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是国家战略布局的深刻印记,更是无数奋斗者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的壮丽篇章。那就是宏大的“三线建设”,它孕育成就了传奇的“三线巨人”,开拓创造了企地融合发展的时代奇迹。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根据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毅然启动“三线建设”。贵州是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三线建设在贵州启动。
▲1966年3月18日,大批职工从东北来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
英雄与时代彼此成就。从全国各地选调的18万名优秀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怀揣家国大义奔赴贵州,与贵州人民汇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按照“靠山、分散、进洞”的布局要求,在崇山峻岭间战天斗地,艰难创业。短短几年间,跨越三个地区、三个市、八个县,绵延400多公里,一座座航空工业工厂拔地而起,一台台发动机、一架架飞机唤醒高原,飞向蓝天。贵州“三线建设”投入产出最好,带动地方经济就业最多,建成了我国最为完备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被誉为“三线巨人”。
▲图源: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
发展的挑战,如同航路上的风浪,总会不期而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防工业的战略调整,贵州航空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的贵州航空人逆行勇踏惊涛骇浪,举起了第二次创业的大旗,挖掘、整理出“011”精神,以精神的力量激励职工、凝聚合力,为建成飞机、汽车、科研生产基地开始全新的奋斗征程。
▲进口折弯机进驻山洞,一干便是50年
▲歼7C飞机装备部队
▲1987年6月,歼教7飞机参加巴黎航展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歼教7飞机打破高原沉寂,亮相巴黎航展;歼教7P型机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完成鉴定试飞,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实属罕见,被誉为“011”速度;“山鹰”新型高级教练机和无人飞机在贵州高原首飞成功,为国人所瞩目;以“中国军工第一股”力源液压为标志的三家股份制企业相继上市,贵航突破百亿大关,成为贵州省第一家百亿级制造企业……浴火重生,最早投入西部大开发的贵州航空人,不仅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工业奇迹,更孕育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3年12月13日,“山鹰”高级教练机首飞成功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三线巨人’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也是贵州高原永不沉寂的血脉基因。
今天的贵州航空工业立足黔中大地,勇当发展先锋,在黔企事业单位达34家,职工3万余人,在促进周边地区居民就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依然发挥作用。
▲“山鹰”飞机
今天的贵州航空工业赓续精神血脉,勇攀科技高峰。歼教9G飞机成为海军舰载机训练重要机型,锻造铸造成为特种材料热加工研究应用的中坚力量,创新型高端紧固件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机载产业努力成长为推动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力量,产品延伸至航天、兵器、装甲等高新制造领域。航空发动机引领航空动力产业创新步伐,上千架装配贵州自产发动机的战鹰,翱翔在祖国蓝天,守卫着祖国的万里河山。
今天的贵州航空工业携手黔山秀水,勇担社会责任,自脱贫攻坚以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累计派出挂职帮扶干部340余人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1.61亿元,引进帮扶资金5.65亿元,采购帮销帮扶地区农副产品3.6亿元,开展“三类人才”培训5万余人次,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普定县紧抓“荷花+”的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莲藕产业
荷花节前七届的客流量加起来有80多万人次
在贵州“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根据中央部署,还将航空“三线建设”的重点放在陕南、湘西、豫西几大生产基地。陕南汉中地区处于崇山峻岭之间,属于战略纵深地带。1969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陕西汉中兴建大型运输机基地(即“012”基地),为助力航空工业发展和汉中地区基础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一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013”基地的建设在长沙、沅陵、大庸、常德、溆浦、芷江等地先后铺开,拉开了湘西航空“三线建设”的序幕。与此同时,中国空空导弹研制工作在河南洛阳开启,为了研制“X号工程”,成立“014中心”。到1987年底,该中心试验设备与测试手段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几个基地高质量完成了基地建设生产、军民结合转变、三线调迁、国企改革、专业化整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协同性、跨越式发展。
六十载春华秋实,一甲子共谱辉煌。从“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始终与“三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生、同频共振,与“三线”人民血脉相融、风雨同舟。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一代航空人将携手勤劳智慧的“三线”人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赓续宝贵“三线精神”,推动“三线”地区经济社会和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再造“三线巨人”时代辉煌,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