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千帆育儿网
上海地区的育儿探讨(包括园托择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千帆育儿网

『经验分享』徐汇世外上岸记之一:学区房和幼儿园

千帆育儿网  · 公众号  · 育儿  · 2018-07-15 16:36

正文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爸爸新上海人,独生儿子,双职工,老人都在老家,双语私立幼儿园,散养两年半,最后俩月自鸡,5月份决定考SW,裸考上岸。


2018年5月20日上午,我接到世外小学的来电,招生老师告知我孩子面试结果优异,请我确认选择境内班还是双语班。我对这个结果成竹在胸,而焦虑的太太在一旁已经激动得快飞起来。接下来我拨通幼儿园园长的电话,第一时间和他分享这个好消息。我们交流良久,一起回忆起三年来的点点滴滴,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耐人寻味。相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我们的付出显得不是那么的艰辛。按照论坛上的标准,我何止不鸡血,简直是佛系。但是在雷老师看来,我们虽然一点儿也不鸡血,却又是很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三年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状况,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一系列的选择让最终的这个结果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他建议我把这段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一来他希望我可以向更多的家长分享自己的经历。在如今这个家长充满焦虑的幼教时代,我们家的故事,也许能给一些家长带来一丝宽慰和启示。另一方面,当孩子长大以后,这段文字将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他有机会了解爸爸妈妈的这一段心路历程,也许能对他建立健康的人生观有所帮助。




第一章

《够得着的,便是最好的安排》



第一节 迁居

2014年秋天,孩子开始在成都老家上托班,机关直属幼儿园,太太的公务员身份拿到了指标。幼儿园很大,硬件不算顶级但是很不错,孩子在里面很开心,也深受老师喜爱。而我结束了在上海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告别服务了近10年的央企,几经折腾,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上海开始新的事业。追太太的时候她对我说“不回成都就免谈”,当初我信誓旦旦的承诺,最终变成了她辞去铁饭碗带着儿子来魔都。不管在哪儿,我们仨聚在一起就是家。而促成她放弃原有生活的原因,除了我新的更有前景的工作以外,当然就是看中上海更优质的教育。我是在上海读书生活十几年了,同学朋友一大堆,她是一辈子没离开过成都,来上海就离开了前半生全部的人际圈。所以,她的牺牲要比我大得多,这点我还是很感动的。有一说一,为了儿子好,当妈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一下子两口子从央企、机关两个铁饭碗出来,好多人还是觉得你们胆子好大,后来我觉得一路走来的感受,就是那句老话:“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小的。”

第二节 买房

决定了全家定居上海,第一个需要解决的是儿子的户口。我毕业就取得了上海户口,但是一直放在人才中心,是集体户。集体户口不接受子女投靠,于是我需要先买房,把自己户口转到家里,然后孩子再迁入。父母卖掉了成都的一套房子支持我们做首付,我开始看房。公司在万体馆边上,我面临两个选择:徐汇、闵行。身边大多数人建议我看闵行,单价低一点,一家三口可以住宽敞点。可我租了10年房,养成的习惯就是住在公司边上,而且虽然彼时我对上海的学校情况一无所知,但脑子里一个很朴实的概念就是,徐汇的教育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落伍的,因为浦东、闵行好学校也多的是,可是当时我不懂嘛,懵懵懂懂就决定了在公司附近找房子。


孩子要读书,先看学区房吧。徐汇哪个小学好?高安路一小!跑过去一看,最便宜的100万9平米不能住只挂户口,然后就基本放弃了购买一流公办学区房的念头。够不着的东西,再好也不是我的。对口学校变成了次要条件,总价、房龄、停车是否方便成了主要条件。那段时间我暂住在莘庄,每天走沪闵高架为了躲开最后一段拥堵,我提前从上海南站下来,走南宁路-三江路-龙华西路去公司。因为这样的路线,在过去十几年从没听说过的僻静的南宁路上,我看见一所新崭崭的学校,师三实验。校舍设计得很好,搞建筑设计的同学过来看了一眼就说这个学校设计得不错啊。然后我托人开始打听这个学校,大学同学的太太在徐汇做小学老师,我去请教,人家告诉我“硬件一流,我们都很羡慕”。以前只有初中,刚搞成九年一贯制,小学部是高安路一小托管的。我当时的想法是,新学校,升学口碑肯定是没的,但是政府花钱打造一个硬件条件很好的学校,一定不会把它办成菜小的。那时候附近还正在建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和法院,有当时中环内唯一的公租房,我就觉得给这个区域配套的学校以后会好起来。而且九年一贯制,连初中都解决了,多好啊。

想好这些就不再看别的了,跟中介说就在这个学校边上找房子,可选小区不多,前后两周看了5套房子,最后在离学校一个路口远的地方买了个次新房。房东是交大的老师,我们那一栋楼上楼下都是交大的老师,他们在徐家汇的教职工楼拆掉后返迁过来的。我觉得邻里素质很好(插嘴一句,邻里真的好,现在我们这个楼里两个sw一个sd),看了房10分钟就定下来。到了2014年10月,房子的事儿,就这么定下来。那时候想的就是,孩子上学解决了,从小学到初中,都不用我接送啊,出小区门走200米过一个红绿灯就进学校大门了。虽然不是名校,但是应该也不错,我小时候读个菜小都能考去杨浦区土木工程大学,儿子在这里读书,以后考去圆明园边上也许没啥问题吧。说不定以后还要出国呢,也不用参加高考的。这就是当时我真实的想法,按照现在的标准,猪队友妥妥的,天蓬元帅那个级别的。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套房子的学区属性,我没用上,以后怕是也没机会用了。可我买得还是值,一来我们安下了自己的小家,一家三口在这过得其乐融融。过了一年,房价暴涨了,而且这个小区的学区属性战胜了返迁属性,本来是个价格洼地,一下子被填平了。又过了三年,孩子们中考成绩越发好了,这个问题上,叔叔我当然是由衷地开心的。当初为了凑首付,卖了成都的房,那时候有人劝我别卖,因为成都要暴涨了,事实也真是如此。不过这就是我想说的,在生活面前你永远不可能占齐所有的好处。你最想要的能拿到就很不错了。十全十美固然好,条件不够时次要的东西该舍弃就舍弃。够不上的再美好都不是我的,够得着的,便是最好的安排。我身边有朋友在犹犹豫豫中错过了买房的时机,就是因为想要的太多了,既要学区又要面积还要小区环境。可是买不起的东西,最终都只是一个梦,落袋为安的,就是老天给你的礼物。


