什么我在报考时没有直接选择大气科学专业呢?今年“物化捆绑”政策首次出台,我因未选考化学,无法在志愿填报时将大气科学直接选作我的第一专业。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我仔细地阅读了南京大学的招生宣传,
了解了无文理科门槛的“二次选拔”机制和灵活自由的“转出不受限”转专业政策,
感到振奋不已。
南大“100%自由发展”的理念为我的理想敞开了一扇门,待我付出自己的努力后登堂入室。
有了梦想的指引,我的奋斗历程充满动力、干劲儿十足。
然而,不同于高一、高二的一帆风顺,高三时的我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里,我在年级中退步了20名以上,曾经觉得触手可及的南大,也在那时顿感遥远了不少。
因此,我决定在寒假前往图书馆自习,提升自己的专注度。曾经不怎么爱答疑的我,也开始在网上“缠”着老师问问题。我对答题准确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做题状态和效率也有了明显提升。第二学期,我的成绩渐渐有了进步,一二模稳定在年级的前十五名——这是差不多能上南大的水平。但我的心里始终有几分忐忑——常常做不出来的数学题,偶尔写崩的作文,这些情景,要是在高考考场出现怎么办?
就这样,我走进了高考考场。最后一门考试是我最热爱的地理,
我在答题时倾注了十八年人生中对地球和身边地理事物的无限热忱。
铃声打响,我仍然意犹未尽,沉浸在刚才试卷的纵情驰骋中。
赵俊曈在毕业典礼上
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我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达到了南大、人大等几所学校的分数线。
其中,地理考试取得了赋分100分的好成绩。
我很快与南大的北京招生组取得了联系。
老师和学长学姐们待我十分热情,认真解答我有关拔尖计划和转专业的问题,令我深受触动。
为了方便后续交流,几位老师和一位大气科学的学姐与我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聊;大气科学专业的漏老师还在晚上专门帮我咨询了大气学院转专业的具体要求。第二天回学校参加志愿填报指导,我惊喜地在南京大学的摊位中发现了她的身影。她热情地告诉我,如果肯付出努力,转专业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报考专业时选择经济管理试验班,直接修读专业内的微积分(第一层次),在选课时设置转专业意向,并额外修读《普通物理学》即可符合转专业条件,即使和本专业课程冲突,也可以申请“免修不免考”,让我最大程度上得以兼顾。那时的我有些感动,
南大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录如所愿”“学如所愿”是这所学校对每一位“小蓝鲸”的真切盼望。
先进入南大再转专业的“曲线救国”之路,尽管希望与风险、挑战并存,但我愿意为了梦想再“搏”一次。
南大的梦圆并不是结束,而是崭新的开始。
这个暑假我没有尽情放松,而是开始提前阅读大气科学专业相关的书籍,观看互联网上的科普视频与基础的入门课程,认真准备开学时即将到来的大气科学拔尖计划面试。即便未能通过,我也不会气馁,我将认真修读微积分和普通物理等相关课程,在大一下学期继续争取转专业的机会。
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未来四年的“第二家乡”南京正在被强劲的副热带高压控制,连续几日突破40°C大关,这或许是极端高温天气近在身边的真实写照。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将来从事大气科学研究与监测预报事业的信念,
愿在南大深厚的土壤里,我的理想得以开花结果;愿成为优秀的气象人,成为未来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