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脾气越温和的人,福气越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你从不会知道一朵花的秘密 | 凤凰书社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27 08:08

正文

花朵在偷偷地萌芽,在迅速地、缓慢地生长,在和自然搏斗,在和昆虫战斗。靠自己静止的身躯去构造谎言与合作的世界,在夜晚萌发,在黎明枯萎。在静默中完成交配与生殖,在数不尽年头的演化中有了自己的生存法则,喜怒哀乐……


……而这些秘密,几乎没有人知道。

奥菲利亚葬身满是花朵的清泉

我很喜欢花,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附近有一处温室花棚,冬天,一有空我就会过去,那里温暖并且有厚重细腻的花香味,玫瑰,百合,铃兰,杜鹃,金盏各色花朵在冬天的白雪世界里躲在这个大棚里,像是赶在春天里一样绽放。


但是大棚的天空是苍白的,如果这些花生长在我童年老家的那片花园里,我对它们持有的就不在仅仅是一种作为人类居高临下的欣赏,而是像一个探索自然秘密的幼童那样,被花朵美丽背后的野性的秘密所折服。


小的时候,老家的后院里有一大片野地,里面有各种野草与野花,还有我的奶奶自己种的一片花园,里面是各种好养活的品种花朵。


我那时年幼,身子矮矮的,经常钻到花丛里,去看花将开的样子,经常跑出来之后满身都是花香与花朵花叶的碎片。


人一生最初的经历,会伴随这个人一生。


就像最近在看的美国人文科普作家沙曼·阿普特·萝赛的《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在第一章美的物理中,就提到了她为什么会致力于写作一部讲述花朵秘密的著作。



因为她最初的回忆就和我一般,也是童年穿梭在祖母的花园里,看到一个老人仔细地料理一大片花朵,直到92岁高龄去世之前,都在用花朵供奉自己两个儿子以及丈夫坟前的花朵。


我看到这里突然很感动,一个人用尽一生培育花朵,来献祭自己一生最爱的人们,哪怕他们已经死去多年。


萝赛在书中提到,我们为什么要用花朵奉献给哀伤、生病、以及我们所爱的人呢?花朵从来不代表永恒,它有的仅仅是短暂的生命与刹那的美丽。


但是我想,透过这个老祖母的故事,我们已经得到了答案,所有的厚重与盛大在人类长久的历史中都会化为尘埃,唯有一代又一代美丽短暂但是经久不衰的花朵生命才是最鲜活,最深刻以及最真挚的感召。


毕竟,任何坚固豪华的坟墓都不如一朵细嫩的小花更能给逝者以安慰。


萝赛的《花朵的秘密生命》其本质是一本科普书,虽然名字很是文艺,但是里面的内容是纯粹的科普干货,全书一共分为十六个章节,和最后的注释总则与名词对照表。



每一章的文字都会涉及一个知识点,会围绕这个知识点讲述多种植物,比如:讲述花朵香味的"玫瑰香",讲述花朵交配的"花间情事",讲述植物医疗理疗作用的"植物疗法",讲述植物那些鲜为人知的阴谋诡计的"鬼把戏"等等都是十分精彩的篇章。


每章文字都不长,并且简单好读,适合在大城市的钢筋铁骨中忙碌的人翻看,仿佛能够靠这简短的阅读,飞跃到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世界中。


整本书讲述知识的语言风格,不像是上学时候看过的植物学课本与市面流传的其他科普书那样严谨与说教。


整本书读下来更像是一位温柔美丽的老师,在用自己生动的语言,为你讲述花朵的植物科学知识,在生动流畅的语言中你就能学到几百种花朵以及和花朵共生的动植物的知识。


并且本书散文化的语言氛围又能提升一个人美的感悟能力与诗意的性格,这本书的翻译还获得了翻译类十大好书的奖项,凭借它的语言风格与科普知识已经畅销十六年。


文中的插图用简单的素描将花朵解刨学上最重要的知识点,明显地标注出来,这些插图也是我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这些柔美娟秀的线条,就像是那些中世纪的科学家们,所绘制的草图那样秀美与生动,充满厚重的年代感,又有简单基础的知识在。


但是我看这本书却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因为我从没看一本科普书,看的心有戚戚以及感人肺腑。应该说这本书的翻译也是助力原因之一。


用诗一般的语言将花朵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呈现得好像是人类世界那样的繁复多彩,却又充满了阴谋诡计。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真正建立起了花朵的自然科普与人类最幽微的人性中的某种关联。


我不知道是作者个人强烈的个人意识,还是她无意之间的闲言碎语,但是看完书之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过目难忘,并且思虑甚多。


在第一章"美的物理"中,作者引用了环保人士奥尔多的一段话,解开了我从年幼就有过的疑团:花朵除了它的生物价值之外,它的美对世界究竟有何价值。


更深层次的也可以引申为:一切美而无实用的事物究竟对世界有何贡献?


