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包头晚报  ·  颠覆传统模式!包头这所学校开启AI智能教学 ·  13 小时前  
包头晚报  ·  颠覆传统模式!包头这所学校开启AI智能教学 ·  13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考试通知 ·  昨天  
网信江苏  ·  今天14:00!江苏省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 ... ·  昨天  
长安街知事  ·  75岁姜昆:跟头是翻不动了,但脑子不能老 ·  昨天  
半月谈  ·  品读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书评|“八面玲珑”大唐之国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6-16 17:25

正文

作为伟大的世界性帝国,唐朝的历史记忆和文明遗产常常令千年之后的人们激动不已。书写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描摹帝国璀璨夺目的文化,揭橥世界文明视野中的唐史、唐人、唐风,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学人甘之如饴而“永远在路上”的无悔事业。近年来,随着海量的考古文物和出土文献的重见天日,唐史的书写增加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愈加多姿多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葛承雍著,2018年10月版)一书,并非面面俱到的唐朝通史,而是一部试图从八个不同面相勾勒唐代社会世态万象的作品:雍容华贵的“正面”,精神饱满的“侧面”,珠光宝气的“体面”,醉心文化的“场面”,虔诚忘我的“背影”,佛教信仰的“金面佛面”,物质文明的“别开生面”,还有“千人千面”的“唐人表情包”。通过这部细绎深掘之作的广阔笔触,兼以种类丰富的精美文物图片,唐朝的立体画卷跃然纸上。在历史随意抛撒、史家认真捡拾的现场,我们似乎与“八面玲珑”的大唐之国悠然邂逅。

梳理唐代的大脉络:唐朝的“正面”

作为唐朝最突出向外的“尊贵”一面,作者别出心裁地探讨唐代的综合国力,不仅将唐朝立国以来的内外军事战争重新解读为旨在彻底清除周围诸敌威胁以保卫国家安全与发展,更是将民族融合、万邦来朝的“天下国家”与盛唐气象也归因于这些硬实力(hard power)的基本保障。同时,对外国人和非汉人的包容和吸纳,对外来文明的开放与拥抱,对外部世界多元交流的自信与主动,又展现出唐朝的软实力(soft power)和巧实力(smart power)。作者还以儒释道三教之外,景教、祆教、摩尼教等波斯宗教的流行,绘制唐代多元思想文化的精神地图,试图反驳思想史学者的“盛世的平庸”论断。不止如此,作者笔下7—10世纪的唐朝吸引了邻近民族和各国人士蜂拥而至,不单具有国际交流的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明世界的优越性,即物质生活的富裕,典章制度的完善,中央朝廷的权威,军事实力的威慑,宗教理性的宽容,文学艺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领先,甚至包括服式发型的新潮——这无疑是唐朝最显著的“正面”。

泉州市摩尼教遗迹草庵摩尼教寺。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明教几乎人人皆知,这明教其实就是摩尼教的本土化叫法



透视从国家到基层的社会现象:唐朝的“侧面”

一个多元包容,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伟大国度,它的社会多个侧面是千姿百态的。作者选择了几个有趣的角度,描摹唐代社会的侧影。在对唐代移民与社会变迁特征的探讨中,作者梳理了突厥、吐谷浑、铁勒、粟特、波斯、高丽等边疆内迁的非汉民族以及内地人口的南迁两种移民类型,促成了一种社会变迁的浪潮:国际区际族际之间的人口迁移改写了唐代人口格局,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开发,达成人群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保留下来的唐代胡旋舞

唐朝的这一社会面相并非社会特征取代轮替,而是集多种文明之长创新圆融,展现于广阔的社会领域,恰好印证了陈寅恪所说的“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而在民众的社会心理内化追寻中,作者又选取民谣俗语做出填白性研究,剖析唐人藏在这些俚语俗谚之下的动荡感、危机感、恐惧感、变革感、大治感等种种心理态势,而其中除却情绪喜恶的感性层次,还包含着更深的理性因素,例如厌恶感标志着唐人一贯的求安心理,而崇拜感说明唐人偏爱心理的执着,抗争感则表示唐人逆反心理的增强等。

