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写作刚刚结束,持续练习八周后,同学都有怎样的感受和变化呢?
[ 以下已获同学本人授权 ]
接近两个月的大舟写作课,除了每周二的休息日之外,其余每天都需要 2 个小时左右完成每日任务,现在的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积累】二字的真正含义。
积累不是把所有见过的生词都总结在一处,但从不复习,或者无规律地复习,最终只会认不会用,甚至只是「曾经」认识过。
真正的积累是将输入的内容高效地转化成自己能立马输出的东西,是规律、是坚持、也是思考。
一、学习思路与方法
大舟的课程基于几个原则:
1)背话题语块,而不是背单个的单词
2)积累的东西要反复地复习——利用 Anki 来实现
3)Anki 复习最终要达到张口就来的熟练程度
4)逻辑不是智商的表现,逻辑是需要多加练习的能力
5)要善于借助工具,帮助自己坚持下去
二、积累的过程
1. 输入
1)精读:经济学人
2)泛读: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杂志、原著(一百年以内)等等,要每天读
3)听力:有声书
2. 整理
1)话题语块:语块+句式句型
从读过的文章中整理出话题语块,并且配上中文,前提是要是自己平时会说的句子,不是翻译腔。对几个句子进行重点切分,形成不同的话题语块,先背语块,再背句子。
2)语言点:练习写作最好的方式是回译,这也是大舟写作每天练习的形式
这样能非常有效地将自己的措辞思路与母语人士的放在一起比较,自己哪里的用词不当、哪里啰嗦、哪里中式英语,都会立马暴露出来;
再对着自己的用词和原文的查字典,就是非常好的词义辨析的机会,因为这是自己用过、但失误了的词,比看一些总结词义辨析的书要高效得多。
用错了的词,我会当作新词去学,学习各种词性,把每种词性的例句都加入 Anki 去背,重新掌握一遍。
3)坚持
每天刷 Anki 已经成了习惯,我的 Deck 太多经常刷不完,不过没关系,Allen 那句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话总会出现在我耳边,「我们是为了积累表达,不是为了做完」。
最重要的是每天持续,不论多少,而非一日之功。
3. 输出
1)写日记,锻炼中英快速转换的能力
2)备考:多练多想,多分析、解构几个话题就会熟练这个套路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课(+公众号内容)非常实用,都是 Allen 和 yc 很多年的经验总结,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基本上可以说是手把手教学了,连我这样的电脑盲都可以学会使用。
「万物皆可 Anki」,至少对于语言这类琐碎记忆点很多的学科来说是如此。
看到什么新词,好句子,单复数没掌握都可以加进去,只要基于上文所说的正确的方法与思路,坚持下去,就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WorkFlowy 也是个好东西,一方面可以打标签,方便整理归类,另一方面特别适合各种学科的框架学习。
四、想说的话
第一次接触到 Allen 是在大二,那时候报了其他老师的一门笔译课程,其中有一节课是 Allen 来上,课上被 Allen 的理念深深吸引,他说,学英文更要学好中文,要多多接触好中文,多背古诗词就是很好的办法。在课程末尾,他还介绍了 Anki 这款神奇的软件,课后我就下载开始使用了。
另外我还要感谢课下鼓起勇气去加微信的自己,不然我不会在考研这个关头接触到大舟写作课。
之前我的朋友圈处于关闭状态,所以一直没看到大舟的任何课程,后来偶然打开就刚巧看到了 Allen 转发的公众号内容,顺藤摸瓜发现了大舟写作课。
遗憾的是没有早一些报名,没能多打几期的卡、多积累一些,不过一切也算是刚刚好。
写作课的一切都安排得极尽合理,时间、内容、任务量都是可以坚持下去的程度,还配有休整的时间。
总之特别喜欢大舟写作课,特别喜欢两位老师,课程安排上我认为处处完美,各种界面都十分清爽,各种应用都趁手好用;
如果非要提建议,就是两期之间的间隔太长啦,如果不能每期间隔都缩短,弱弱地期待每年考研之前的写作班间隔稍微短一些。
或者,可以在不增加两位老师工作量的前提下,组织老生接着进行某种自愿打卡,不知道是否现实呢?另外,这样的英语学习模式实在太好了,不知道两位可爱的老师有没有考虑过开设针对高中生的英语课程呢?
我觉得早点接触你们提供的英语学习理念,对每个想学好英语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