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来到地球第一天
精神食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学爸  ·  0脂0添加,脆嫩爽口的糯米笋笋尖来了!6包2 ... ·  16 小时前  
常青藤爸爸  ·  90%孩子学不了奥数,普娃还有出路吗? ·  昨天  
常青藤爸爸  ·  开学享福利!秒杀仅需9.9,免费再领110元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来到地球第一天

「进化」概念已经过时了?

来到地球第一天  · 公众号  ·  · 2020-10-30 22:00

正文

「evolution」翻译成「进化」是个错误吗?难道真的只有漫无方向的 演化」,而没有政治不正确的 「进化

文|辉格
有种说法不时出现:「evolution」翻译成「进化」是个错误,因为后者暗含了「进步」的意思,让人错误的以为生物进化过程是有着特定方向,甚至是朝着某种预定目标阶梯式推进。
批评者认为,evolution一词正确的译法是 演化 ——比如2009年出版的《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一书便采用了这一译法,芝加哥大学的龙漫远教授在为该译本作序时还特意强调:

对于中心概念evolution——这一被长期误译为进化的最重要的单词,书使用了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学者和翻译家之一严复准确翻译出的演化(天演)一词。这是中文世界对演化生物学中心概念理解的一个重要进步。

这样的观点背后,是挑战传统的 进化 观——不应该有方向性,更没有预定目标,进化这个概念也并不包含 从低级到高级 的进步意味。
所以,人类与其他物种,是否就没有高低区分,只是演进方式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要重新阐释和理解?
词源学

英语evolu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evolvo,意思是展开或打开,批评者常据此宣称该词没有进步和目的性意味。

它确实没有进步意味,但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意味。

实际上,该词在近代被(比如18世纪瑞士博物学家Charles Bonnet)用于描绘生物现象时,起初是指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即后来用develop一词所表达的意思。
此时, 展开 的意思便是 按预定步骤、朝着预定结果展开 ,因为很明显,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即是从未成形的胚胎向着该物种所特有的成熟形态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其步骤和结果皆高度可预见的过程。

这一点我们对照evolution的另一种用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作为一个军事术语,该词的意思是,让军队(比如在演习中)按预定方案展开部署。
进化思想开始萌生时,这个词转而被用来描绘生物的种系发生过程。

目前有据可查的首位采用该用法的学者,是苏格兰博物学家罗伯特·詹姆森,他在一篇论文里介绍拉马克理论时用了evolve一词。

· 罗伯特·詹姆森

而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恰恰是一种目的论的、阶梯式的线性进化观。
根据现代生物学理论,这种进化观念当然是非常错误的,但当时许多博物学家确实或多或少是这么认为的。

这也许让进化一词背上了一个历史包袱:容易令人望文生义,而产生一些不恰当的联想。
那么,在排除了这个低级错误之后,进化过程是否仍可识别出某种方向性,让它仍配得上 这个字?
进化到底有没有方向性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步骤考虑:什么是进化,进化有没有方向性。
进化的使用,并非等同于粗糙的目的论、阶梯进步观念。实际上,进化一直是作为对复杂性来源的一种解释。
从拉马克、斯宾塞到达尔文,提出种种进化理论的动机,就是为了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令人惊叹的复杂生命形态,是如何从更简单原始的形态演变而来的。

从它被早期进化理论家使用的上下文看,它总是和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这样的意思联系在一起。
不妨读一下《物种起源》最后一节:

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并且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法则产生出来的,这岂非有趣之事。……这样,从自然界的战争里,从饥饿和死亡里,我们便能体会到最可赞美的目的,即高级动物的产生,直接随之而至。认为生命及其若干能力原来是造物主注入到少数类型或一个类型中去的,而且认为在这个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类型,从如此简单的始端,过去,曾经而且现今还在进化着;这种观点是极其壮丽的。