作者进一步深掘波澜起伏的社会生活之下传递情感的民谣俗语的监督、激励之积极作用和固有的消极作用。口口相传的民谚展现的这一幅幅社会图景,似乎正是唐人的某种“心灵史”。在唐朝社会的多面折射中,本书独出机杼地找到了几个令人兴味盎然的个案来满足现代读者不免时常生发的猎奇心理。唐代社会中的赌博浊流被标以“狂欢漩涡”之题,介绍唐人赌博的普遍性、超阶级性,以及其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花样,更以赌博为俯瞰社会的视角,以考察唐人赌博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舆论的角色。唐代乞丐和病坊这两种社会现象也得到相对全面的梳理介绍,在史料的广泛搜罗排比中,乞丐来源和形式以及唐政府为救济这类贫困者设置的病坊等以往不太受到关注的社会现象浮出水面。

而唐都长安武侠的真实面貌漫漶不清,作者借助详实史料和社会分析方法,区分了恶少流氓和豪侠武雄的两面行为、义气心态、人格道德等,道出侠成为恶少流氓与英雄豪杰的统一,所论内容新鲜而有趣,所提结论新颖又合理。对这些社会现象由表及里的揭示,只是细读唐朝社会全貌的开始而非全部,但这正为读者认识五光十色的唐代社会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皇家经济相连的仓与库:唐代皇家的“体面”

隋祚短促,唐赓其续。隋朝高效的执政效率、出色的民众动员能力、迅捷的大工程建造速度,都在“盛唐话语”以及“炀帝残暴”的过度演义评说中被遮蔽了。实际上,隋朝的国力积累为唐朝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最令人信服的事例就是都城大兴城(即唐长安城)的巨型粮仓,直到唐初还在使用。不过,唐朝将天下仓粮散之于民、轻傜薄赋,而不是像隋朝那样夺民口食、横征暴敛——这才是唐朝皇家真正的“体面”。当然,丰富的图文也在讲述唐朝京城储粮巨仓——太仓的位置与规模、制度与管理、职能与作用:太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唐帝国的经济实力,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太仓的科学管理方法,太仓收纳查验、贮藏保管、开仓出验、管理监察的周密制度,使其在中国仓制史上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法门寺地宫中美轮美奂的惊世文物


作者还将视角集中在帝国国库——唐代的左右藏作为制度周密、管理有效的国库,是古代国家聚敛财赋和搜刮贡品的贮存处,它直接透露出国力的盛衰隆替,成为唐朝经济基础的象征。但由于皇宫私库内藏扩张,例如开元时代的“琼林”和“大盈”,左右藏在中唐后逐渐中辍,内藏取代左右藏,使财政机构被“架摄”,内藏遂成为帝王操纵财赋的得力工具,这种递变又折射出财富的流转、王朝的兴衰。作者进一步借助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惊世文物,揭秘唐朝内库制度。特别是地宫隧道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和《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两通石碑刻文,前者像一篇呈报账表,上呈给“监送真身使”以便回京后向皇帝汇报,由押送宦官、左右街僧录、地方官、法门寺僧四方具名签署,记录办清交接手续,然后入塔下地宫分类存置;后者则记载了奉迎佛骨时“护送真身”聚集的一班泱泱人马,诏送时还要携带大量金银翠玉、珍品奇物等内库财宝,掌管内库的宦官监送,保证到达法门寺升堂入室,进行供奉。出土碑文,以及地宫文物、传世文献在在证明,法门寺地宫珍宝来自长安宫廷内库,是唐朝统治者“力图绕过衰亡劫数而达于不生不灭彼岸世界”,而祈祝佛祖的体现。作者还分析了蜚声海内外的何家村珍宝与大唐国库的紧密关系,甚至谈及国库制度对于日本正仓院的深远影响。唐朝皇家的“体面”是举世闻名的。

