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默虹美海军学习小站(ID:USNavyStation),作者:默虹,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铺天盖地的苏军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曾是美国海军的梦魇,然近期CSBA一报告透露:单艘盾舰已能同时抗击38个目标,未来正向96目标迈进,“饱和攻击”恐成为历史?以下详解:
1、饱和攻击:曾经的宙斯盾终结者
虽然“宙斯盾”系统以革命性的SPY-1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MK 41垂直发射装置+标准导弹,极大提升了战舰再多方向同时抗击多批目标的能力,但有两件事解决不了:
a. 视距外拦截不了:不管防空雷达是有源还是无源,是机械式还是相控阵,受地球曲率影响,都看不见30海里外海平面以下的低空掠海反舰导弹。即使是有了预警机,也只能提示你“狼来啦!”,航迹精度不足以制导导弹,在CEC/NIFC-CA系统问世前,舰对空作战还是必须等到自己本舰的雷达看到海平面上露头的目标才开始算数,纵有128枚导弹,此时才能派上用场,无法提前拦截。
b. 防空武器通道有限:早期“标准”导弹也好,“麻雀”也好,都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即使SPY-1雷达看见了,也号称能同时处理几百个目标,但还是必须依靠那几个照射器照射目标,导弹才能奔向目标,伯克只有区区3个照射器,提康也就4个,哪怕用了分时照射技术,理想情况下单舰也只能同时抗击12-16个目标。
所以,苏联红海军只要在一个方向上打出48-64枚反舰弹,并在5分钟内同时临空,哪怕宙斯盾系统百发百中,也最终会被撑爆,打残一个航母编队仅仅是个兵力组织和成本问题。
但美帝也没闲着,从1970s第一套“宙斯盾”列装开始,美帝就在琢磨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大致有一下6个措施,初见成效:
措施1:CEC/NIFC-CA:视距外也能拦截
虽然“网络中心战”时代,战场上任何一个自己人“点开地图,共享视野”已经是美军基本功,但这些基于各平台传感器的航迹级数据,给指挥官们看看,或者给不挑食的反舰、反潜武器用用还成,用于防空作战,精度和航迹质量就远远不够了。
CEC/NIFC-CA资料很多,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简单来说CEC就是通过跨平台火控级数据的共享,来实现复合跟踪,协同探测,使得来自其他平台的目标数据的精度和质量,经过综合后,几乎跟你本平台的传感器相当,直接可以用于发射和制导防空武器。而NIFC-CA这是把这一功能扩展到所有的平台,对空对海对潜对陆等所有作战模式。这就NB大了!但工程难度也很大。
所以CEC作为NIFC-CA的核心从1990年开始装舰试验,1996年小批量生产和测试,2011年才装备57艘舰艇和26架E-2C,
截至2016年,号称“整合51个系统之上的系统”的NIFC-CA已经累计完成了200次飞行跟踪测试,7次实弹打靶全部成功。2015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开始部署。
其中2014年6月在NIFC-CA系统保障下,“标准6”导弹完成了发射平台视距外400公里最大射程拦截试验。
2016年秋天,完成空中杀伤链打靶试验,一架F-35用自己雷达看见低空掠海巡航弹目标,引导视距外的“宙斯盾”系统发射标准导弹成功拦截。
所以,以后对于一拥而上的敌方导弹饱和攻击,就不必等到30海里内再开火,只要是具备CEC/NIFC-CA能力的友军看到了,其它宙斯盾战舰就可以开始拦截,从导弹最远射程400公里开始,梯次拦截,让对方的“饱和攻击”形同“添油战术”,压力骤减。
措施2:三层主动弹:打破通道限制
如前所述,另一个限制就是以前防空导弹的半主动制导方式,纵有128枚弹,我只有4个手电筒啊,必须排队!
但目前最新型号的标准6导弹,ESSM麻雀导弹,都改用了主动制导头
标准6用的就是AIM-120D中距空空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理论上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不用再照射,或者顶多用双向数据链更新目标数据即可,只要确保接近目标是,末制导头一开,目标在20公里范围内被被抓住,就OK。
ESSM麻雀的最新版RIM 162 block1混合了通用武器数据链JUWL和断续连续波照射能力ICWI,对照射器的依赖大大降低。而2020年形成能力的 block 2更是X波段主动/被动双模导引头,理论上也具有一定的发射后不管能力。
至于RAM导弹更是无线电/红外成像双模式制导,发射后不管。
所以,远中近三种导弹几乎都可以不依赖照射器,同时拦截的火力通道大增。
措施3:一坑四弹,多多益善
剩下的问题似乎是导弹不够?那就有ESSM麻雀著名的一坑四弹装填模式,让MK 41垂发系统的载弹量成倍提升。
措施4:毛子原装靶弹,贴近实战测试
自说自话历来是大忌,“贴近实战演练”可没拿没容易,美军也千方百计想找好的陪练,检验宙斯盾系统实际能力。靶弹的水准和项目难度,也是防空系统能力的体现。
首先美帝趁前苏联集体的混乱时刻,1991年麦道公司居然通过俄罗斯红星Zvezda-Strela公司弄到了47枚名为MA-31的超音速靶弹,其实就是去掉弹头和其他敏感部件的版本的Kh-31超音速反舰导弹,98年开始打靶,各种花样测试后,还觉得不过瘾,自己再研制了GQM-163A,用于模拟各种冲压发动机的2-3马赫超音速反舰导弹,比如YJ-91,其掠海飞行高度5米,掠海速度2.5马赫,射程110千米,07年开始批量采购,平均每年常规训练打靶考核用6-7枚。
而且通过此事让美军认为,超音速反舰弹虽然有速度优势,但巨大的红外信号特征,和较差的机动性,可能更中红外导引防空弹的下怀,弊大于利。所以美军新一代LRASM远程反舰导弹中,超音速的型号早早就停了。值得思考。
GQM-173A变速靶弹MSST,主要为了模拟前苏联亚超音速结合的3M54E导弹,也就是著名的CLUB“俱乐部”系列,或者YJ-18? 末端冲刺速度可达2.8马赫,能高G机动。相当于YJ-18?
