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信愿持佛名号”,印光大师为什么屡屡提到“信愿”两个字呢?是因为在印光大师那个时代,有的人讲念佛总是讲做功夫,不注重信愿。对此,印光大师也明确指出:“专崇行持,不尚信愿,执事废理,犹属自力法门”,与“自性唯心,不仗佛力,执理废事,同一过失”。
因为普遍存在这样的过失,所以大师经常提到:持佛名号,不是要你自己做多么大的功夫,不是要你自力达到什么程度,“你要有信愿!”经常这样讲。
那么,信愿持佛名号有什么效果呢?
“以凡夫心,投佛觉海”,凡夫心跟佛的大觉海,可以讲完全不是一个境界,根本不能契合。凡夫心就是事相分别,好、坏,长、短,不能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佛的大觉海,已经完全证悟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
如果以我们本身的状况来讲,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不相融。不要说我们跟佛的大觉海无法相融,即使是菩萨、阿罗汉,他们都无法思维。经中讲:“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都是错,都违背真理,跟佛的大觉海完全两回事。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隔在佛的大觉海之外。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劝我们念别的佛、往生别的净土?因为那些佛都安住在他们本身的大觉海境界当中,没有特别架设一个管道和我们沟通。登地的菩萨,豁破无明了,和这些佛本身的觉悟气氛才能沟通得上。
所以,按照通途的教理,要登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到达诸佛的报土。因为登地的菩萨已经破无明了,已经不退转了。佛所见,他们能少分而见;佛所知,他们也少分而知。对于我们而言,跟佛的觉悟智慧差得太远了,没法沟通。
但是,信愿持名一法,能够让我们凡夫心投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里面。我们一旦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当中,我们就变成阿弥陀佛的大觉海。
好像一滴水,投放在大海里,那就赚了,用一滴水赚了一大海的水,好不好?做生意讲一本万利,这比那个还要大!
这一滴水就代表我们信愿念佛这个心。我们本身虽然佛性具足,但是,离开阿弥陀佛的大觉海,我们就会轮回,佛性不能起作用。佛的大觉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展开讲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光明、觉悟,大海一般的功德;收缩起来,也不外乎就是六字名号而已。
“信愿持佛名号”,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意让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称念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名号,等于把我们这一滴水投放在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所以叫“以凡夫心,投佛觉海”。
这一滴水,投放在大海里,也就跟大海同一深广,同一咸味,也就找不到这一滴水了,它失去原来的味道了,大海把它同化了。
“投”就是投放、投入,这就是我们归命的心情。“归命”也叫作投诚,诚恳归向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滴水,如果不归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的大觉海当中,就会干涸。一旦投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当中,我们就永远不会干涸,而且会成佛。
不要说到达极乐世界——那是果地;我们现在念佛,就决定将来可以成佛,所以说“念佛成佛”。
印光大师用八个字来说明:“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我们怎么能跟佛的智慧沟通?如果论自力,我们前面学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阿罗汉、菩萨都没办法测度佛的智慧。
经典里讲,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一地比一地,初地菩萨不知道二地菩萨走路脚在哪里抬起,又在哪里落下,他都不知道,说明他们不是一个境界;二地菩萨看三地菩萨也是一样,三地菩萨在哪里抬脚、在哪里下脚,他不清楚。何况菩萨来看佛,根本就不知道了。
而我们凡夫来念佛,就能“潜通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