这套二梯队公办学区房对我们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有这么套房子保底,后面几年心情就很淡定,没有那种我必须努力考一流民办的压力。这种轻松的心态,让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品性、人际交往、自我管理、游戏精神、兴趣爱好等等方面的培养上面。想想很有趣,因为不想考民办才去关注的这些东西,却在三年后幼升小的关键时刻,成了我们裸考sw的勇气来源。

第三节 落户

2014年10月看好房子,接下来经历的事情有:交钱、找银行办贷款、银行都不贷给我、找中介推荐的银行办贷款、批下来额度比申请的少了几十万、再借钱补首付、过户,前前后后一个多月没了。然后把集体户口转到家里,然后去派出所迁儿子户口。以前我只是了解政策可以转,可并不了解流程要多久。结果虽然一切办理都很顺利,但是当儿子的名字出现在户口簿上面的时候,时间来到了2015年4月,也就是幼儿园报名前1个月。懂行的家长看到这里就知道了,前方高能预警。



第二章

《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第一节 一级、二级和菜场

幼儿园么,图的是快乐的童年,有爱心的老师,在哪儿都是玩,基本条件过得去就行了。几千块的民办幼儿园?没必要没必要。近,一定要近!这是2015年春天我的想法。因为家离公司不远了,对口的幼儿园就在每天去公司的半路上,出门送了孩子再到公司,总共10分钟,多么幸福,哪里是魔都的节奏,是比成都还成都的生活啊。我沉浸在对悠哉悠哉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等着9月份的到来。妈妈了解了上海幼儿园的学费,说怎么这么便宜!成都的公办也是每月千字头的学费,而且公办园极少,大部分孩子读民办园,最差的托儿所也三千多了。上海这里到处都是公办园,一个月才两三百,魔都人民福利太好了呀。

妈妈,终究是妈妈。来了一个月,就研究出来幼儿园分示范园、一级、二级等等,菜场幼儿园这五个字也第一次出现在我耳边。这时候她跟我说:我们对口的是二级的,普普通通。虽然顺路,但是门口完全不能停车,接送的时候还是有点麻烦的。公司楼下不远的地方有个幼儿园,一级的,要是能去那个一级的就好了,每天下午三点半我走路过去接回办公室就行。老婆这么说,那我还是去了解一下吧,一级幼儿园什么概念啊?我跑去请教J哥,一个自己办了十几年国际幼儿园的老大哥,他告诉我:评一级很难的!要求特别多!哦哦哦,那看来差别是蛮大的。我又去网上看了看这个幼儿园介绍,艺术类有特长,接送也着实方便。好吧,想办法看能不能读这里!找人!

找了一个大哥,是家人多年的交情,大哥说没问题,孩子本来户口就在徐汇了,跨两公里读个幼儿园嘛。他没有骗我,去帮我安排了。然而这是2015年,大家有印象么?2015年是龙宝宝上幼儿园的那年,徐汇区因为看中小学资源而提前落户过来的孩子太多,幼儿园一下子变得很紧张,一些家长害怕被TZ挤占名额,拉了横幅把事情搞大上了电视,最后市局发话坚决做到公平公正。我那位大哥,放在以往任何一年都大概率能帮我安排好的,在这一年,要我别着急等等看。期间老婆有些谎,但我没太担心,我觉得托了人就要相信人家,而且人家真是在帮我想办法。就算去不了这个一级园,还有对口的可以读嘛。

到了5月,尘埃落定,想去不对口的那所一级肯定是不行了,更惨的是,因为孩子落户时间太晚,对口幼儿园按照落户时间排序,我这个才落户两个月的娃,也塞不进去了。调剂通知下来:XX托儿所。我去实地看了一眼,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菜场幼儿园,真的就是菜市场边上的幼儿园,这下好,接孩子顺带买菜了。虽然我的性格是随遇而安,但总还是有个底线的:这个地方,我不想去。太太着急了,来上海为了孩子的教育,然后从省级机关幼儿园去菜场托儿所,你这还真是人往高处走啊。

我说别急,我还有B计划。。。。

B计划就是刚才提到的J哥,也是两边家里多年的交情。老婆比较焦虑的时候我一直很淡定,就是想着活人不会被尿憋死,这娃到上海真的没书读了,就去J哥自己的国际幼儿园,还不够好么。打电话过去,J哥用他播音员的语调斯文而严肃地说:哎,你怎么这么大意!这是我第一次在教育上被专业人士批评,也从中得到一个教训:万事不可想当然。不焦虑不等于啥都不准备,到了重要时间点,该搞搞清楚的还是要去搞搞清楚。J哥说我这里你就别来了,太远了,我给你推荐一个地方吧。在南浦大桥下面没多远,你们开车过去还挺方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