让我们看下这段文字:


对美的物理研究好像仍停留在黑暗时代。科学家推演着弯曲时空的数学公式,却不曾试着解答美的方程式。谁都知道北方树林在秋天的景象:大地、红枫,加上披肩榛鸡。


用传统物理学的方式来看,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只松鸡只能代表千分之四左右的质量或能量;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


我曾经看着枯萎干燥的花朵化为尘土,它们曾经如此鲜活美丽,在死亡之际能够留下的痕迹却微乎其微。


但是它们的绽放本身就是来自生命演化所赋予的使命,它们完成了作为生物的使命,并且作为最美丽的事物装点过死寂的苍茫世界。


我想这也可以作为人类存在价值的寓言,虽然作为人的生命比花朵的花期长久得多,但是如果跳脱人类的视角,而和时间的无限来比,人的匆匆一生也只是转瞬而逝。


面对我们生命的单薄,我想我们能做的,唯有像花朵一样努力去活着,即使生命艰辛,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照亮一片摇摇晃晃的苍茫世界,并且充满爱与信念。




书中还有一章,是我第一次看书的时候翻到的,是在第九章"旅人"的最后,作者讲了一些通过尸骸中花粉的残留来辨别主人的身份、年代甚至国籍与死亡的原因。


萝赛写到,五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用整朵花来埋葬死者,数万年前的这批人因为喜欢花,并且将花用作祭奠,仿佛一下子将他们拉到了我们的面前。


因为我们也多是爱花之人,这让我们和这只古老的人种建立起了某种灵魂相通的联系,也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曾经的哭泣、爱情、绝望与早已流传丢失的文化。


因为我们现在目所能及的花朵,曾经也是他们欢欣的源泉。



最让我有所触动的是,花粉与尸体的另一个故事,通过尸骸鼻腔里的花粉为三十二具无名的年轻人尸骨找到了故国。


在1994年发现的一座集体坟墓中躺着三十二具无名的尸体,这些年轻人要么是被德国的盖世太保杀害,要么是因为拒绝镇压德国的叛变而被苏联的秘密警察在1953年的6月杀害,但是无论如何这三十二个年轻人是死在了此处,并且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才被发现。


科学家通过他们尸骸鼻腔残留的平车前、青柠以及黑麦的花粉会在六月出现,而确定他们是苏联人,死于1953年。


1953年6月21日,苏联当局派出坦克车镇压东柏林的抗议示威者,那是一段动荡的岁月,三十二个年轻人宝贵的生命在此处流丧,他们即将被祖国的警察杀害,生前留下的生命的唯一踪迹唯有在死亡之前吸进鼻腔的花粉。


就像作者提到瓦霍人相信"花粉道"是连接人与众神的通途那样:


生命之屋中

我漫游在花粉道上

由神云伴随

去往神圣的地方

有神在前引路

有神在后跟随

生命之屋中

我漫游在花粉道上


这些流亡丢失身份的年轻人也通过"花粉道"找到了离别多年的故国。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作者讲了许多植物在治理环境,以及人类医疗中的作用,在全书最后一段中,作者又通过自己奇妙的笔触与感悟,将植物的治疗作用上升到一种抛却物理身体而进入一种灵魂深处的蒙昧状态之中。


也许我们需要脱光衣服,让花瓣撒落肩膀、滑下肚皮、擦过大腿。也许我们需要赤身躺在长满野花的原野。也许我们需要赤裸走过美景。也许我们需要赤裸走过色彩。也许我们需要赤裸走过香气。也许我们应该赤裸走过性与死。也许我们需要感受肌肤上的美。也许我们应该置身无所不在的花丛间,走过花粉道。


我们仍旧闻得到我祖母花园里的香气。我的祖母依然活在这世上。


这是一段很形而上的文字,更是这本书通篇充斥的一种情怀:通过讲述花朵的科普知识,而带领人进入花朵的秘密世界中,而人终将被这片世界所捕获,因为它科普背后的深厚人文中,探讨的是花朵和人都作为生命个体,背后那千丝万缕的共性联系。


而我觉得这恰恰是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好的人文科普书从来不是单纯讲述科学的伟大,而是将科学回归到每个平凡的灵魂之上,注重每个平凡生命在科学中的体验与感悟。



你会从书中介绍的每种花朵中看到人的形象,也能从你接触的人类世界中看到花朵隐藏秘密的掠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生存法则,就像人有不同的人格特质,不仅能懂得科普知识,更能深入地去认识人性。


全书不止一次出现过关于花朵的诗歌,每篇诗都是作者精选引用的,不仅是赞美花朵的美丽,更多的赋予了花朵以神话、变化、灵媒、生命、信念等等深厚而玄妙的主题。


作者的独具匠心为我们带来了这本《花朵的秘密生命》,让我们能有机会可以一窥我们未曾注意却一直静静存在的花朵秘密世界。


而这个世界的答案与疑问,全部融汇在了本书最后一首诗歌当中,也来让我们做结吧:


墙缝里的花啊

我把你拉出缝隙

连根整株地握在手里

小花一朵

然而如果我能知道你是什么

根和整株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我应能明了

上帝为何

人类为何


-丁尼生(LordAlfredTennyson)




好书


荐读



《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

【美】沙曼·阿普特·萝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