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法网络舆情
微传法治,舆通政和。及时呈现有关司法、综治及反腐倡廉等领域的网络舆情监测、办案风险预警、应对引导实务以及舆论场研究等高端资讯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辉哥奇谭  ·  做自己挺难,但值得坚持 ·  2 天前  
辉哥奇谭  ·  做自己挺难,但值得坚持 ·  2 天前  
艾锋降级  ·  离谱!iOS 微信 8.0.54 ... ·  5 天前  
艾锋降级  ·  离谱!iOS 微信 8.0.54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法网络舆情

网络舆论场应以“共识”为目标

政法网络舆情  · 公众号  ·  · 2017-07-27 14:18

正文

来源:大众日报

日期:2017年7月27日 


摘要:多元社会,网络舆论场理应是充满活力的。但这种活力必须建立在理解和共识的基础上,以理性和节制的方式表达。



互联网诞生于上世纪中叶,它呈现出的开放、自由、去中心化的特质让乐观主义者们相信,整个世界将因此别开生面、气象一新。在关于互联网的乐观论调中,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网络让每个人都有条件表达自己、了解他人,那社会应该能在接受多元化的过程中突破狭隘的原始身份认同,促进理解、培育宽容。然而,互联网的实践证明,共同体并不能因技术的基因自然形成,网络上的舆论分化现象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网络舆论场呈现出以下特质:


网络舆论场因阶层分化而日益呈现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家政策调整、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对外交流活跃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分层日益多样化。分化后的社会阶层占有不均等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就难免产生利益分歧,或在价值观上出现碰撞。各种利益和诉求借助网络自由表达,竞逐互联网场域内的“话语资本”,让网络舆论场处于一种复杂、活跃且不断动态演化的状态。


以点击量为评价标准的网络传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舆论场的分化。为了争夺注意力资源,文化产品的交换价值常常压倒了使用价值。新媒体生产者通常的做法是“蹭热点”或是“戳痛点”,紧追热点议题借势营销,并有意触动用户心中的痛苦与不平,以引发共鸣。这种做法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一些带有冲突性的社会事件被新媒体放大,但又在新媒体追逐热点的本能下旋即转移至新事件,除了鼓噪社会情绪外,并未有太多对社会的实质性推动;另一方面,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社会正义等,在一些时候成了“十万加”诉求下的生意经,它们被有意地用作议题的框架,不断提醒着这个社会已有的分歧。


互联网上的“信息茧房”效应不利于意见的整合。互联网“开放、共享、平等”的技术基因并未培育出同样开放、共享、平等的社会心态,网民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加之基于算法的信息推送,让人们可以置身于自己编织的意义网络中。美国政治学家桑斯坦形象地称其为“信息茧房”。“志同道合”者形成圈子,共同抵挡那些令人不快的信息和人,也在相互的支持中强化既有的观念和主张。在这样的网络交往模式下,信息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圈层化的特质。比如在医患纠纷的事件中,民众更愿意批评医院和医生的不负责任,而医生则更愿意强调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不通人情。每一个新闻事件都仿佛是揭开了旧日伤疤的一角,让不同群体找到一个发泄情绪、维护利益的契机,此时事实是什么反倒是不重要了。


多元社会,网络舆论场理应是充满活力的。但更重要的是,舆论场内的交锋应建立在理解和共识的基础上,以理性和节制的方式表达。那么,该如何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场?


首先,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场应建立在对事实的讨论基础之上。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很多未经核实的信息或碎片化的事实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网民未明真相随即发声,却发现事态的发展往往出现“反转”,此前的议论并无立足之基。当然,意见的表达都是舆情的反映,可以折射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不以事实为依据的讨论,难免让社会中多了一些无谓的情绪与对立,也增加了舆论场中的混乱。面对这一现实,主流媒体和网民同时面临观念的革新。一方面,主流媒体不仅要致力于做权威信息的提供者,更要做事实的鉴定者。主流媒体要凭借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和专业素养,帮助普通民众区分真相与谎言、营销与新闻、事实与观点。另一方面,公众亦应提升媒介素养,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网络社会,真相常常是一个逐渐拼凑、逐渐显现的过程。学会从信息来源、报道方式和修辞手法上判断事实真伪,并且能够在一个新闻刚刚出现时尝试质疑、控制情绪,已成为越来越珍贵的素养。


其次,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场形成于公共说理的氛围之中。所谓公共说理,一是强调公共性,即非囿于圈层利益的输赢之争;二是强调说“理”,即不应是只图一时痛快的口舌之战。只有出以公心,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缓解冲突,达成共识。有学者将好的公共话语总结为两个词汇:宽容和礼貌,表达的也是这个思想。然而,互联网上的言论却常常是排他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网络中说理的人也常争不过谩骂的人。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无法保证公共对话的品质,这就更需要媒体加强引导,致力于呈现不同阶层的生活图景,提供跨越阶层的公共讨论,促进网络舆论场的融通和整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和谐健康的舆论场应以凝聚社会共识为目标。所谓社会共识,是指社会群体具有的大致相同的社会认知、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它是开展对话的前提,更是相互理解的基础。那么如何形成社会共识?如何寻找到那个各群体求大同存小异后的“最大公约数”?高阶价值——即共通的,且具有相对的优先性,可以引导、协调、整合社会中的不同意见的价值——是达成社会共识的有效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这样一种高阶价值,它同时规定了个人的行为标准、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国家的价值目标,能够有效地规范个体、协调关系。若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明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边界,必然能改变舆论场分化割裂的现实,实现全社会的凝心聚力。


建设健康和谐的舆论场任重道远。党和政府的各级部门、新闻媒体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要求,努力创新改进网上宣传,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值班编辑: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