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突出“千年古都”独特定位、自然山水环境融入保护、实现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统一的特点,作为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都城,凝聚了中国城市营建思想的精华,是东方营城典范。张锦秋表示,西安在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领域一直走在前列,是全国最早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城市之一,在名城保护和彰显文化特色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创新和探索。
《规划》形成了系统性更强、融合性更好、实施性更优的传承保护新做法,从多个层次和维度来体现西安特色与魅力。
从宏观层面上看,
《规划》以完整保护西安历史文化脉络为目的,突出延续性、约束性和动态性特征,持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本轮《规划》提出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文化安全底线管控的约束性要求。同时提出及时将新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保护体系与保护线的要求,体现保护工作的动态性特征。全面深化完善“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确保西安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从中观层面上看,
《规划》注重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城市生活,通过重大历史节点的传承与融合来实现城市历史的整体性保护。本次规划重视保护城址、宫殿、陵墓等依存的山水环境,完整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都城格局特色,并坚持以用促保,引导城市公共空间与历史环境相协调,推动西安特有的丰镐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等大遗址区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融入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此外,
从微观层面上看,
《规划》突出城市轴线的空间统领作用,主动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在张锦秋看来,西安的城市发展轴与历史文化轴相伴相生,要进一步发挥古都文化轴、丝路发展轴、科技创新轴和国际开放轴等城市轴线在传承历史空间秩序、统领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加强重要轴线及节点上的文化遗产展示与活化利用,充分彰显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气韵,体现古都文化价值与历史脉络。加强特色景观风貌和空间形态管控,展现富有文化魅力的国土空间景观特色。
张锦秋认为,《规划》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城市和中华文明传承代表城市为愿景目标,充分体现了西安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纽带,融合历史智慧与现代精神并在差异中寻求共鸣的价值取向。西安的发展与保护是一个长期议题,结合《规划》以守正夯实根基、以创新激活价值,
把文化繁荣作为引领城市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终将实现千年古都的传承与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