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
克莱尔·马尔达雷利(Claire Maldarelli)
我们可能不愿承认,但其实我们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有时候,细菌才是主宰者,它甚至可以决定我们对一块饼干或一杯甜茶的偏好。
近期一项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
Nature Microbiology
)的研究表明,一种常见肠道细菌的丰度与糖摄入量有关。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发出针对多种代谢疾病的新疗法。
陈永泉是中国江南大学的癌症生物学家,他带领团队一直在研究一种名为游离脂肪酸受体4(FFAR4)的蛋白质在小鼠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起初给小鼠喂食高脂肪食物。“有一天,我提议用高碳水化合物(高糖)饮食做对比,结果却出人意料,”陈永泉说,“我们原本以为脂肪酸受体可能会调节对脂肪的偏好,没想到它调节的却是对糖的渴望。”
研究团队发现,
小鼠体内FFAR4水平越低,就越偏爱高糖饮食
。研究人员还比较了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和人类与健康对照组的FFAR4水平,结果发现糖尿病组的FFAR4水平明显更低。另外,研究证明,在小鼠体内,
FFAR4水平较低与一种名为普通拟杆菌(
Bacteroides vulgatus
)的肠道微生物数量减少有关
。也就是说,这其中是肠道微生物在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普通拟杆菌的作用机制,发现这种细菌会代谢出泛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维生素B5。他们还观察到,泛酸会刺激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泌,而GLP-1在调节血糖水平、食欲和胰岛素分泌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换句话说,FFAR4水平越低,肠道中普通拟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泛酸,以及GLP-1的含量就会越少。
这种受体、激素与食欲之间新发现的相互作用,揭开了肠道微生物维持人体健康的一种隐秘方式。
法国诺曼底鲁昂大学的生理学家谢尔盖·O.费蒂索夫(Sergueï O. Fetissov,未参与这项研究)表示:“我很高兴看到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宿主与微生物组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在他看来,认识到普通拟杆菌的代谢产物泛酸能够刺激GLP-1分泌并抑制对糖的偏好,是“一项重大发现”,因为这也许能为开发2型糖尿病的疗法提供新思路。
美国斯坦福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博士研究生埃莉莎·卡弗里(Elisa Caffrey,未参与这项研究)也认同道,维生素B5补充剂也许可以用来提高FFAR4水平,
甚至可能是肥胖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靶点
,不过首先还需要开展更多研究,包括临床试验。
但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答。比如普通拟杆菌并不是唯一能影响GLP-1分泌的微生物,此前费蒂索夫的团队发现大肠杆菌也能刺激GLP-1的分泌。陈永泉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比较普通拟杆菌与其他调控GLP-1分泌的因素。
本文选自《环球科学》2025年4月刊“前沿”栏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如需转载,请在“环球科学”后台回复“转载”,还可通过公众号菜单、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