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安街知事
提供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注意不到的新闻细节,脑补有趣有料的政治常识。一群接近核心的小编,给你提供走心的时政新闻。
51好读  ›  专栏  ›  长安街知事

打击标题党 拦截虚假新闻 这个黑科技套路很深

长安街知事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24 19:28

正文

对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当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新媒体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3日的人民日报第14版,有一篇新媒体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技术贴”,标题开宗明义:人工智能是虚假新闻的“克星”。

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新闻传播研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建武。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是“技术贴”?因为我们以往对虚假新闻的研究多数是站在道德伦理层面的,而如今在现实操作中,已经出现了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不论是否具有“犯罪动机”,行为随时可能被中止。

这对于新闻管理部门、职业的新闻从业者以及广大受众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借助交互应用平台来发展用户的技术体系,为新闻行业塑造个性化品牌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文本模式创新、话语体系创新、包装形式创新的过程中,为适应新媒体传播特征而产生的“过渡创造”成为了新的困扰。

什么是“过渡创造”?这是一种最容易超越理性的不自觉行为,当“过渡创造”以更简便、高效地方式凝聚人气、 流量时,创作者们就越接近于形式本身,而非内容本身。

与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不同的是,移动互联网依托的介质是小屏幕,阅读是折叠并递进的,创作者往往只有一次机会让读者打开折叠,进入下一阶段开展阅读体验,那就是直奔标题、

微信阅读如此,算法平台亦是,机器人的“关键词”意识更强,为了节约读者的搜索时间,流行“关键词”越多的文本,越容易被推送到读者面前。于是“过渡创造”的动机便产生了——


对内容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低,反之刻意追求局部真实和局部显眼,轻则是标题党、同质化,重则是虚假新闻。

我们常说社会效益优先,从消除动机的教育入手当然有必要,但刚性的外力阻止工具必不可少。

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另一面。以往出现虚假新闻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删稿。可互联网是茫茫海洋,穷尽每个词条几无可能,且已造成事实影响,亡羊补牢已晚。

宋教授在文章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的行为方式,确立虚假模型并不断学习之后,可批量对虚假事实进行甄别拦截,相对于人工而言,更为科学高效。

被广泛关注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公司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的效果,该平台模仿人脑机制,对低俗图片的拦截率较之前纯人工拦截提高了73.71%。

在大众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算法”,代表性的平台就是今日头条平台。 长安街知事APP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互联网分析沙龙  ·  产品之路不疯活不成魔
8 年前
解放军报  ·  起床号!新闻早报告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