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你对我的看法不过你的三观和你内心想法的映射,而不是我本来的样子,暴露的是你,不是我。”
- 三毛 -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
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有一则有意思的故事,说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一起禅坐,下坐后两个人聊得兴起。
苏东坡问佛印和尚:“你看我打坐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和尚看了苏东坡一眼,说:“像一尊佛。”
而那天,佛印和尚穿着一件黄色的袈裟,苏东坡看着他,打趣道:“我看你像一坨屎!”
佛印和尚听了,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
苏东坡回家后跟苏小妹开心地说:“小妹,我跟佛印论禅,从未赢过,这次大胜而归!”
苏小妹听了事情的经过后,摇摇头说:“哥哥,你这次输得更惨了!”
“为什么?” 苏东坡很不解。
苏小妹说:“佛印看你像一尊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什么都是佛,而哥哥你的心中呢?”
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我们倾向于将自身的特质、情感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在心理学里,这被称为投射。
我经常说,别人喜欢你,其实与你无关,只是恰好在你身上看到了他喜欢的特质;别人讨厌你,其实也与你无关,也只是他在你身上投射了他排斥的自己。当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所欣赏或厌恶的特质时,实际上是在无意识中揭示了自己的内心状态。
曾经有人问泰戈尔:世上什么最容易,什么最难?泰戈尔说:指责别人最为容易,而认识自己最难。
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今年5月百度前副总裁璩静惹怒全网,她其中在一个视频里,她用相当冷酷、凌厉的语气说了一段话:
“我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她的婆婆,我要考虑的是,她能不能在她的岗位及时给我交付结果....而且我根本没有义务去了解,你哭没哭、吵没吵架。这不是我作为主管该关心的事情,我不是你婆婆,也不是你妈。我们的关系就只是雇佣关系而已。”
当时也有学员问我怎么看,虽然我并不认同她的说法,但我同情她,我们如何与别人相处的方式,也是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她除了会严酷对待下属的背后,她也会这么严酷的要求和对待自己的,这是她的模式。因为跟自己“死磕”的人也会无意识地对别人要求过高,跟自己有隔阂的人也难接近别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
我们与别人的心理距离恰恰是我们与自己的心理距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身功课,身边的人、身边的关系,恰是照见自己功课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