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时,系主任是前不久故去的民俗学者柯杨先生。柯老师有一次讲座中说:
中国许多老太太拜佛很虔诚,但不仅仅拜佛,她们碰到庙,不管哪一教的,都愿意去烧一炷香。反正觉得烧香上供没坏处,神仙也罢、菩萨也罢、上帝也罢,就是求得到保佑。
这段话我深深地记住了,此后凡到一个地方,碰到庙宇、道观里的烧香客,我就会想起老师说过的那段话。年轻时,我因此鄙视这类人的信仰不够真诚,太功利了;随着年岁渐长,我逐渐能理解这种带有功利目的求神拜佛。我也认为无论古今中外,大多数人的信仰是有着强烈而明确的功利目的,无非有些是求此生,有些望来世,有些则谋求两世吉庆。
前些日子,一个公号介绍了河北易县的后山奶奶庙。这是一个寺庙群,涵盖佛道以及原始信仰,神佛谱系包罗万象,而且有创新型的神,如保佑不出车祸的车神庙,颇有些后现代的荒诞味道。此地香火旺盛,每年总收入近千万元。
一下子奶奶庙出名了,按需要塑造新的“神像”更是在网上被热炒。对此嘲讽或批评的声音颇多,不外乎认为去奶奶庙的香客不是真正信仰,是人性贪婪的体现。甚至有人上升到国民性批判的高度。
车神前面方向盘
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域多数人的信仰选择,一定是有其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断言孰高孰低;但分析一个人群选择某种信仰,确实可以从这一信仰体系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切入,看它究竟以何种“利益诱惑”来赢得市场。不以利益打动人的信仰体系,一定会在精神产品的市场竞争中败北。
任何一个民族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都经历过一段“万物有灵”
的原始崇拜时期,因为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欠发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这一时期人们畏惧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因此容易崇拜一切看上去有威力的东西,包括死去的人和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树木岩石和飞禽走兽。崇拜的目的不外乎祈福祛祸,求得人生的幸福。
后来,世界各地诞生了许多体系完备、理论博洽的宗教,有些在历史的长河里式微甚至消失,有些不断壮大不断改革延续到今天,成为世界性宗教。几乎每一个世界性宗教都会宣称自己更能解决人类社会的种种大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这和一家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是一个政治早熟的农耕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社会治理的规范,在世界其他民族还处在沉迷于不可知未来或者还处在蒙昧时期,华夏民族从精英到普罗大众更注重的是现实利益,关心的是现实秩序。中国的圣人孔子的一句话“不知生,焉知死”很精确地说明这个态度,也可以说奠定了后来两千多年中国人信仰的基本底色:强烈的现实性。
当然,“焉知死”并不是说完全回避死亡的问题,只是说死的问题没有如何把此生活好更重要。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引车卖浆者之流,几乎都会对死亡恐惧,对未知世界好奇,希望人肉身灭亡后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一些生活贫苦的人对现实生活非常失望,什么能给他活下来的勇气呢?这些问题是宣扬“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儒家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无论是南方丛林里“信巫鬼、好淫祀”的原始宗教,还是由天竺传过来的佛教,或是因佛教的压力下将本土原始信仰体系化的道教,都会有很大的空间。但不管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在中国他们必须适应国情,才能获得更广泛地获得信众,开拓市场。这个国情就是以现实的利益打动人,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是吸引不了多数人的。
鲁迅先生给许寿裳的信中说过:“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且不去辨析此话是不是用来批判中国的国民性,但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的判断是非常到位。
道教诞生于中国本土,它比起其他外来宗教更宣扬此生幸福的理论,无论是炼丹、修仙,冀求长生不老,皆是如此。而其他外来宗教,也向现实性低头,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如佛教在印度时宣称僧侣是化外之人,所以“沙门不敬王者”,不承认现实统治者的权威;出家人连姓氏、家族都不要了,还有什么“孝道”可言?可到了中国,如果不承认“忠孝”这一核心价值观,那就打开不了局面。后来在中国生根发芽的佛教特别强调忠君爱国和报父母之恩。
季羡林先生为《大唐西域记校注》做了一篇很长的前言,精妙地阐述了佛教在中国所做的因地制宜改造以及不同宗教吸引客户的基本方法。
“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规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在这里,原因并不像一般人所相信的那样是由于宗教信仰和学说的不同。如果这样说,那只是皮毛之论。关键是经济利益。打击别人,争取信徒,也就是争取布施,争取庙产。佛道斗争也不例外。”
“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谁的天国入场券卖得便宜,谁就能赢得群众,就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反之,就不能……法相宗的入场券卖得贵一点,所以买的人就少。它以后的华严宗和禅宗,就便宜得多。华严宗宣扬,进入佛国不必努力苦修,不必等到遥远的将来,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立刻就可以成佛。禅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最有名的,也是最简便便宜的。禅宗流行的时间特别长,地域特别广,难道是偶然的吗?”
各种宗教不但大打天国入场券的价格战,而且还竞争现实生活中赐予的福报——能让一个人活着就得到这一宗教神祇的保佑:求官的升官,求财的发财,求偶的得到好婚配,高考学生考上好大学,老人健康长寿。反正现实中你所需要的,它理论上都能满足。
当然,见识高妙的人认为以这种利益驱动的信仰实在太庸俗了,可多数人就是图利呀。没有利益,信你哪个劳什子干嘛?“解放全人类”跟大多数人有什么关系?再伟大宏伟的目标不如“打土豪分田地”吸引人。如果按照某些一神教的标准,佛教只是一套哲学理论,算不得宗教。佛陀在世时,并不主张偶像崇拜,他不是神,只是一个觉悟者,和“至圣先师”孔子一样是教诲众生的,他的种种神迹是后人造出来的,目的还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众。对多数善男信女来说,让他读深奥的佛经?多数人恐怕会望而却步,不如简化为:你信我,你拜我,你向我布施钱财,我就保佑你得到好处。——如此简单明了,买卖关系清晰。
《易经》早就说得很清楚:“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对普罗大众而言,“神道设教”是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包装术和推销术。
北京东岳庙七十二司之一
哪一种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体系不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内容、仪式等方面的变革?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但其以利动人的核心推销术是万变不离其宗。由此而言,奶奶庙又有什么可以嘲笑和谴责的?和其他精神产品的推销不就是一个套路么。其他的信仰体系不也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只是奶奶庙太直接、
太生硬、太赤裸裸,不那么温情脉脉。可这是精准销售,对象是广大农村的大叔大妈,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替大叔大妈们操什么心。至于分工明确,出现了专门掌管驾车安全的车神,也是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呀。北京东岳庙里有“七十二司”的神像,各管一摊,决不能过界,古已有之呀。
我还得给奶奶庙一个点赞,它只是吸引信众布施钱财,而且并不规定要占全部财产的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多少随意。比起某些信仰体系不但要信众捐钱,而且蛊惑信众捐出生命,这多文明多温柔,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呀。
【UC大鱼号名家专栏文章,未经UC同意请勿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七夕传说:流动劳工制度下纺织女工和农民丈夫两地分居的悲剧
一位「忠诚不绝对」的酷吏下场
酷吏品行有优劣:非典型酷吏郅都和模范酷吏张汤
侵华军队中一位军医对中国人的赞赏与怜悯
苹果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