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美国是个典型社区化生存的国家
美国社区银行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模式,中国显然缺乏社区银行生存的基础,两者的社会文化截然不同,是很难简单复制。所以,
我对民生搞社区银行基本上是宣判死刑的,不可能会成功。
美国总体而言国土面积是跟中国雷同,但是可居住面积是中国三倍以上,而美国人口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则意味着人均实际可居住面积是中国的十二倍,所以你会发现美国是真正的地大物博,美国同时又是典型的移民国家,所以
美国人的生存状态是社区化生存
,不同人口族群在美国都是分开来居住的,亚裔、非裔、白人等等都是分开居住,两三百户人口一个社区,分散在城市各个位置。
人口密度也很低
,像洛杉矶几百万人口就是西部第一大城市了,旧金山大概也就几十万人口也是西部前几大城市,社区生存是美国的典型居住业态。
所以,很多人到美国去说美国怎么好怎么好,其实看真实的美国你是看不到的,因为你在不同的社区看到的美国是不一样的,一些富人社区就会非常好,祥和宁静。而一些贫民社区可能就完全截然不同,刑事罪高发,警察都不敢轻易进去,许多美国人自己一辈子都未曾去过别的社区,很难把他们一概归纳为美国的整体印象。
在这种社区生存体系下建立起来的社区银行跟中国的社区银行必然是不同概念的,同时加上富国银行铺设社区银行的时候,互联网并不发达很多操作方式还需要线下网点配合,诸多因素在一起成就了富国银行的所谓社区银行模式。
但是中国显然压根不属于这个情况,先不说
互联网高度发达
的情况下,本身很多
线下业务就不需要你去网点操作了
,加上
中国压根不存在社区化生存的状态,中国是典型人口集中的城市化进程的典型
,中国人口大量聚集在西部沿海城市,哪怕一个地级市都是动辄几百万人口。这种情况下,压根无社区可言,那就哪里来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呢,中国只有小区,没有社区。
小区门口早就都是分理处储蓄所遍地了
,比公共厕所还多,哪里还给你机会去铺设社区银行呢?
所以脱离国情照搬照抄的所谓社区银行,我个人感觉必然死路一条。
第二点,美国还是典型的慢生活、低效率国家
总体感觉人家比我们更懂得享受生活,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经济发展近百年社会阶层相对稳固,导致很多人出生就知道自己这辈子的最后会是如何,一个农场主?一个产业工人?一个职员?自我定位很明确,要求也不高,没那么多想法改天换地,所以心态平和。他们崇敬牛逼人物,却也不指望自己成为牛逼人物。
所以这样的社会里往往非常安逸,你会经常可以看见一家人在路边搭帐篷发呆晒太阳,喝咖啡,也喜欢排队,各种排队,如果在中部你会发现很多人一杯啤酒可以从早上太阳升起喝到太阳落下,的确没啥事情好做。而我们无论在那个城市好像都不是,每天醒来都是三座大山压着你,每天逼迫你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不然就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每天各种应酬饭局,恨不得立马改天换地,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最牛逼的人物。
所以在美国我有句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美国是好山好水好无聊,我们是真脏真乱真快活。也充分说明了大家明显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里带来的结果是美国对效率不敏感,而我们对效率要求很高,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
互联网这种明显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工具,在中美之间所引发的关注度和需求度是不一样的,认知也有很大的明显差异
,我曾经就问过我们投资的一个公司的CEO,问他如果有个支付工具去商店里买东西只用手机就可以付钱,几秒钟搞定,你会用么。她想了会跟我说,觉得意义不大。他说美国的信用卡还是非常普及,用信用卡支付用现金支付还是扫码支付,区别并不大。我说至少节省了排队的时间啊,多方便啊。结果她诧异的跟我说,要那么快干什么呢?你那么快付完钱走出去到大街上,还不是也没什么事情做么?我当时想了下也是,本来就没啥事,要那么快干什么呢?所以他们对于提高效率的商业模式并不是很敏感,结合到电商业务来,其实也就能理解。
上面两个原因其实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商业务发展的并不是特别好的核心
,对效率要求不高,所以他们都会自己跑去线下购物,集中采购也好,开车出去买也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哪怕排队买也无所谓,打发时间。第二个就是跟前面说的因为是社区化生存,社区普遍规模不大,导致物流的配送成本就很高,一个社区就几件商品,加上美国极高的人力成本,最后会发现配送费用远高于商品价值,这个就是美国现状,哪里像中国都是小区,一个小区几百件商品,而且小区和小区都很近,山一样的快递过来,单个成本就很低。而美国的社区跟社区都是开车几十分钟的路程,成本极高。所以不容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