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下午参加活动,听到了一句话,突然就把现在互联网世界在发生的事情串起来了。
这句话是:
Uber's mission statement is “make transportation as reliable as running water, everywhere, for everyone.”
优步的目标是“让交通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像流水一样可依赖”。
Uber 把其所在做的交通比作了水、电、网络一样的东西。
想象一下,只要打开水龙头,永远会有水流出来。只要打开 Uber,永远能叫到你需要的车。
这就是现在整个互联网世界和资本在做的事情:
套用线上世界的发展规律,用资本把线下世界逐渐地转化为类线上的无处不在的连接和服务。
其实对于互联网世界来说,一直做得就是一件事 “distribution”,也就是渠道和分发。结束了线上,开始了线下。
所以无数的新零售项目做得是占领渠道,无数的单车做得是连接用户。
所以线下开始出现订阅制、出现月购产品,也出现了共享经济,这些其实都能从线上的产品和服务中找到影子。
说白了,就是都是一样的套路。
我在
世界上竟然有一张在发行后还不断更新的唱片?
这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过三个预判:
一)一切非物质消耗品都将电子化
二)一切电子化产品都将云端化
三)一切云端化产品都将服务化
当时举的例子就是音乐卡带这个产品,最终变成了订阅制的一首一首歌曲的更新。
现在,基于线下业态的发展,我觉得需要再补充两条:
一)一切非标产品/服务都将向标准品属性趋同
二)一切实体产品都会向电子产品属性趋同
最终因为线下整体基础设施的发展,实体商品和服务会无线趋近于线上。这会是所有服务商渠道的努力目标,因为只有如此渠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回头来看,其实美国人倒是早就看清了这件事情,在美国,从来没人提类似 O2O 的概念,最接近的概念其实是 On Demand Economy,然后被中国人翻译成了“按需经济”。
这简直是我见过得最差的翻译了。
按需经济强调的是需求,把重点放在了 Demand 上,但其实,这个词的重点是 On 这个单词,是一个动态的表示。
如上图所写,On Demand 要讲的是随时随地满足需求,重点是及时性。
这就像 Uber 说的,让线下的实体商品或服务,都变得像水一样。
基于此,其实,共享经济也是一个伪命题。
我记得之前研究这个领域的时候,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项目叫“回家吃饭”。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人情味的典型的共享经济项目,我自己特别喜欢。但我聊了很多平台上的阿姨后,发现他们的供给能力完全不足以支撑平台的需求量。
于是,我最后给这类项目下了一个预判性结论,就是最后公司还是要用中央厨房的形式,把一些人变成专业的厨师来进行经营,但真如此的话,这就又和平台本身的价值和出发点矛盾了,所以最终没有在这条赛道上继续看下去。
像这个项目一样,如果我们管纯 C2C 平台叫共享经济的话,那事实是共享经济发展得并不好,甚至已经不剩什么了。
最具代表性的 Airbnb 里也有大量的专业小 B 商家,滴滴里也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司机在运营。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 C2C 的共享经济,其实是在开倒车。所谓的 C2C 共享,最终都还是要走上 B2C 的路径,这是供给上追求效率最优化的必然结果。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宽标准一些?不如把商品/服务的所有权转变为使用权的,就都叫做共享经济?比如 B2C 形式的租赁经济,是不是也能算?
这样定义的话,滴滴、ofo、摩拜倒是都算了,但网吧、酒店为什么不算共享经济?
我认真想了下发现,其实只要是会动的东西,大家就觉得是可移动资产,就会觉得是共享的,而只要是不动的,大家就会倾向于觉得是固定资产,是基础设施。于是,无人便利店、迷你 KTV 等就被大家划归到了新零售赛道,而没人再提共享经济了。
而动的东西都有个结果,就是有及时性,能随时随地满足需求。所以,其实现在大家提共享经济的时候,在讲的还是 On Demand 这件事,还是强调随时随地的这个概念。
在选定 On Demand 这个概念后,在其背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根据 Demand 提供 Access,也就是接触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