刻入历史年轮的人物影像:唐人的“千面”

作者极力通过传统文献和新见史料着重刻画有唐一代闻达名流和无名小卒的群像,搭配成一组唐朝人物的“表情包”:借助西安新出高力士碑石,为这位背负千古罪名的大宦官“鸣冤平反”,指出作为死忠玄宗皇帝的近侍,高力士命运虽然与皇权伴随始终,但并非导致唐朝转衰的决策层人物。细读史料,解读出在天竺求取真经被后世过度理想化的玄奘回到唐朝之后令人唏嘘的无奈人生:虽精通域外知识、满腹经纶而受到太宗皇帝赏识器重,但终不愿出仕,虽委曲求全于帝国顶端的权力以开创法相宗的佛教大业,但仍在闲不容息中孜孜争取时间翻译佛典,虽历经长安政局的波谲云诡,但仍不断委婉隐忍。玄奘本非不食烟火的天神,实为栖身专制社会的佛学高僧。从一位女性、一位普通人的角度,平心解读女皇武则天一生功业和她的独特个性,因为有了武曌,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才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才会那样曼妙多姿。借助西安考古发现的一方墓志,秦王李世民女侍卫这一从未进入人们视野的历史形象得以复现。《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只留下名为高惠通的女“刀人”的简略生平,“秋风未发,悲兰惠之早彫;寒霜靡零,嗟桃李之先落”,女性何止活跃在政、商、文、宫领域,就连腰配长刀的侍卫武士之中也有她们矫健靓丽的身影。作者的细致解读,使人仿佛嗅闻到武德末年波谲云诡的政局变化中的血腥味道。作者的笔下还有在唐朝中央和地方做过约四十种官职经历异常丰富的名臣裴伷,因为墓志出土而为人所知的唐代“大老虎”贪官李世寿,而这仅仅是帝国历史风云中的若干剪影……


李世民女侍卫高惠通墓碑上著名的《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

纷繁万象中的文化面影: 唐朝文化的“场面”

人们常常把近三百年唐朝史与三十七年的隋朝史连称“隋唐史”,隋代史因此受到不少遮蔽,从这一角度看,本书对隋代地方风俗中的社会心理进行的揭示值得称道。隋代社会心理中带有明显的北朝印记,但在其变化中,作者的论述又让我们看到隋朝新时代全新的气象,其中政治心理、经济心理、军事心理、文化心理都有显露,隋代的这些社会心理特性其实反映的是隋代统一王朝焕然一新的面貌,而这其中正孕育着大唐帝国的一些要素。对于留存于壁画、雕塑乃至诗文记载中的唐朝服饰,作者以长安为中心进行了一场寻觅“气象”的探索:从贞观的简素俭约到开元的去朴趋艳,复到安史乱后回归如昔的社会风习中,分明可见外来服饰的强烈影响和自上而下的自发嬗递,而长安的女性服饰是活生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风貌神态,作为生活方式中一个敏感的链条,牵动出诸多的社会现象。服饰印象体现文化基调,唐人服装对长安的宏阔气象有经久不绝的影响,而长安开荡捭阖的博大气象,也成为唐人服饰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唐代的文化远不止这些气象万千的多彩场面,更有唐人独特的“小确幸”和“碎碎念”:前者,作者举了这种崇奉金鸡祥瑞而产生丰富的政治、信仰、礼仪内涵的故事;后者,作者则牵引出唐人的梦境文化——唐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士骚客、平民黔首与梦境相关的几乎全部有趣案例并从功能和类别上加以分析解读,读来使人忍俊不禁。对于唐代黄酒历史、工艺的颇为内行的考释更是直接进入酒文化具体层面的深入剖析解读,纯粹的知识讲解中,或许在暗示我们唐代的文化场面之宽广常常超乎想象,以上仅仅是点到为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