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约略可举出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
2011
年版;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
2000
年的中原图景》,三联书店
2016
年版;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2]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1
—
372
页。
[3]
同上。
[4]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中国史研究》
2017
年第
3
期。
[5]
《孟子·滕文公上》。
[6]
《新史学》,《梁启超全集》第二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503
页。
[7]
参见罗志田:《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
,
《学人》第
11
辑,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有些学者认为宋代“夷夏观”具有清晰的领土边界意识,表现出的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倾向和气质,这是借用现代观点评判古代思想,不尽符合宋朝学者的原意。宫崎市定即认为宋朝与辽国的外交具有现代国际关系交往的性质。澶渊之盟后,两国之间展开和平外交的时间长达百余年。宋朝为维系国与国的关系,特别制定了一套礼仪,见之于《宋史·礼志·宾礼》,这套礼仪承认宋辽的对等国交,维持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际,这种与现代欧洲国际关系相类似的交往现实的出现,首见于东洋。(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中华书局
1992
年版,第
207
页。)葛兆光也有类似的观点,参见《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第一章《“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中华书局
2011
年版,第
41
—
65
页。
[8]
《大义觉迷录》卷一,《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4
页。
[9]
《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五,乾隆五十年二月辛丑。参见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36
—
237
页。
[10]
《清太宗实录》卷一八,天聪八年三月。
[11]
清世宗实录》卷八六,雍正七年九月癸未。
[12]
参见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第
222
页。
[13]
《春秋战国夷狄辨》序,《梁启超全集》第一册,第
250
—
251
页。
[14]
罗志田:《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
,
《中国文化》第
14
期
(1996
年
12
月
)
[15]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第
25
—
26
页。
[16]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徵分析》,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5
年版,第
273
页。
[17]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3
—
184
页。
[18]
参见阿里夫·德里克:《边界上的孔夫子:全球资本主义与儒学的重新发明》,《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7
—
262
页。
[19]
孙歌:《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状况中的主旨与历史》,三联书店
2011
年版,第
18
—
23
页。
[20]
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
页。
[21]
胡厚宣:《论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民国丛书》第一编第
82
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2
年,第
383-388
页。又见安部健夫:《中国人之天下观念:政治思想史试论》,宋文杰译,周伟洲主编:《西北民族论丛》第十五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83
页。
[22]
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中信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73
—
88
页。
[23]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24]
安部健夫:《中国人之天下观念:政治思想史试论》,宋文杰译,周伟洲主编:《西北民族论丛》第十五辑,第
209
—
210
页。
[25]
《大义觉迷录》卷二,《清史资料》第四辑,第
55
页。
[26]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丙寅条。中国书店,
1983
年版。
[27]
在这个观点上,明遗民如顾炎武与明太祖的“天下观”比较接近,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出区分,但他心目中的“天下”仍是排斥异族的,所以他所说的“天下”仍是狭义的“中国”。或者仅局限于“夷夏之辩”观念中的“天下”,不是真正汉代的“天下”。
[28]
汪之昌:《禹分九州以山川为疆界论》,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二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
页。
[29]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中华书局,
2013
年,第
78
页。
[30]
毛晃:《禹贡指南》,载李勇先主编:《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禹贡集成》(一),第一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
页。
[31]
《禹贡集解》卷二,李勇先主编:《中国历史地理文献辑刊·禹贡集成》(一),第一编,第
283
页。
[32]
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编》(四)第二三七条,全后魏文卷二一。三联书店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