随便翻几本谈论进化史的著作,类似辞句比比皆是。

更明确的证据来自各种生物或地质史教科书上的年代表,晚近年代的标志性生物,总是比早先年代的更复杂。

换句话说,尽管简单形态的生物也在不断演变并不断产生新类元,可一旦出现了比它们更复杂的类型,前者就不会再被当作某个地质年代的标志性生物。
· 西班牙北部更新世的标志性动物:泰班马、真猛犸象、穴狮、披毛犀
语义上,人们提及 进化 强调的正是生物历史中复杂性提升的那些方面。
然而,批评者拒绝承认生物历史具有方向性,认为复杂性提升也并非一种确定方向——因为没有理由认为自然选择在任何条件下都偏爱更复杂的形态。

事实已表明,在某些条件下(比如在某些寄生关系中),进化恰恰偏爱简单形态。同时,我们不能假定未来环境条件会如何变化。

所以,从我们所接受的进化理论中,推不出任何方向性。
这个理由本身没错,问题是,生物历史并非发生在 任何条件下 ,而是发生在银河系某个特定角落的某颗特定行星的特定时间段上。

这段特定历史有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背景条件:太阳以近乎恒定的速率向地球输送能量,同时,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地质和化学条件,在此期间没有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于是我们便面临上述第二个问号:什么叫 有没有

生物史有方向性 ,究竟是指现代生物学在理论上保证了(即无论环境条件如何)它有方向性?还是指特定生物史在事实上表现出了方向性?
假如是指后一种,那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它有着明确无疑的方向性。
这是最弱意义上的方向性,但我们还可以指望更强意义的方向性,即,地球生命史所表现出的方向性,并非偶然,而是在满足某些简单背景条件——比如有机物丰度不降低、地球能量输入不衰减,诸如此类——的前提下必定会出现。
实际上,一些研究复杂系统特别是生物复杂性的科学家,已经做出了这方面的尝试,或许他们的理论尚未被生物学界主流所认可,但至少还没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们的想法在理论上就是行不通的。
· 生物复杂性螺旋(Biocomplexity spiral)
复杂性可以度量吗?

对上述见解,批评者常提出的一种反驳是:复杂性根本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它无法被度量。

既然无法度量,所谓方向性也就丧失了统计基础——连采样曲线都画不出,谈何上倾下倾?
对此,不妨设想一种复杂性的终极度量方法,作为衡量的标准。称之为终极,是因为它至少目前在技术上还不可行,这只是个思想实验,用来说明:宣称复杂性不可度量是错误的。
(以下斜体段落为思想实验部分,阅读时可以在本段落结尾粗体字处寻找结论)
——假设我们的生物学知识已足够充分,并且拥有充足的计算资源,让我们可以对生物体进行高度逼真的数字建模,逼真程度达到:若火星人拿到某物种成熟个体的模型数据,并掌握了必要的分子生物技术,便可从小分子开始造出(注意是造出而不是培育出,因为我们假设火星不存在该物种发育所需条件)一个成熟个体,然后,若将该造物混进一群该模型所模拟的原型生物,它无法被地球生物学家辨认出来。
于是我们有了一种度量复杂性的方法:数一下这个数字模型的比特数。
最高复杂度随时间而提升,体现了进化是一个积累过程;积累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构造元件库的扩充,假如我们把生物个体看作一部生存繁殖机器的话,用来建造它的元件是各种适应器,适应器一旦获得,只要还在履行某种功能,自然选择就会将它保持在种系的元件库里;假如每个种系的元件库都随时间而扩充,整个生物系统的元件库也将日益庞大。
其次是自组织,每当物种获得一种新元件,便会引发一个自组织过程,因为组成有机体的其他元件会对新伙伴作出反应,并与之建立一系列相互依赖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本身构成了有机体复杂性的一方面,而且往往使得参与其中的元件发生改变而履行新功能,从而使元件本身也变得精致化了(精致意味着包含更多信息)。
最后也最壮观的,是新结构涌现(或曰元系统跃迁,metasystem transition),新结构可以由不同物种的共生关系,或者由同物种的近亲群聚而成,这样的结构较为松散,但假如这种关系朝向平等共享复制通道的方向发展,便可能在新层次上创建出相当于单一个体的紧密结构,就像从原核细胞内共生关系中发展出的真核细胞,从类似团藻的这样近亲群聚发展出真正的多细胞生物,从松散结合的近亲蚂蚁群体发展出和单一个体一样紧密的真社会性巢群。
任何层次上的新结构涌现,皆须以存在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下层结构为基础,后者为新结构提供了元件库,也正因此,层次更多、结构更复杂的生物,总是晚于简单生物而出现,因为它们需要等待后者变得足够丰富以便用作其构造元件。
这样就可以看出,复杂性可以度量,而且存在着适合它的方向性。
另一种方向性:适应性

