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發明的明暗法(Chiaroscuro)講究以強烈明暗對比,營造出畫面立體錯覺。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是著名的先行者,他對光進行大量考察,其發揚光大的暈塗法(Sfumato)偏好柔和光線,加上陰沉背景來營造空間景深,但宮下形容達文西終究是「不強調光而描畫暗影的畫家」。把明暗法推向極致,開創暗色調主義(Tenebrism)而席捲歐洲的畫家,是一個世紀後誕生的巴洛克大師 ——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600 年,卡拉瓦喬第一次公開展示的出道作品,便把米蘭的夜景畫風引進羅馬。他為羅馬聖王路易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繪製的「聖馬太蒙召喚(
Vocazione di San Matteo
)」與「聖馬太殉教(
Martirio di San Matteo
)」引來極大迴響,使卡拉瓦喬在羅馬聲名大噪,前者更成為巴洛克風格代表作。
「聖馬太蒙召喚」成功以明暗展現前所未見的劇場效果,卡拉瓦喬陸續受到委託再繪製作品。雖然他年僅 38 歲便驟然離世,但遺世作品甚豐,代表作有「以馬忤斯的晚餐(
Cena in Emmaus
)」、「被斬首的聖施洗者約翰(
Decollazione di San Giovanni Battista
)」、「聖彼得被釘上十字架(
Crocifissione di san Pietro
)」等等。
〓 把黑暗驅逐出畫布的印象派
由法國畫家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帶頭,弗蘭德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甚至是意大利雕塑家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等,同樣追隨著卡拉瓦喬的腳步,藝術家對黑暗的追求達到史無前例的程度,追隨者被統稱為卡拉瓦喬主義者(Caravaggisti),主導 17 世紀整個歐洲巴洛克藝術界。
17 世紀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年輕時便學習卡拉瓦喬的明暗法。他畢生畫逾 40 幅自畫像,絕大多數都是陰暗背景,把半個人隱沒在黑暗中,其他大部分畫作都採用暗色調風格,代表作「夜巡(
De Nachtwacht
)」把明暗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光影巧妙交錯,畫中人物彷彿要走出來。雖然後來的研究發現,畫中清漆隨時日變黃,導致畫面變暗,但無損作品的藝術價值。宮下更形容,林布蘭筆下的光有如內部暈染開來,充滿精神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