亚音速的就别提了。
而且很多国家反导测试,靶弹都是平行本舰航路飞行,或者有高度差,或者有捷径差,虽然避免了误伤本舰,但也降低了打靶测试难度。从2012年一艘提康盾舰被自己的BQM-74靶弹戳个窟窿来看,美帝有时候是玩真的呀,真冲着自己来?
另外看"宙斯盾"系统BL9的46次试验科目清单,就知道他们贴近实战的程度:包括各种单目标/多目标,超音速/跨音速/亚音速,掠海的/弹道导弹的/还有真“飞毛腿”,俯冲的/蛇形机动的,最大射程的/视距以外的,模拟的/真打靶的,SM2/SM6/ESSM/CIWS都上,还要混合无人机和快艇在里面。做完这些,才算定型。
措施5:新一代电子战,软硬两手抓
除了硬拦截,美军对电子对抗也没放松。
在反舰导弹战斗部日益聪明的今天,统的箔条、冲淡干扰啥的已经效果越来越差。越来越流行的是“欺骗式”
典型的就是NULKA舷外诱饵,这是一个主动模拟本电磁信号的,或者复制来袭导弹雷达导引头的回波信号,发射出去悬空一阵的电子战诱饵,专门对付反舰导弹的雷达导引头,让对方真假难辨,远离本舰。已经装备超过120艘美军战舰,和海岸警卫队巡逻舰。
而老旧的SLQ-32也将升级到SEWIP。目前最新的block 1b3,2012年开始小规模量产,专门增加了一套高增益高灵敏度天线HGHS,强化对一些信号特征较低的新型反舰导弹的侦测。不可小觑
措施6:载弹量比射程重要?
于是CSBA报告坦诚目前单艘宙斯盾战舰的防空能力:
首先现在常见的伯克级MK 41的96坑装填方案:
标3:10枚
标6:19枚
标2:28枚
麻雀:10*4=40枚
战斧:24枚
ASROC:5枚
现在的能力,2分钟内,累计对空武器软硬发射157次:
标2/6,发射47枚
ESSM麻雀:发射40枚
电子战能抗击:约70次
按照导弹命中概率70%,3枚确保击落一个目标;
电子战拦截成功概率40%,6次才能干掉一个目标
(以上其实是很料敌从宽的设定,一般2发对付一个目标就已经很奢侈了)
综合能干掉38-40个目标,已经是以往能力的3倍了。
这还没算CIWS密集阵和RAM导弹的加成。
也难怪后续的伯克IIA型把前面的CIWS密集阵位置一直空着……
于是,通道、射程啥的都不是问题,导弹都打出去了,最大的瓶颈依然载弹量。
CSBA又有痴心妄想了,如何进一步提高拦截数量?提升到抗击96个目标呢?
它的建议由几个:
1、 载弹量比射程重要,既然视距内外都能拦截,不如腾出部分标2/6的坑,多装些一坑四弹的ESSM麻雀。它的建议是标2/6从47个坑里腾出14个来装56枚麻雀,从而净增加42枚弹!
2、 其次增加别的手段,如48MW激光炮,MK 45发射防空制导炮弹,HPRF高能微波武器之类,反正现在伯克IIA前面的一个CIWS近防炮的位置一直空着。
2、不看广告看疗效
2010年10月,伯克级驱逐舰DDG87在红海水域航渡时,被也门武装的多枚反舰导弹偷袭,结果DDG 87的各种主被动防御手段给拦住了。然后对比一下几周前遇袭的沙特HSV高速运输船,以及以前以色列护卫舰被伊朗反舰导弹偷袭成功等。虽然是个个案,有各种原因和细节,但至少看得出在当前仅有的几次反舰导弹突然袭击下,宙斯盾战舰还是经受住了考验。
以上是基于开源资料一些个人分析,仅供参考吧,欢迎指正。
或许,无论是超音速,还是亚音速,掠海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真的没那么容易了?需要高超?反舰弹道导弹?还是进攻方也有更好的电子战诱饵?一起来脑洞吧!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