除了复杂性,我们还有望从地球生命史中找出另一种方向性:总的适应性水平随时间而提高。
对这一概念至今也存在疑问。为说明这一点,需要引入另一个思想实验,可以称之为 姐妹地球 。通过这一实验能够看出, 适应性 的提高确实存在。
设想地球有一个妹妹,她在所有方面与地球完全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她比地球年轻两亿岁,就是说,她和地球经历了完全相同的历史,只是其历史比地球滞后了两亿年。
现在我们可以为 总适应性 给出一个操作性定义了:任一时刻,从两个地球各随机选取一组种群,扔到对方的相似生态位上,隔若干年后看,来自哪颗地球的移民繁殖成效高,即认为它在那一刻的总适应性更高。
因为两颗地球的姐妹性质,上述同时刻跨球比较完全等价于同球的跨时间比较,假如比较结果呈现出某种固定模式,谈论总适应性便是有意义的,假如呈现出的模式是:晚近时刻的总适应性总是高于早先时刻,那就可以说,地球生命史在总适应性上也具有方向性。
尽管我们永远没机会做这个实验,但地球生命史上其实有过一些效果近似的实验(虽然近似度不高),为我们观察总适应水平提供了一些机会。

在由地理隔绝所造成的相对孤立的各生态系统之间,隐约可以看到一些评估总适应性的线索,比如生物学家发现,岛屿的生态系统往往更容易被外来物种所入侵。
另外,面积较小、土地贫瘠(因而生物量小)且长期孤绝的澳洲,相比面积更大、生物更繁盛的大陆,在抵御入侵物种时,似乎表现的更为脆弱。

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入侵物种榜单上,我们看到的原产地绝大多数是欧亚美非,极少有来自澳洲或更小生态系统的。
类似的,我们也可以比较两个物种的适应性,而且方法更简单易行,比如将两个物种规模相当的种群同置于若干生态位中,若干年后,看看哪个繁殖成效更高。
当然,有些物种对之间可能分不出高下(或根本放不进同一生态位),这意味着物种适应性集合是偏序的、而非全序的,但只要是偏序的,我们就不能说:物种适应性是无意义的、无法比较的。

高级低级之分有意义吗

以上的论述和思想实验来看,无论从复杂性还是适应性,进化都存在着方向性。 但是,这些方向性是否是一种 之分,争论更加激烈。
批评者对 进化 一词的另一项抱怨是:它往往和高级/低级、原始/发达、成功/失败之类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这些概念是无意义的,因为但凡经历了自然选择考验而生存下来的物种,按定义都是最具适应性的,没有理由说一些比另一些更适应、更成功、更高级,至少这种区分在同时代的物种(或更大类元)之间是无意义的。
或者,即便有意义,那也是基于人类的特有偏见:当我们比较认知能力时,采取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比较视觉能力时,采取的是灵长类中心主义,比较运动能力时,采取的是脊椎动物中心主义……

总之,无论比较什么,我们的关注焦点总是放在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