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经济日报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经济报道、资讯传播和经济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最权威的综合经济类网络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郎club  ·  直播预告 | ... ·  昨天  
第一财经  ·  特斯拉最新回应:假的! ·  1 周前  
吴晓波频道  ·  吴晓波:再下矿井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网

房产中介又出大事!80多人被抓,电脑里翻出1G的惊人内幕…

中国经济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04 08:00

正文

你有没有曾经接到过房产中介打来的电话?当你接到电话还在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电话中那些房产中介人员却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地向你推销起了楼盘,当你明确表示自己已经买了房子的时候,他们又会话锋一转,问你有没有卖房或者出租的打算……


相信很多人都曾接到过这样的骚扰电话,那么问题来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是怎么被泄露的?又是如何被房产中介得到的呢?近日,浙江杭州萧山警方破获的一起团伙案件或许能给你答案。


买卖个人信息,警方抓捕80余名犯罪嫌疑人


据萧山公安分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宣传干事卫文杰介绍,2016年10月中旬,杭州萧山网警在工作中发现萧山某房地产销售人员交流群里有人叫卖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信息,倒卖的价格在一份300元-800元之间,于是立即对群内成员展开调查。


但是经过追查之后,警方发现涉事人员也是从别处购买的信息然后再转卖给其他中介销售人员。


于是警方顺藤摸瓜,经过半个月的侦查,最终锁定了包括主犯毛某和范某在内的80余名犯罪嫌疑人。2016年10月31日晚,两名主犯分别在位于杭州城区的公司和家中被警方抓获,警方同时在两人的手机和电脑中发现了大量与买家的聊天记录和交易记录。


▲警方抓捕现场(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两名主犯之一的范某,今年27岁,是广东人。范某在2012年8月来到杭州,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房产销售工作,几年做下来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客户数据。


2014年,范某当上了部门经理,因职务关系其手上握有大量的客户资料,大小总计近1GB,这1GB包含了约300余万条客户信息。包括客户的看房信息(姓名、电话等)、物业业主信息(姓名、住址、电话等)、中介房东信息(姓名、住址、电话等)等等。


2014年下半年,范某从房产公司离职,而这近1个G的客户数据也被他悄悄带走。直到2016年4月,范某的一个朋友通过微信找到他,想要些其之前积累的客户数据,于是范某将一部分数据发给了他,朋友在微信上给范某发了200元红包表示感谢。微信好友的这个举动,让范某产生了把手中的这批客户资料出售的想法。


于是,范某开始利用以前加的一些房产经纪群,在群里兜售这些资料。在2016年4月至6月间,总共将这些信息售卖给7、8名房产公司工作人员,从中非法获利数千元。


▲范某某作案用的电脑


22岁小姑娘借此获利3万多元


而另一名主犯毛某,是一位年仅22岁的浙江江山姑娘,曾经是范某的同事,如今在杭州一家房产公司做销售人员。


毛某不像范某有那么多客户资源,而范某为了讨好毛某,在2016年5月,在聊天中对其称有一批客户信息可以送给她,并把她拉进了十几个房产工作人员的交流群,教她可以在这些群里发送广告出售这些客户信息从中获利。


毛某听后很高兴,立即按照范某所说的开始在各种工作群中发布“杭州来访名单、业主名单出售,有需要联系”的广告,而前来购买者也络绎不绝。


▲毛某某作案用的手机


起初,毛某是以一份500元的价格将全部信息一同出售,但之后,毛某应买家要求,把所有信息按照杭州的行政区块分类出售,其价格也在300元至1500元不等。


据毛某交代,在2016年5月至10月底,总共在四五十个这样的群里发布过出售信息,而前来购买的人数也有将近100人,其从中非法获利3万余元。


本案中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均是在毛某处购买的信息,而毛某也是本案中获利最多的犯罪嫌疑人。


购买个人信息同样是犯罪


除了作为贩卖个人信息的主犯毛某和范某以外,在被抓捕的80余人中的,还有很多人都是个人信息的购买者,他们同样是房产中介从业人员。


其中小王今年刚20岁,在杭州一家房产中介工作,2016年6月,小王在微信群里看到了毛某发布的广告信息,好奇之下以700元的价格向毛某购买了信息,打开后发现里面果真有大量的客户信息。除此之外,从毛某处购买信息后又再次转卖的人也不在少数。


▲购买信息的微信聊天记录


许多人,都是直到萧山警方将其抓获时,才如小王一样措手不及:原来购买这些信息也是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包括主犯毛某和范某在内的80余名嫌疑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均已被萧山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买卖个人信息应该怎么判


如果这起倒卖个人信息的案件成立,法院会如何判罚呢?


萧山公安分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宣传干事卫文杰表示,涉案的房产中介人员主要来自二手房的中介公司,目前这个案子萧山网警还在进一步侦查当中,涉案的这些中介销售人员涉及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现在量刑的话,在浙江省范围内,这类案子还比较少,具体还要看法院判决。


杭州市房管局工作人员何陈煜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这次的行动,据我们了解,是公安针对倒卖和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这种行为,以公安为主,作出的查处抓捕行动。不过,今年以来杭州公安、房管、市场监管等几个部门建立了联动信息共享机制,这次公安抓捕的涉案责任人,有一些涉及到房产中介行业,如果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除了刑事处罚之外,依托房管局的房产经纪服务平台,这些房产经纪人可能还会面临终身禁止从业的禁令。


而最高法于今年4月曾宣判一起相似的案件或许可以给我们思考。


福建上杭一位20岁的女孩从网上购买他人信息,而后又在网上转手卖给下家,最终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据悉,这也是刑法修正案(九)颁布实施以来,上杭法院判处的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


法官表示,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许可,不得随意泄露和买卖;窃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实,不光是个人信息被倒卖的问题,关于房产中介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前已经被舆论反复提及,今天,《人民日报》还专门用将近一个版面来揭露房产中介的乱象,痛批一些房产中介机构目的只为收取中介费,把“骗”当手段,成交前“两头骗”,成交后“两不管”,制造诸多纠纷,扰乱房产市场。



▲人民日报大篇幅痛批中介乱象


主要原因还是缺少监管,准入门槛太低,不管有无从业资格,只要租个店面就可以开店。对此,亟须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准入、运行、退出”全程监管,严格落实中介机构备案制度,推行从业人员实名服务制度,加强行业信用管理,坚决取缔失信者,让不良中介失去生存空间。


面对这些乱象,住建部等七部委早在今年7月份就曾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拳治理房地产中介市场。


▲住建部等七部委发布的《意见》


《意见》对包括房产中介发布虚假房源信息、隐瞒房屋抵押情况、收费不规范透明、“一房二卖”等乱象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


从房产交易角度来讲,如何保护购房者基本信息,同时购房者如何防范被频繁干扰,营造一个干净的、不被干扰地购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从公民基本信息保护来讲,房产公司、中介公司都有信息保护的义务,但当前对购房者信息保护非常不透明,很难查证。


而从购房者角度来讲,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同时,相应的房管部门、中介协会也应做好相应的规范,杭州此次查处也是杀鸡儆猴的效应,对后续购房者的信息保护、中介市场的规范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综合每经网、人民日报、钱江晚报、最高法网站等

责任编辑:彭金美 饶春雨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